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乐儿

2014-11-27 02:42京根儿
北京纪事 2014年5期
关键词:京味三哥味儿

京根儿

“好好活着吧,图一乐儿!”胡同里的大爷们总喜欢说这句口头禅,带着京味、带着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更带着北京人天生独有的那种洒脱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这种生活态度已然随着北京这座古城“都市化”趋势的日益严重,由原来的“慢板闲云”变成了只恨不能再快的“上紧了弦”;虽然我们的京味,因为北京人口结构诸多原因的变化而屡遭冲淡变杂。不过当您真正深入胡同,深入如珍稀“动物”般仍旧生活在老院子、老宅子中的“北京土著”,从他们身上仍旧可以寻找到那份固守的乐儿。

三哥——大号邱永民,虽然并没有我们通常印象里“耍味装酷”般的身着对襟布衣,脚踏靸鞋、手玩核桃的作派,但没了这些浮华的装扮,从其骨子里渗透出的劲头儿,足可以让你联想到“北京”这俩字。

三哥:地道北京人

称其为三哥,并非有什么亲戚关系,只因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街坊邻居同辈儿人都这么叫,年长者则更为省事,直接来句“三儿”,既解决问题又透着亲切。与三哥初识有点偶然,只是在恭王府附近他家门口小歇一会儿,这位爷已然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北京人口中的“人缘”。

“三哥吃了吗?您呐!”“三儿,最近忙什么哪”……不知道怎么有这么多人跟他这么熟。他往那儿一站,就像个吸铁石,路过的北京人都被他吸了过去。在如今,这堪称传奇。繁华的前海西街,每天迎来送往无数游客,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猛地冒出几句独具京味的话语,很是让人感到亲切。在此时,三哥绝不会让这难得的京味就这么轻易沉默在嘈杂之中,总会接着话儿:“嘛去嘿,坐会嘿,着什么急呀,聊会儿聊会儿……”传奇人物的回应,犹如在什刹海里丢进去的一粒石子,总会泛起那让人感觉亲切的由无数嘘寒问暖、玩笑逗贫又独具京味的涟漪。“三儿,这歇着哪!”“嘿,大哥,嘛去呀!”“买张烙饼去,你这阵儿可又发福了啊!”突然发现,唐师曾也加入了和三哥聊天的队伍,心中猛然多了几分崇拜。传奇,不是虚的。

这份传奇的延续更来自北京人骨子里乐观之外的另一种性格——仗义。

景山西门与北海东门之间有条街甚为热闹,正因为其特殊的位置,成为商贩们驻扎的热地,那里的排叉、点心、干果,更因为数家饮食栏目的报道而名声在外。一早我连遛弯儿带喝豆汁过瘾成为了习惯,可酣畅之后的热力猛然让爱车的锁被撬的突发事件,一下子浇凉了不少,更使人郁闷的是还遇见了一位蠢贼:“铁将军”未被彻底攻破,只是毁坏了“城池”。这回可急坏了我,钥匙孔被破坏锁又打不开,慨叹这贼给哥们儿我的超级考验。

常言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先是找块砖头对铁将军展开强攻,可光看到砖末四溅,不见一点进展。无奈只得求助于公园保安,怎奈人家也不敢保证自行车的归属,甭说大点的工具,就是连小钳子改锥也不敢提供,直逼得我挠头转腰子。突然想起了还不算很熟的三哥,打过去电话很不好意思地说明缘由。听罢,这风风火火的汉子只用了三个字儿“等着吧”,就把没必要的寒暄与客套全省了。不到十分钟,这个风风火火的汉子便骑着自家的小三轮出现在我的视野当中。如此短的时间,让我出现了点滴幻觉,他的坐骑难道不是匹上等的枣红马?他的身后真的没有背双刀吗?双刀虽没看到,可三轮车上管钳子、锤子、钢锯等工具却真有点弹药库的意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铁将军终究没有抵挡过大侠的攻势,败下阵来。简单地感谢,还没等邀大侠一起共进午餐,他便又驾着那匹“枣红马”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可以说,这件事真正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北京人与人之间的细腻感觉,为这“传奇”二字又增添了不少柔软的感情色彩。这种柔软不单出自危难之中显身手,不单出自见面熟的乐观与亲近,更蕴含了北京人说不明白的气场,这也为之后与邱三哥的更深交往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幸带来了日后的口福。

胡同里的长桌宴主厨

“今儿个立冬,上家吃饺子来呀!”三哥家是我见过最按时令吃饭的人家,而三哥的手艺一直是一个谜,虽未经过太多系统化专业培训,但在其手中幻化出来的各色菜品只能用一句北京人对于美食最高奖赏的那句话来形容——“真他妈地道!”

记忆最深的是那道意大利肉酱面,相信很多朋友在必胜客等带着洋味的地方都吃过。不过在家里做意大利面,在纯正的北京小院儿,由一双粗壮且带着憨厚的手制作的意大利面,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独具北京生活味道的小厨房中诞生的意大利面可能在端上桌,吃上第一口后,剩下的便只有那份惊诧与不可思议了。正可谓朴实中见神奇,简单的一盘面条做得绝不亚于西餐厅,更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别以为这一小盘意大利面就可以让这位北京胡同里普通的男人捧得“大厨”的称号,那您可就错了,当你正迷恋于根根面条带着综合的香气纠结于口腔中时,一条朴实无华的大鱼在你面前又拉开了新的帷幕。虽外表与家常炖鱼没什么两样,但真正吃上几口,其入味程度及汤汁中特有的味道让你对这鱼有了新的认识。此时要是来上一碗米饭,那可真称得上是史上最美味的餐桌绝配。

“我这手艺绝不卖钱,咱就图一乐!”当问及有如此这般手艺为何不开个私家菜馆的时候,这个汉子豪爽的回答中,带着几分北京人独有的洒脱。什么玩意儿要是把乐儿当成事儿干就娄子了,本来挺美的事就成累赘了。

确实,在三哥这份惊艳的手艺背后,其美食的影响力和欢乐的传导力更使人惊艳。如果是天暖和的傍晚,您漫步在恭王府门前的大街上,感受着车水马龙与古朴沧桑的交响曲,猛然发现路边那颇有点中世纪大餐作派的长桌摆放路边,虽桌面是由两块大芯板拼成,但毫不影响这桌美餐的热力。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把酒言欢,一桌子的美食摆放其中,人们有说不完的京片子话,大家有逗不完的北京情……那或许就是邱三哥这位胡同大厨的美味招来的各方朋友。每每组织这样的长桌宴,也总会有路过或偶遇的街坊加入,将这场欢乐与美味的温度延续助燃。

京味儿,就是生活

“什么叫京味儿?我觉得就是生活,真正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提起京味儿,邱三哥便打开了话匣子。现在不少人都复古,都说老北京应该这个,老北京应该那个,老北京真正的京范儿如何如何……我倒是觉得干吗把什么事都弄得那么神乎其神,弄得那么花枝招展呀!说白了,对于北京就在于生活中的那点劲头儿。

“就拿咱这长桌宴打比方,立春吃春饼、立冬吃饺子、立秋贴秋膘……咱按照老礼儿给家里弄饭并不是为了什么人,更没有什么多高多雅的嗜好,打小养成的习惯而已,而且还能给大家伙找个乐呵的由头。再有,您别看我这忙活半天,别人也没少忙活,比如说今儿个夏至,大家伙儿琢磨着得吃点面条了。东家拿手炸酱,西家在行尖椒肉丝的汆,你擅长拌麻酱,他打的卤最好吃。索性大家一块儿上,都端到一块既互相饱了口福,又让大家伙感受到了现而今难得的北京人之间独有的气氛。这种气氛更多的是分享,是童年的回忆,以及身上拥有共同气场的那份亲近。

“谈到北京的气场,年轻时候天儿暖和了在什刹海里面扎猛子,后来带着头灯玩夜钓,冬天看着鼓楼穿着冰鞋在冰场里过风儿……现而今虽然这一切都有,但是那种京味儿的氛围没有了。茶馆酒吧咱不是说不好,但再好的酒掺了不少别的东西,也不是个味,北京人讲话“味儿不正”。所以说,用一句时髦话来说,大家伙儿吃的不是饭,是北京仅有的那点人情味,这种味道是模仿不来的,只能在真正北京人生活深处寻找到。”

是呀,京味,京味在哪儿?抛开浮华,舍去虚伪,或许最真实最浓郁的北京味道,只能从北京人生活及北京人性格中的点滴去寻找了。因为它早已融入这里的人们血管中的每一个细胞,要问真正的北京在哪里,它就在每个真正北京人的身上。

(编辑·宋冰华)

猜你喜欢
京味三哥味儿
多年以后
多年以后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土味儿”拼多多
味儿
《京味儿印象》
拯救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
三哥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