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这些宝贝找个好人家

2014-11-22 08:13贾理智
中国收藏 2014年7期
关键词:乾坤珐琅藏家

贾理智

初夏的北京尽管天气没有那么燥热,但纷至沓来的艺术品拍卖会却让藏家们热情高涨。6月4日下午,再有几个小时北京保利春拍古玩夜场即将登场,作为此次拍卖场地—北京四季酒店里分外热闹,不少藏家仨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切磋中。这之中,一对年轻儒雅的夫妇走入人们的视野,就在一周前,他们多年珍藏的奇珍异宝现身香港佳士得拍场,不仅引起各路藏家的你争我夺,也让更多的人对他们夫妇的收藏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对夫妇就是香港乾坤堂主人徐若齐和万健夫妇。刚刚参加完香港佳士得春拍,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北京。在外人看来的“奔波”却让这对夫妇乐此不疲,并一股脑儿“奔波”了近30载。

就在6月4日的那个午后,本刊记者走近这对夫妇,近距离聆听他们的故事与感悟。

年轻的“老”藏家

5月28日上午,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拍卖大厅里人头攒动,媒体台上长枪短炮,人们汇聚于此都想一睹“乾坤荟萃——宫廷长物集珍”专场的风采。终于登场了,明清掐丝珐琅器、铜器、漆器、竹木雕、玉器等,专场中22件宫廷艺术品可谓包罗万象。面对不少稀罕物,藏家们都当仁不让,一轮轮较量后,专场中8成多的拍品都“花落”他家,并收获了3400多万港元。事实上,就在前几天的预展中,这些宫廷艺术品就成了耀眼的明星,每天都引来各路藏家的“围观”与品评,显然,拍场上取得佳绩并非一日之功。

提及知名拍卖行举办的“私人珍藏专场”,人们往往会想到“资深、年长、前辈”等字眼,换言之,就是这些拍卖行力推的专场一般都是老藏家的珍藏。显然,徐若齐和万健不属于年长者,不过近30年在古玩行里的摸爬滚打,让他们很资深,也让他们的眼力很独到。

“这一切都源于《清代宫廷生活》这本书。”说起夫妇俩与古物的结缘,徐若齐总会谈起多年前他俩跑到香港书局里买书的情节。那是1986年,刚考完高中会考,徐若齐和万健便跑到书局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想到一看到《清代宫廷生活》俩人就爱不释手,于是东拼西凑零花钱才将其买下。书中所载的珍贵文物、清宫用品、历史文献等等,让他们兴趣盎然,并由此开始了他们与古玩艺术品相依相伴的生活。

创富小玩意儿

告别了中学生活的万健,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继续求学,而是选择了自学去研究古代艺术之路。就在离开学校后的第一个夏天,徐若齐和万健来到了北京及万健的出生地天津。“带着我俩在暑假前期打工赚的钱去闯荡。”他们第一次的淘宝经历是在天津的天宝路,那里有各式的旧货。“当时也没什么经验,又没什么钱,只好从自己买得起的小东西入手。”万健告诉记者,刺绣的小香包、小银饰品等就成了他们首次“淘宝”的成果。回到香港后,他们把小东西整理干净,再购买一些相关书籍,考核一番后便开始做起小买卖。“没想到,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还挺受欢迎,利润也十分可观。”至今,谈起当时的小收获,夫妇俩仍津津乐道。

此后,徐若齐和万健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天津的天宝路、沈阳道地摊上,以及文物商店、文物公司里,从绣品、银器到钟表、鼻烟壶,再到文房用品等,一点点、一步步,开始了他们创业之初的忙碌。当时这些小玩意儿的异地差价很大,这让徐若齐和万健的“捣腾”很快有了不错的收获。徐若齐颇有感触地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当年主要做一些法律允许的可以出境的文玩小物件。不过随着发展,我们发现欧美市场中的中国古董更精彩,你可以在那里花不多的钱购藏到很多不错的藏品。”

上世纪90年代,徐若齐和万健夫妇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欧美市场,并经常出没当地拍卖行。从起步到与拍卖行打交道,几年的光景,这对夫妇在实践中边学边做,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一个事例至今仍让行家里手击手称赞。那就是1995年,万健在伦敦苏富比以4.66万英镑竞拍到一件清康熙时期的竹根雕白菜,这在当时极为轰动。不足5万英镑,有什么可说的?但20年前,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海外市场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也不像今天这样表现活跃和突出。一件文玩小品能拍到4.66万英镑,这在当时绝对算是新闻。尽管今天市场的行情突飞猛进,但在梳理竹雕市场发展时,20年前的这一槌仍是人们必谈的。

以物为师的研究

初出茅庐的这对夫妇,却出手不凡,这让一些人眼镜大跌。哪儿来的十八般武艺?

刚起步时,尽管徐若齐和万健夫妇在古玩方面没有太多的积淀,但他们却一直都边经营、边学习、边研究。28年前,他们离开学校的那个夏天,除了首次淘宝外,还光顾了紫禁城,亲眼目睹了皇家器物。“当时我俩使尽了4只眼睛的能力,用最高的效率把宝物们的真实面目储存在脑子里,那是第一次看东西看到要吐。”而这种“要吐的经历”却成了徐若齐和万健夫妇日后学习研究古董的一种方式。“回家后,我们就像反刍动物把所看所感一一‘吐’出来,互相分析和研究。”据徐若齐讲,这种特有的学习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外人看来,他们夫妇俩的“道”还是很轻松的—边买边学,还买的不错。但这之中的苦却是旁人无法体味到的。“最初的几年,其实我俩也是从书堆里面爬出来的,东西是买回来了,但是你还得能说出点道道,那别无办法,只能去翻资料去学习。还好我们有大量的实物可供对比和研究。”万健对记者坦言道。就在筹备此次“乾坤荟萃—宫廷长物集珍”专场时,徐若齐为专场撰写的自序中写道:“我们深知,研究古代艺术如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去支持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多项共进,如宫廷、文人、宗教艺术,我俩无一不好。”这段话也道出了这对夫妇花在“场外”的功夫。

“以物为师、以物为友”让万健夫妇在学术研究上也有所收获。就拿掐丝珐琅来说,书籍中所阐述的掐丝珐琅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宣德,后来故宫有专家提出“元代景泰蓝说”。但是在欧美研究体系中,从来不认为中国有元代掐丝珐琅。“我们俩开始研究的时候,很希望将历史的谜团解开。在研究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历史资料,能有的就是实物。于是,我们就把这些实物一点一点地买回来,做一个排比,然后一件一件往上推。我们有万历的标准器、嘉靖的标准器,也有宣德的标准器……我们把属于明代的标准器全部拿出来进行排比、平推,最后上推到元代。”徐若齐和万健夫妇在掐丝珐琅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实在来之不易。“找文献太痛苦了!有时候哪怕找只言片语都要翻看20本以上的书籍。20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是通过每年一点点积累,不断地拿掐丝珐琅实物互相排比,再与北京、台北故宫的专家不断研讨。”万健这样告诉记者。

我们想做鉴赏家

位于香港荷里活道的乾坤堂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不同的是,近年来乾坤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店铺,而是同好们切磋、交流的场所。前面的一间客厅既是万健平日里弹琴的琴室,也是他们夫妻与好友们谈古论今、高谈阔论的茶室。与他们夫妇经常往来的朋友们会告诉你,去乾坤堂前最好先酣睡两天,以便保持充沛的精力。“因为到乾坤堂去聊天,就会让你昼夜不分。”这可不是玩笑话,不少起居非常有规律的文物专家到乾坤堂也都会生物钟紊乱。

从竹雕到掐丝珐琅,从鼻烟壶到玉器,从漆器到铜器……万健夫妇与他们的宝贝在乾坤堂内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万健告诉记者,他们买东西的跨度很大,从早期的陶器、红山和龙山文化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一直到近现代的器物,只要是喜欢和感兴趣的,他们都会收藏。

说起此次佳士得春拍的“乾坤荟萃”专场,万健夫妇平静地说:“把珍藏多年的藏品送拍,就像是过去的员外嫁女,打擂招亲。”徐若齐认为,“女儿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她选婿不光要父母满意更要女儿认可,那么就摆起擂台比试比试,看看谁最有本事博得芳心。”徐若齐和万健夫妇告诉记者,父母不能陪子女一辈子,藏家也只是文物艺术品的暂时拥有者。“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化不要断层,不同的收藏者与相同的艺术品结缘,他们通过收藏去感受这些物件所带来的信息。特别是在缺乏公开研究资料的时候,这种割爱更有意义,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完善这方面的资料”。

在徐若齐和万健夫妇看来,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件器物的价钱标得很高,但其价值却远远不到;而那些文物与学术价值非常高的器物,市场价值却长期徘徊不前。“看到这些我们的心里会有一丝丝的悲哀和遗憾。我们希望收藏者能冷静下来,在欣赏把玩的同时去认真地研究,而不是最后迷失,连自己在追求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每一位藏家都有良好的收藏心态,形成一种健康的收藏氛围,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又买又卖又研究,应该怎样称呼这对夫妇呢?面对收藏家、专家、鉴赏家等称谓,徐若齐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更喜欢鉴赏家这个称谓。”在他们夫妇看来,藏家只收藏了,专家只做研究却不收藏,而鉴赏家却能将二者兼顾,这不正是他们30年孜孜以求的吗?

猜你喜欢
乾坤珐琅藏家
碗莲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山路乾坤
珐琅器之画珐琅
酒泉藏家推介
漫画与幽默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