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稠泵掺稀井井筒温度场计算

2014-11-21 03:01关小旭杨火海靳永红邹祥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年8期
关键词:塔河传热系数稠油

关小旭 杨火海 靳永红 邹祥

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西南石油大学 3中国石化西北局塔河油田4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稠油油藏埋藏深度在5 400m以下,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超深、超稠的三高两超”特点,井况条件复杂。原油地面黏度介于700~800mPa·s(70℃) ,稠油密度介于0.95~1.08 g/cm3。随温度的降低,油的黏度急剧增加,原油在井筒流动过程中流动性变差。掺稀降黏举升工艺是塔河油田稠油开采的主要工艺技术。

1 模型假设

塔河稠油区块的掺稀工艺主要以套管掺稀为主,所以针对套管掺稀自喷井建立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建立井筒温度场的数学模型时,做如下假设[1]:①把井筒中的传热看成是稳态传热;②井筒到地层的热损失是径向的散热损失,井深方向的传热不予考虑;③井筒中油、水比热容的变化较小,不影响计算,可视为常数,对于油管、套管、水泥及环空流体的热容量可以不考虑;④井径的变化不随井深的改变而变化,地层具有各向同性;⑤井中两相混合流的热特性比较均匀;⑥井筒中的流体具有不可压缩性。

反掺稀自喷井的温度分布数学模型可分为:①井底到掺稀点温度分布情况;②掺稀点到井口温度分布情况。若掺稀点位于井底,则直接按第二种情况进行计算。

2 井底到掺稀点的温度分布模型

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地层中的流体在井筒中上升时,要向周围的地层散发热量,流体的温度逐步降低[2]。把井底为坐标原点,垂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平衡方程式表达为

式中W为产出液水当量(J/s);t为油管内产液温度(℃); Kl为单位管长传热系数(W/(m·℃));l为从井底到计算点的距离(m);te为计算点所处的地层温度(℃)。

公式(1)的通解为

式中m为地温梯度(℃/m);kl为单位管长传热系数(W/(m℃));tr为井底的原始地层温度℃);l为计算点到井底的长度(m);W为为产出液水当量(J/s)。

公式(2)即为井底到掺稀点的温度计算公式。对一口油井,可以假设油井井底温度和地温梯度是不变化的,传热系数受到地层的热阻、地层物理特性、油管和套管环形空间中的流体介质、油井的产量及其物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油井产量对Kl的影响相对较小[3]。在特定的地层条件和井筒状态下,可近似地认为Kl是一个常数。整个井筒中的温度分布就只受到距井底距离l和与油井产量有关的水当量W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无关。

2.2 参数的处理方法

产出液水当量为W,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Ww、Wg、Wo分别为水、气、油的质量流量(kg/s);Cw、Cg、Co为水、气、油的比热(J/(kg℃))。

天然气的比热可用定压比热公式(4)进行计算。

t的单位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油、气、水的比热看作一个恒值。

3 掺稀点到井口的温度分布模型

3.1 模型的建立

套管掺稀井井筒内流体热交换的过程比较复杂,油套环空中的掺入液通过油管和产出液发生热量交换,还通过井中的套管及水泥环与地层中的岩石发生热量交换。

对反掺井,可建立能量平衡方程(5)。

式中W为混合液体水当量(J/s);W2为掺稀液的水当量(J/s);Kl1为油管内与环空间的传热系数(W/(m℃));Kl3为油套环空与水泥环外的传热系数(W/(m℃));to为恒温层温度(℃);l为从井口算起的井筒长度(m);θ为沿井深混合液的温度值(℃);t为油套环空内任一点的温度值(℃)。

3.2 传热系数的计算

3.2.1 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传热

由稳态传热公式得[4]

式中k为传热系数,k=1 2πr2R;tf为产出液温度(℃);th为水泥环外边界的初始温度(℃);d z为井筒长度(m);d q为单位时间d z长度上的热量损失(W)。

3.2.2 从水泥环外缘至地层的导热

由于这是不稳定的热传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用公式(7)表示。

式中Te为初始地层温度,Te=Ta+adz(K),Ta为地表温度(K),ad为地温梯度(K/m);z为井深(m); λe为地层的导热系数(J/(m·K));f(t)为地层导热时间函数,无因次。

在WHAP模型中,给出了这种无因次地层导热时间的函数经验表达式

式中a为热扩散系数(m2/h);t为生产时间(h)。

传热系数的计算也可由已知测压报告进行曲线拟合求得。

4 结论

通过对塔河油田某掺稀自喷井进行的实例计算,得出了井筒温度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井筒温度分布

图中蓝色线为实测温度值,红色线为计算值。从计算结果来看,红色线与蓝色线重合率比较高,理论计算值与生产实际值较为符合,因此该计算方法可作为抽稠泵井筒温度场计算的依据。

[1]谢绍兰,薛兴艳,彭振华,等.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方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1):65-67.

[2]王杰祥,张红,樊泽霞,等.电潜泵井井筒温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54-55.

[3]满江红,陈雷.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试油开采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2,30(4):65-67.

[4]张金波,鄢捷所.微生物降黏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初探[J].钻采工艺,2003(4):92-94.

猜你喜欢
塔河传热系数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颗粒橡胶在塔河A级沥青生产中的应用
海上M稠油油田吞吐后续转驱开发方案研究
塔河10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承压堵漏技术
新型铝合金节能窗传热系数和简化计算
聚乳酸吹膜过程中传热系数的研究
以石为绢塔河写意
以石为绢 塔河写意
遗传神经网络对水平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