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寺:雪上的阳光
——“大黑山文化之旅”之三

2014-11-29 03:50季士君
海燕 2014年5期
关键词:朝阳

□季士君

初春,朝阳寺。石阶旁的水潭里,身披红鳞的鲤鱼在水中欢快地游嬉,历经数代的古碑上,滋生着碧绿的苔藓。于是,饱览名胜古迹的清末金州山水诗人郑有德来了,写下了《春日游明秀寺》:“当阶潭喜红鳞跃,异代碑怜碧藓生。杯酒同僧相对久,萧然却尽世间情。”

盛夏,朝阳寺。在山明水秀的寺庙前面,一条潺潺小溪绕着台阶流淌而过,到溪畔的洗心亭里落座小憩,可听到树林里的飞鸟正愉悦地自鸣自唱。于是,工于诗词书画的金州名绅曹世科来了,写下了《丙子夏月题朝阳寺》:“山明水秀朝阳寺,为引清流绕砌行。一到洗心亭上座,更听好鸟自呼名。”

深秋,朝阳寺。覆盖着净土的纤草铺展着绿茵,高高的松树相拥成篷盖,笼罩着迂回的长廊,因为雨水充沛青苔把碑座都染绿了,秋菊与佛像金黄的面容相互映照着。终生未仕却闻名辽南的清末隐士张俸来了,写下了《乙酉秋游朝阳寺》:“细草铺茵覆净土,长松拥盖罩回廊。雨多苔蚀碑趺绿,秋老菊迎佛面黄。”

而在古今众多描写朝阳寺的诗词歌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金州著名诗人郑有仁描绘雪停天晴美景的《唐多令•朝阳霁雪》:“古寺过朝阳,山山暮色苍。趁西风,瑞雪飘扬。僧踏琼瑶归路晚,云衲湿,燎锅旁。晓起扫佛堂,经窗透日光。望前塘,梅折松僵。惟有喜晴檐际雀,飞上下,引空吭。”

几百年来,古城的文人墨客来去匆匆,唯有郑有仁手中的笔触,简淡纯粹,风尘俱静。一场冬雪过后,旭日冉冉高升,整个寺院沐浴在万道霞光之中,阳光照彻窗棂,窗外雪压梅松,雪随山势起伏,山在雪中错落,瑞雪翔舞,紫气东来。正是这样一幅素洁的场景,让朝阳寺成为许多人的向往和留恋;正是这样一派清澄的世界,让朝阳寺成为高僧参禅悟道的宝地和文人踏雪吟诗的佳境。

在旖旎山水和锦绣诗文之间穿行徜徉,心随景移,情随时换。从这些与山水名胜相映生辉的字里行间,可以领略朝阳寺殿宇厅堂的精致瑰丽,亭榭曲廊的清幽静谧,陶醉于大黑山的山谷幽邃,泉石高洁,烟霞幻彩,云岫缥渺。

朝阳寺,又名明秀寺,位于大黑山西麓的山谷间,始建年代不详。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碑记载,明正德年间曾重修。明《辽东志•地理》记载:“明秀寺,城(金州)东十里”,说明了寺院建造时间和所处的位置。同时因依谷而建,坐北朝南,山明水秀,负阴抱阳,故寺院初建时称之为明秀寺,至清雍正年间改称朝阳寺。

摄影/张强

从凤凰沟口入大黑山,沿路北行数里即可到达朝阳寺。整个寺院分为三道山门,两进院落。第一道山门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垂花门,门楣上有“朝阳古刹”匾额。平日来人出入侧门,遇有贵宾来访或重大法事,正门才能打开。踏入山门,沿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庭院,四周是依山势而起的围墙。

朝阳寺呈现的是北方少有的佛寺园林建筑风格,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亭廊相互呼应,起承转合,营造了一种江南园林优雅恬静的超脱意境,更着意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净土禅林风气。院内植有樱花、银杏、梧桐、牡丹等花草树木,盎然葳蕤,争芳斗艳。这些奇木异卉在神韵气脉的护佑下,见证了岁月的光华和人生的从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日出到月升,静静地谛听花开的低语,鸟鸣的高歌,就是另一种早课晚诵。当雾海仙露融入了枝叶纷披的想象,在深邃的禅境里谁不想成为一棵树,或者一束花。

院内路分两条,一条通往庭院西南角的洗心亭。

亭是明清筑园时风行的一种空间开敞、形制灵巧的建筑物,代表着豁亮的空间与开放的胸怀,其意象也具有通透、轻灵、飘逸等审美蕴涵。神州大地许多寺院和名胜都建有洗心亭,或傍壁岩、临涧壑,或枕清溪、藏幽林,有位于“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有位于东岳泰山五贤祠的,有位于杭州西湖云栖竹径的……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期间,为了排解政治失意的郁闷心情,来到昭明太子所建的洗心亭游览,从优美的环境联想到官场的黑暗,不禁文思泉涌,挥笔写下《洗心亭记》。“粲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间,雕镂轩墀。”

堪为标志的朝阳寺洗心亭掩映于绿树丛中,是一座通体白色造型独特的钟楼式建筑,方形台基,青石栏杆,亭身呈方形覆钵状,四面各设一道拱门,上部四墙各开有圆形天窗。亭上题有楹联:“入座清风涤俗虑,凭栏山色豁襟胸”。在这里设立洗心亭也是高僧别具匠心之举,寓意做人要心地纯洁、省神却凡。正如佛学讲究的“心性本觉”“清净自性”,也若《抱朴子》所言“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依石崖而檐勾弦月,临溪涧而门迎泉声,在洗心亭静坐神游,能够沉浸于“清风古刹听细雨,林海梵音品禅茶”的精妙。同时,身在亭中坐,景从四面来,也使人顿觉尘虑尽涤,体会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真谛。

另一条路北折,可进入二进院。庭院中部有一条溪流,由东向西穿过寺院,溪涧自上游山谷循石而下,与下游几里之外的响泉相接,叮咚作响的流泉,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汇成一段空灵悠长的奏鸣曲。月榭风亭绕,黛墙曲溪回,构筑了水接碧霞、香浸花露的人间胜境。

溪上有一座石桥,过了小桥迎面便是二道山门华丽的牌楼,正面有书法大师启功先生题写的“朝阳寺”牌匾,背面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的“万德庄严”横额,两位中国书界泰斗的题字为朝阳寺增色颇多。

公元68年,汉明帝在洛阳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自此,佛教寺院成为僧众居住修行和举行法事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朝拜、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渐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累卢阁、观音殿等。

朝阳寺基本保留着佛寺的主体建筑。二进院建有东西两栋硬山式禅房,为僧众居住歇息和谈经说法之地。沿石阶向上攀登,可抵第三道山门,即山门殿,又称三门殿,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山门殿内中间是大雄宝殿,门口塑有手执宝杵的两大金刚力士像。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侧立有弟子迦叶和阿难两位尊者。左侧配祀文殊菩萨,右侧配祀普贤菩萨。大殿四墙绘有佛祖八相成道图,记录着他出家、修炼、成佛的整个历程,壁画色彩妍丽,笔法灵动。殿内刻有楹联:“兰若参禅龙卧钵,莲台说偈鹤听音”。整个大殿巍峨宽敞,气宇轩昂,雕梁画栋,华丽庄严。

西配殿是药王殿,按生存时代排序,奉着五位古代神医。依次为发明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法的战国名医扁鹊,著有《伤寒杂病论》的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发明了“麻沸散”的东汉医学家华佗,著有中华医学名著《千金方》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著有《本草纲目》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他们在人间悬壶济世,深得百姓敬爱。殿内墙上的药王行医画,既表现出神医妙手回春、广施医德的情操,也反映了百姓脱离苦海、解除病魔的祈愿。

东配殿是天后殿,正中供奉着海神娘娘,左祀眼光娘娘,右祀送子娘娘。这三位娘娘都是中国民间尤其备受广大妇女尊崇的传统神祈。海神娘娘又叫天后,南方人称为“妈祖”。传说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如遇灾难,只要焚香祷告,妈祖就会在船头前方燃起红灯一盏,引领船只度过灾厄。送子娘娘是民间创造出来的一位女神,曾为诸多苦无子嗣的家庭带来慰藉。眼光娘娘也是传说中的一位女神,相传她生就一双慧眼,能洞察并清除人间疾苦。天后殿的墙壁上绘有表现三位娘娘功德的壁画,画中尽述人间神话,重现历史典故,线条柔和细腻,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佛光高洁,神像庄严,烛光摇曳,檀香缭绕。人们来到朝阳寺,不仅是出于对雄视大千的神灵的敬仰,也是把这里当作寻觅和停泊的驿站,用纯净的表情和坦荡的内心,怀想着一生的初衷与归宿,追索着一世的回眸与展望。背后是峥嵘高峻的大山,面前是熠熠生辉的太阳。朝阳寺的青砖黛瓦,浸润着流云,空幽而肃穆;朝阳寺的晨钟暮鼓,沐浴着金晖,悠扬而灿烂。

在寺院东侧,有一半月状水潭,临潭崖壁上顺应岩势塑有两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崖间翻卷,水潭故名龙潭。这两条龙出自技艺高超的雕塑家裘吉庭之手,在重修响水观和朝阳寺时,主事者邀请他参与修复工程,于是他就在大黑山的石壁间留下了传世杰作。每至雨水丰沛之时,双龙嬉水,俯冲而下,口喷清泉,情趣无限。潭中莲花暗香浮动,锦鳞穿荇翔游,飞泉漱玉,澄波映霞。水潭虽为盈盈小池,却也襟抱寥廓,寄情广远。

龙潭旁伫立着一尊高十四米的观音塑像,端坐于莲花宝座,手持玉净宝瓶,脸上绽放着既慈悲庄重又娴静端庄的笑容,俯瞰万物,普度众生。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原一带发展迅速,但辽东半岛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之战争频繁,所以传播速度相对滞后。考古证明,金州地区较早的佛教庙宇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北屏山梦真窟,而大黑山开山造寺,则是辽代以后的事情,经过历代僧众信徒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大黑山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我国原有的玄学、儒学及道教等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及至隋唐,臻于鼎盛,先后衍生了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等主要宗派,朝阳寺为佛教净土宗的弘法场所之一。

佛经中深邃的哲理、雄辩的论说、机妙的语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有的经典语言却又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在朝阳寺一通龟蚨座石碑上,就镌有佛家《三世因果经》中的偈语:“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因,今生作者是。”

大多数庙宇都会树立数量不一的石碑,碑文中除了记述寺庙兴建的缘起、经过、规模和主事者基本情况以外,常常还要描写寺庙所处的山川形胜、自然风物。如今,朝阳寺的龙潭旁,仍保存着两通乾隆、道光年间所立的古碑,虽因年代久远,字迹斑驳,但碑文依稀可辨,从文字中既可窥见这座深山古刹经历的沧桑岁月,又能感受其中对朝阳寺及大黑山景致的生动叙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记:“阖邑绅士军民无不奉而敬之,诚上固皇图下佑生民者也,而况山明水秀,地静景幽,松头有谡谡之声,涧底闻潺潺之响,鸟语樵歌,皆可人意。志在高山流水者,即景以吟诗,登高而作歌……”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朝阳寺碑记:“粤惟梵宇幽深,有绮树祥云之异,法宫静穆,居明山秀水之间,灿光碧于玉台,云笼树翳,据形胜于山陬,水绕山环,如来佛之尊于此地也。始称明秀,继号朝阳。肇基先代,追踪古王。巍巍乎,栋梁壮盛;焕焕乎,殿宇辉煌。”

无论是《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还是《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在辽南地区自然缺少这样震古烁今的鸿篇经典。但是朝阳寺碑文中的“松头有谡谡之声,涧底闻潺潺之响”“巍巍乎,栋梁壮盛;焕焕乎,殿宇辉煌”,同样也是辞藻华丽、文采裴然的精言佳句,而且因为寥寥无几更显得弥足珍贵,也就更值得去传颂,去铭记。

朝阳寺东有一土坪,原修有一座草亭,现已不存,只余一方石刻,上镌“俗离台”三字,据说登临此地,有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之感。其实,寺院的围墙之外就是村庄,梵界净土原本就与乡野田畴连在一起。于是,来此观赏朝拜的游人香客,可以看到鸟儿在果园的枝头和院内的古木之间来回翩飞,山坡的野花与院内的芍药牡丹们姹紫嫣红地交流着,冉冉炊烟与袅袅香火氤氲为天际的祥云,鸡犬之声与梵歌仙韵融汇成一曲绕谷迴梁的乐章。

在城市的繁华和大山的静谧之间,寺庙与村庄相依相偎,无尽的禅意就归隐在日常生活之中。村舍安然,田野恬静,如此超脱自在,已让所有的一切蕴涵着朴素而又内敛的感动。原来,田园即为仙境,劳作就是参悟。

依然要回到雪中。霁雪,释义为雪止放晴。明代陈子龙有诗曰:“霁雪峨峨照春海,轻风袅袅吹芳林”。雪后初晴赏景朝阳寺,望远处万里层云,苍茫连绵,千山飞雪,银装素裹;看眼前殿堂楼阁,晶莹剔透,涧道盘曲,玉洁冰清,极像一幅水墨晕染的写意山水画。在北方,冬日飞雪不足为奇,没有多少人会因雪天而激动,但身处朝阳寺雪景,感受则会迥然不同。因为所处山峦屏障合围之中,所以别处虽隆冬严寒,此地仍春意融融。这里的雪,是宋之问“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的雪,也是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的雪,是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雪,也是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的雪。然而,又都不是,它只是飘过数百年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金州古八景的“朝阳霁雪”。朝阳寺以自己的风格和气质屹立于雪中,在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与沧桑中静守着时空轮回。

皑雪拥抱着阳光,阳光轻抚着皑雪。雪和阳光就这样用圣洁广阔地覆盖着一切,从万物到众生,从山水到心灵。而雪,将在自己淡雅的素梦和阳光温暖的微笑里融化,成为净瓶里一滴涤尘洗俗的圣水……

供图/大黑山

猜你喜欢
朝阳
GLOBAL WELL-POSEDNESS FOR THE FULL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董朝阳作品选登
Seesaw Cofee朝阳大悦城
不许耍赖
尹朝阳:嵩山高
远古朝阳
迎着朝阳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