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崇拜是农耕思维方式

2014-11-29 14:22闵家胤
当代陕西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业生产农耕范畴

文/闵家胤

GDP崇拜是农耕思维方式

文/闵家胤

在哲学层次上还是一个彻底转变思想方法的问题:从一味追求数量的农业生产思维方式,转变成把质量摆在第一位的工业生产思维方式。

“量”和“质”或者“数量”和“质量”是哲学的基本范畴,是人类思维必然要运用的最具一般性的大概念。在哲学史上,无论是最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表,还是晚近的康德范畴表,“量”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范畴,“质”是紧随其后的范畴。可见,人类总是先认识“数量”,后认识“质量”;先重视“数量”,后重视“质量”。

农耕文明是自然经济,人类在自然系统中进行生产,大自然是第一生产力,人力的投入只占第二位,科技投入微乎其微,特别是在靠天吃饭的漫长历史时期。农业时代,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农产品数量的增加总还有一定的空间,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只有非常狭窄的空间,并且几乎全掌握在老天爷手中。因此,在农业生产时代,人类自然就形成了一味追求数量和只统计数量的思维方式。

工业是人工经济,人类在自己建造的人工系统中进行生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力退居第二位。工业生产是商品生产,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上升到第一位,“数量”退居第二位。可以说,工业生产是对“好”的追求,达到“好”以后再追求“多”。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经常说“质量是工业产品的生命”,也因此,绝不能盲目大量重复生产低质量的产品。

老牌工业国家和世界名牌企业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把“质量”摆在第一位,竞争比的是质量,而不是比数量。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农业大国的历史,因此,我们早已习惯于一味追求数量的农业生产的思维方式,并且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几亿人处在缺衣少食的贫困状态。在工业化初期,作为一个起步很晚的国家,急于追赶工业发达国家是正常心态。当时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把数量和速度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肯定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可以理解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几亿农民转变身份搞工业,急于脱贫奔小康,大量生产低端廉价产品,满足13亿人的生活需要,进而出口赚取外汇,也应当说是最佳发展战略。现在的问题是,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成长为经济大国,按数量,2012年我国有1485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按质量,恐怕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要排到后面去了。

曾有报道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从2006年起,连续几年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国拥有国内品牌170万个,却没有一个上榜。可见中国工业产品数量大而质量低是普遍性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必须抛弃一味追求数量的农耕思维方式,确立永远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工业思维方式。

在中国,这种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更广阔的普遍意义,因为传统的一味追求数量的农耕思维方式处处可见。加速城镇化建设,许多地方追求建大城市,修宽马路,建大广场。不少单位和领导热衷于建大型办公楼,开大会,作长篇报告。学术界喜欢搞大课题,出厚书,出多卷本,不管有没有人读,不管有多少书直接又回到造纸厂。美国评学术职称重创新观点和社会反响,我们重篇数、本数和字数。送礼讲究送大礼,模糊了送礼和行贿的界线;吃饭讲究大吃大喝,要上十几道菜甚至几十道菜,既伤身体,又造成浪费……

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不再以GDP论英雄”,在反腐肃贪的同时,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提倡求真务实和勤俭节约,所颁布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已初见成效。这些举措,不仅是干部和领导机关转变作风的问题,不仅是全民移风易俗的问题,在哲学层次上还是一个彻底转变思想方法的问题:从一味追求数量的农业生产思维方式,转变成把质量摆在第一位的工业生产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工业生产农耕范畴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农耕旧事十二韵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老圃作品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