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中国

2014-11-25 07:04丁玉宝
师道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课本语文

丁玉宝

课本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现实中的中国就是什么样。我们不妨梳理历年中小学课本里的中国经典作品,以此还原中国文化,再现中国意象,唤醒中国记忆,延续中国基因——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明就是所有经历的总和。文明就是不可更改的记忆。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他在翻看全国课程教材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缘于此,我们将目光锁定在“课本里的中国”这个主题上。我们梳理历年中小学课本里的中国经典作品,以此还原中国文化,再现中国意象,唤醒中国记忆,延续中国基因。

到底什么是中国梦?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必先自文化始。所谓复兴者,必是先前繁盛者,如汉唐中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纸香墨飞辞赋满江。中国梦,让我们先从研习中国经典作品开始;中国梦,让我们先从“课本里的中国”开始。

一首《江南春》的二十年变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到这样的美好诗句,我们所领略到的当然是中国古典之美。可是,若是问你这样的风景是在讽刺什么,你会如何回答?若是一定要给这样的诗句带上政治解读,你会作何反应?课本里的中国到底什么样,你会怎样来描摹?

二十年前大学毕业,我被分配至一所重点中学任职语文教师,从初一教起,开始真正遭遇“课本里的中国”这个巨大命题。此前,身为学生的时候,课文只需记诵作业,想法不用太多。可是当你成为“传道授业”的主体,就必须让讲授内容“逻辑成立”,否则这堂课就有点上不下去。

以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江南春》为例,原本是一首简净明了的风景诗,以“全景视角”描摹江南绿树红花莺啼燕舞景象,可是,教学大纲里却如此“意味深长”地来解读它——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占有大量劳动力和土地,加重了社会负担。统治者崇佛,导致政治十分黑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实则是反映南朝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情况,让人在风景中感叹悲从中来。

时过境迁,这样的“过度解读”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荒唐可笑。可当它成为“知识要点”出现在教参或试题当中时,就成为无人可以拒绝的“中国现实”。

好在,语文教材一直都在“与时俱进”。今天,这首诗被收录在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更多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去教学,让学生从多维角度去感受诗意,重在欣赏而非批判。

一组经典文学作品的调整理由

语文教学,向来承担着教化作用。而不同时代的教化目标并非一成不变,那其实是不同时期“中国梦”的体现。

今年9月,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不少网友都在质疑“为何不让小学生学古诗”。其后,上海市教委回应,8首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但在小学一年级的听力磁带中仍保留了这8首古诗。也就是说,这些诗换了一种“存在形式”而已,并不是删除不要。

有教育专家表示,上海此举或许正是一种对原有“过度教育”模式的反正。刚上小学的孩子无须理解太多“意义”,只要会背诵“意思”就已足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在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而非反复去探究其价值。语文原本就是“听说读写”的多重学习,无须把那8首古诗是否还印在课本上作为标准。

今天再来翻看各个年代的语文课本,也能从其篇目中看出很多变化。那些变化虽各有原因,但其共同指向基本都是“更加人文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过度解读的中国”。

比如,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海子的现代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换掉了古诗《孔雀东南飞》。那种“表现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抗”让位于“朴素的生活理想表达”。蒲松龄的经典短篇故事《促织》替换成了《聂小倩》,“对封建社会黑暗和官场弊端的批判”让位于“描写鬼魂那种超人的想象力”。《荆轲刺秦王》取代了《勾践灭吴》,主人公从高高在上的君王变身为底层草根的刺客,为“不入流的人”立传,因为那是一种“清洁的精神”。

与这样的标准相近,我们读书时曾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因为多少有些政治化而不适于今天的孩子们阅读。取而代之的是从一些名篇中选取小段,附在每个单元后面的作业“文言积累”部分,让学生通过这种大量阅读的方法去熟悉古典中国。

事实上,课本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现实中的中国就是什么样。我们操持什么样的语言,我们就操持着怎样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而言,语文其实无处不在,语文就呈现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语文就体现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之中。课本里的中国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电视里的中国、广播里的中国以及舌尖上的中国……

无他,那才是我们“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安徽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古诗课本语文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