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锋:抚今追昔南繁的峥嵘岁月

2014-11-30 06:19◇刘
种子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繁吴老电报

◇刘 琴 东 耳

▲吴景锋研究员在家中接受采访

3月18日,本刊记者在三亚市某小区吴景锋的家中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种业前辈。由于有约在先,吴老没有去玉米基地,刻意等待。提起南繁,吴景锋是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同吴老一起追忆那些关于“南繁”的过往。

单交种时代的来临

吴景锋,玉米育种专家,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培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从1970年他手持工作证和入岛介绍信,水陆联运,用了7天时间从北京来到三亚开始南繁工作至今,已经43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下海南前的点滴往事,吴老感慨万千,提示记者一定要付诸笔墨,因为他认为那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

196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培育出一个玉米好品种——白单4号,在当时“抓革命促生产”的背景要求下,白单4号犹如黎明前的一道亮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希望。所里将这一喜讯汇报给了有关领导,上级派人到作物所的试验基地去实地调查,结果一看到白单4号的玉米棒子就惊呆了,赶紧回去向领导汇报:“从没见过这样的玉米,那穗子长得很整齐,像在一条线上一样!”1969年,“促生产”要求出成果了,已在北京郊区及山西、辽宁等地大面积推广的白单4号依然是作物所的骄傲。作为科研单位,作物所将“白单4号”作为科研成果上报。上面再次派人来调查此品种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这个品种的表现依然很好!作物所得到指示,要将这一科研成果报道出去。材料谁写?所里将这个工作交给了吴景锋。通过与新华社记者的反复沟通和夜以继日的反复核实修改,终于在同年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出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出白单4号玉米新品种》的文章。白单4号声名鹊起,单交种(两个亲本杂交得到的后代)也被正式认可。这篇文章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的强烈反响,令吴景锋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人报道过科研成果,更值得庆贺的是,科研育种从此正式跨入了历史的舞台!

10万人下海南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规模试验性育种,1970年冬,南繁迎来了它的高潮时期。吴老特意交代了一个背景:由于那个时候我国的农作物产量低,粮食安全没保障,突破产量成为当时的首要课题。怎样才能让粮食产量快速提升呢?各省的科研单位都在动手动脑找途径。辽宁省的声势最大,他们的选择是直接用产量高的杂交品种先把产量提起来。玉米种当然是“声明显赫”的白单4号,高粱种当然是首屈一指的由“杂交高粱创始人”、山西省育种家牛天堂选育的晋杂5号,还有“遗杂号”、“原杂号”等高产量品种。品种选好了,没有亲本怎么办?动用各种设备创造条件调运亲本,下海南种植!于是在1970年冬天,辽宁省约有7000人浩浩荡荡地开始了南繁工作。其他省市也坐不住了,纷纷带着种子南下,于是便出现了号称“10万人下海南”的空前阵势。这一“壮举”惊动了农业部,农业部安排中国农科院和广东省农科院负责南繁育种工作调研及成果总结工作。

1971年2月,在中国农科院及广东省农科院的组织下,召开了“两杂育种座谈会”(“两杂”即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由吴老担任会议纪要。这次会议的影响及成果在我国育种史上添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参会人员有领导干部,有军队的相关人员,有农业科研人员,更多的是农民,尤以辽宁省的农民居多。由于是“10万人下海南”,参会人员“五花八门”,所以各种意见都有,但都肯定了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在南繁种植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肯定了玉米单交种,提出“株型紧凑、叶片上冲”为玉米选育方向;同时认为杂交高粱虽然品质差,但产量高是不可非议的,可以改良种植。

高潮过后终于还是归于了平静。到了1974年左右,农业部下文强调南繁用地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从而控制了南繁的人流量,乱哄哄到海南育种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南繁工作也逐步地走上了正轨。

住草棚、睡板床,自己烙饼

回忆起刚刚开始南繁工作的苦累,吴老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抱怨,反而流露出一份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和留恋。这份特殊的情感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些特殊岁月打磨的人才能体会到,但是记者感觉到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欣慰。虽然他选育的多个品种都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命名过,但他心里清楚哪些是他的“孩子”。是的,只要这帮“孩子”可以为国家的粮食丰收建立功勋,别的都不重要了。

20世纪70年代的三亚,还是片未开发的土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吴景锋和当时来此育种的科研工作者一样,住田间地头,睡草棚板床,吃不饱的时候,大家通过层层不易的手续换点面粉票,支口锅烙点饼,一人一张,就着大米粥解决温饱。但是南繁的苦日子并没有让他们有过退缩或者放弃,反而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争着抢着来“受苦”。想想也是,自己做的组合从南繁回来有的就可以用于生产,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吴景锋一直享受着这份幸福:“条件虽然苦,但那段时光绝对是值得记忆的,那是个我国种业突飞猛进的阶段。现如今,来南繁的人是少了,但水平高了,只要是搞玉米育种的,只要是像样点的种子公司,没有不来的。要想快点育出好的品种,这是必须要经过的环节。在玉米育种科研上,玻璃温室、电热器等都试过,但都没‘南繁’的效果好!”

但发生在一位同事身上的一件事情却让吴景锋至今想起来都耿耿于怀,不能平静。那个时候海南的通讯条件非常差,电报不能及时送达。一位同事家人病危,家里拍来电报希望他能火速赶回去见亲人最后一面,然而,当这份电报终于辗转送到同事手中的时候,家里拍来的第二份电报也同时到达,电报的内容是“亲人已逝”,两份电报的发送日期差了整整8天。这两份不同时段发出却同时到达的电报,带给了这位科研人员一辈子的遗憾。这件事对吴景锋的触动很大,这么多的苦都受了,不搞点成果出来还真对不起自己,因此,他付出了加倍的勤奋。

“异地培育”理论奠定南繁育种基础

吴绍 (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学家,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早提出根据自交系类型异同或亲缘远近合理配制玉米双交种和选二环系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内倡导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和综合种的选育利用,并采用异地培育法以加速世代进程,为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吴景锋特别敬重的一位老师。“原来有几个省争论究竟是谁先开始的南繁工作,其实之前他们都没有形成一个育种程序上的规定,都属于试验性研究,最后的肯定,从理论上还是河南的吴绍 教授,他首先提出了‘异地培育有效果’理论。虽然说吴先生当时的实验没有直接来海南做,但在广西和郑州试验取得了成功,一年可以种两季,种植效果也一样。这一理论在作物学会进行过交流,吴先生还在一些正规刊物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得到农业部的肯定。不仅如此,他还从玉米异地培育试验的成果中,提出其他作物都可以考虑进行异地培育的理论。他做了4年试验,有理论基础,在很多的正式会议上做过报告,不管别人怎么争,其实也只是去实践这个理论,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可以说吴先生对于南繁科研功不可没!”

关于南繁的太多往事,吴景锋都历历在目,我们进行了约定,相约再一次的回首,相约再一次的触动。数日后,吴老就会与老伴一起带着收好的玉米种子回北京了。5月份该种了,9月份该收了,收完又该来海南了。年复一年,一起来,一起回,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玉米种质研究和育种工作的这两位老人,也一起相约,牵着手将玉米研究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南繁吴老电报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管理利用好江苏南繁基地的再思考
传“电报”
虚惊一场
唱歌排解烦心事
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范例——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