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举措

2014-11-21 19:49刘志良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特色群众

■刘志良

注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举措

■刘志良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惠民工程放到显著的位置,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一大批优惠、免费服务项目陆续推出,深得人心。政府舍得投入,群众广泛参与,使城乡上下文化景象日新月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成果丰硕喜人。笔者作为一个长期奋斗在农村一线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文化变迁,参与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过程,深切地了解到当下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要什么?因此,类似图书借阅、电子阅览、棋牌活动、艺术培训这些千人一面、万乡一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势在必行。

创新举措之一——在地域文化色彩中抓住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象中原人喜欢大鼓,东北人喜欢秧歌,江南人喜欢评弹,江北人喜欢旱船一样。由于各地的历史积淀、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群众文化兴趣、审美习惯也不一样,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各个乡镇有各个乡镇的地域特色,何谓群众喜闻乐见,就是他们在这方水土中长期养成的审美需求、欣赏习惯、文化口味。我所工作的西来镇,地处靖江、泰兴、如皋三市交界,历来集市繁华、商贾如云、耕织发达、物阜人兴。又有一座“西来寺”佛教圣地,老百姓常以歌之、以舞之、以书画之传扬善道,崇尚德行,出了一大批文人雅士,这就是西来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抓住了这些特色,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后在农民公园中建起文体活动中心;在西来寺前面建起了文化广场;广场周边设置了三组碑廊:中华传统美德碑廊,革命传统教育碑廊、西来古镇风貌《太平祥和图》碑廊。2012年,我镇又建成了苏中地区首家“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

一个广场、一个馆、三组碑廊就是西来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它不但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前来参观游览。人们在娱乐、在浏览、在欣赏的同时,启迪了心智、认识了社会、愉悦了身心,也获得了教益,这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创新举措之二——在群众文化兴奋点中捕捉亮点

“麻油伴菜,各有所爱”。和吃饭一样,群众的文化胃口各不相同,然而,在众多菜品中都有人们普遍喜欢的“大众菜”,也就是普遍性中带有共性的群众文化兴奋点。我们找准了这个兴奋点,周密策划、认真组织、积极引导、搭建平台,让广大群众在大空间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中捕捉到了我镇公共文化服务的亮点。

西来镇的老百姓喜欢文体活动,现在拥有十几支业余文艺、业余体育团队。每天早上,文体中心热闹非凡,每天晚上,文化广场人山人海。看到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热情,我镇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文体节,2013年建成一个规格较高的“百姓大舞台”,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且每个人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通过活动的开展,团队之间互相交流,提高了技艺,同时带动了整体文化活动水平的提升,业余文艺团队创作表演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久演不衰。表演唱《芝麻绿豆官好得嘞》、情景剧《广场小夜曲》,唱遍了通泰(南通、泰州)大地,并在泰州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中获得银奖。2013年底,我们利用百姓大舞台进行锡剧周传统剧目展演,连演七天,场场爆满。多的一场,观众有四五千人,有不少如皋市的戏迷骑车三、四十里赶来看戏,好多老百姓说:“我们有多少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了”。

创新举措之三——在大众文化牌中打造品牌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各种不同的商品,大到汽车、飞机,小到手表、领带,都有自己的品牌,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就能占领市场,经久不衰。同样如此,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也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吸引人、影响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打造,首先注重它的内涵丰富独特,具有含金量,富有价值,再者就是它的社会影响力、它的市场。就西来镇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许多牌可以打,诸如农家书屋、群众文艺活动、镇村文化网络等等。但从品牌的要求来讲,我们最终选择在一场(文化广场)、一馆(农耕文化馆)、一庙(西来寺)上,着力打造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即德育文化品牌、农耕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实践证明,这三个品牌是叫得响、打得出、走得远的。

创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首先是服务理念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权利与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三大权利。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诉求。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过去的“借借书、看看报、出出橱窗黑板报”的文化服务,我们要给群众传递最新的文化信息,传播最好的文化成果,让群众享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文化艺术熏陶的权利,必须自我加压、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勇于尝试。

创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是服务同容、服务载体的创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文化信息、享受文化传播的渠道更多了,内容更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我们再也不能用陈旧的模式、固定的载体来服务,那叫落伍。而应动用一切现代文化手段,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更要在数字文化服务上当好领头羊、闯出新路子。

创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源于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在对文化地位自觉、文化自省自觉的基础上,更要有对文化转型的自觉,对文化创新的自觉。

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文化人都有一种幸福感,更有一种使命感,为了不辱使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自己的那一行里,尽其所能地进行创作,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留给后人。”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特色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