柴龙的重生

2014-11-21 19:49赵伟伟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栖霞舞龙重生

■赵伟伟

柴龙的重生

■赵伟伟

2014年3月28日晚,中国和法国合作拍摄的纪录片《龙的重生》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了首映式,斯特拉斯堡副市长让·雅克·格赛尔、中国驻斯特拉斯堡领事馆总领事张国斌、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和来自斯特拉斯堡各领域的百余人参加了首映式。这部纪录有南京栖霞古老柴龙故事的纪录片,在法国旋起一场中国龙文化的风暴。

南京栖霞柴龙之所以在斯特拉斯堡倍受关注,与南京和斯特拉斯堡的深厚友谊密不可分。南京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首府斯特拉斯堡是友好城市,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双方决定联合拍摄一部反映两地文化的纪录片,来表达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的友谊。如何能够将两个有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城市连结在一起呢?导演组在两个城市之间寻找着共同而有意味的东西。令人惊奇的是,在阿尔萨斯的图尔海姆,有一个关于龙的传说:搁浅到山坡上的一条龙,由于太阳的曝晒,沸腾的血液流到了山下的一片葡萄园中。此后,这里结的葡萄特别香甜。当地的人们就用“龙之血”为酒命名。而中国更是龙的国度。导演组一下子看中了两个城市一个共同的崇尚,那就是“龙”。南京地区最常见的是“布龙”,导演组决定选择不常见的、濒临失传的栖霞“柴龙”为主角,通过栖霞“柴龙”舞的传人和种植葡萄酿酒的法国人家的小女孩,介绍南京有着1700年历史的“柴龙”舞和法国阿尔萨斯小镇蒂尔凯姆龙的传说,将两个讲着不同语言的城市连结在一起。

作为中方故事主线的柴龙,在南京的栖霞地区,有着非常深远的渊源。柴龙起源于栖霞江嵊地区(即后来的摄山地区,现在的摄山星城周边),诞生自东晋时期,当时人们扎制柴龙是为了祈雨,这里还有一段关于“柴龙”的传说:东晋时期民间大旱,东海龙王的太子不忍百姓受苦,擅自降雨,触犯天条,被斩成数段从天上抛下,心怀感激的百姓把一段段龙身用板凳接上,连在一起,抬起来行走,以示对龙王太子的感激之情,因此叫做“板凳龙”。因出资给百姓接龙的是一个姓柴的大户人家,所以也叫“柴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摆脱了封建迷信,但舞龙带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一直延续了下来。栖霞柴龙造型古朴,独一无二。其龙头、龙身、龙尾都由竹篾编制而成,用木板固定,木楔相连,串成长龙。外表用特殊的白纸糊裱,龙身里可点蜡烛。夜幕降临,在烛光的衬托下,柴龙翩翩起舞,流光溢彩,越发绚丽夺目。

可如今,柴龙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断绝的危机。栖霞柴龙具体的起源地是过去的摄山镇西湖村,随着2000年后仙林大学城的建设,当地的村庄被全部拆迁,舞柴龙活动至此中断。出于对栖霞柴龙文化的探究,该片导演,南京日报记者、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申赋渔决定,纪录片的南京部分就从寻找柴龙制作人开始。《龙的重生》画面就此展开。

在栖霞区文化部门同志的帮助下,摄制组找到了一位会扎“柴龙”的民间老艺人--66岁的杨昌友。杨昌友19岁开始学习扎“柴龙”。如今,栖霞只剩下他一人还掌握扎“柴龙”的全部技术。老杨回忆说,最后一次舞“柴龙”是在2000年。当时,由他扎制的8条“柴龙”在栖霞乡村里舞动游行,引来数万人前来敬龙神,敬过龙神之后的抢馒头、沾喜庆更是热闹非凡。

柴龙漂亮、喜庆,但是扎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扎柴龙的步骤很复杂,工序很多,需要篾匠、木匠、裱纸匠、铁匠、剪纸艺人和民间书画家一起合作。一般来说,制作一条龙,至少要3个人整整做上20天。在老杨的带领下,去年年底终于扎制完成一雌一雄两条“柴龙”。

有了龙,自然还得有舞龙的人。舞一条龙需要十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十多年过去了,原先的村民散居各地,这舞龙的人还能凑齐吗?西岗街道面向全体居民征集,一群年轻的90后加入了舞龙的队伍。今年22岁的巫同飞是西岗街道文岚苑的居民,也是原西湖村的村民。年轻的他对柴龙的记忆,只有儿时模糊的印象。在得知街道征集舞龙队员之后,巫同飞觉得年轻力壮的自己正合适,便带着好奇和好玩的心态与一群朋友们一同报了名。巫同飞舞的这条柴龙是一条雌龙,与他一起舞龙的都是90后的年轻小伙子,初来乍到的他们对舞龙没有任何经验,但是这群小伙子们对龙舞充满着热情,在龙舞老师和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这些从来没有碰过柴龙的小伙子们用业余时间,夜以继日投入训练,短短的10天时间,他们已经像模像样的舞起来了,虽然动作有些青涩,但已经得到了老村民的初步肯定。于是,他们的干劲更大了。舞雄龙的是原先西湖村的老村民。十多年前,他们都是舞龙的好手,如今,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已步入中年,虽说体力有些跟不上了,但他们的精神气依旧如小伙子一般。

除了拍摄柴龙的制作和舞龙训练的过程,纪录片还拍摄了人们将柴龙从乡村,舞到都市,最后舞到古老台城的场景。在山水城林的背景下,在玄武湖畔,在秦淮河上,在两条布龙的陪伴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惊艳的画面。四条龙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人们喜悦的惊呼,而最盛大的狂欢,是在她的起源地——现在的摄山星城。

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晚,柴龙元宵巡游狂欢活动在西岗街道摄山星城举行,闻讯而来的人们把摄山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与当地的居民一起欢天喜地闹元宵,参加狂欢的居民多达三四万人。

一片夜色中,摄山星城的主干道上人头攒动,人们纷纷议论着今晚闹元宵的主角――柴龙表演。对于老年人,已经十几年没有看过舞柴龙,这次活动勾起了他们壮年时的许多回忆,对于青年人,柴龙这个新名词激起了他们各种遐想。怀着各种心情和愿望,人们聚焦在了一起,焦急而有热切地盼望着舞龙队的出现。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从不远处响起,围观的人群立刻散到道路的两旁,为舞龙队让出一片腾挪飞舞的空间。人们踮着脚、探着头,循声望去,只见前方一条通体透亮的柴龙率先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另一条柴龙紧跟其后。夜幕下的两条柴龙像是有了血液一般活了过来,各种造型不时地引来人们的惊叹。尤其是其中的螺丝结顶造型,每走上一段距离,两条柴龙便会依次摆出螺丝结顶造型,盘成宝塔的形状,高高立起。每当这时,人群中便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为柴龙表演而痴迷的人们一直伴随着龙的脚步前进,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景象。而被龙舞感染的居民也纷纷在家门前放起了烟花爆竹,漫天的烟花、飞舞的神龙、喧天的锣鼓让整个摄山星城弥漫着新年的喜悦,充满着十足的年味。看龙的群众说,咱们摄山星城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这么热闹。

这次的舞龙也让许多离开摄山的本地人带着家人和孩子回到了这里,回来探亲,也来看舞龙。当天,往摄山星城的公交车上都挤满了人。一位在摄山星城的外地人看了舞柴龙的表演说:“我的家乡也舞龙,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

纪录片的摄像师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师马努埃尔·阿利耶担任。前往中国的拍摄历程令他难忘,在首映式现场,他动情地说:“我在拍摄期间,和栖霞舞‘柴龙’的青年们相处十分融洽,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体会到了他们待人的热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那里质朴的民风。而且我也近距离地拍摄了‘柴龙’,与我以前看过的中国舞龙里的龙都不一样,柴龙个头更大,很有手工艺的特色,简直太美了!尤其是在里面点上蜡烛的时候,那场面令人惊叹难忘!只要你们到南京去看一看,你们就会爱上这个地方。”首映式上,摄制组从国内专门带来了一批以龙为主题的书法、绘画、剪纸、金箔、折扇等艺术品。还邀请孔子学院的法国学员以龙为主题,创作了书画作品,一同展示。展览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兴趣,纷纷拍照留念。

按照栖霞当地习俗,舞“柴龙”必须“一舞三年”。今年因为拍摄纪录片《龙的重生》,组织起了舞龙队伍,那明年和后年还会有舞龙表演吗?“我也不确定,我希望明年还能凑齐这么多人,争取能连续舞上三年。”从老杨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多么希望能将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目前,栖霞区文化部门正就“柴龙”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非遗传承人;同时划拨专项经费,帮老艺人杨昌友找徒弟,学习柴龙扎制和龙舞艺术,制作留存相关影像资料,保护和传承柴龙技艺。栖霞区文化馆也出资,请手工艺人制作一批精美的微缩柴龙艺术品,打造栖霞民间艺术“名片”,在更多的层面,扩大柴龙的影响。栖霞区政府拟逐步恢复中国传统节庆民俗活动。老杨的愿望即将实现。

《龙的重生》,但愿是柴龙永生的开始!

猜你喜欢
栖霞舞龙重生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舞龙
废弃共享单车的“重生”之路
云纹铜禁之重生
舞龙舞狮进校园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重生
装着我童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