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122例临床分析

2014-12-02 03:15曹凯峰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300270
吉林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皱襞幽门胃镜

曹凯峰,刘 乾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 300270)

胃黏膜脱垂症(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GMP)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病因主要是胃黏膜出现异常松弛,逆行突入食管或由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位的临床病症[1]。病情严重反复发作会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伴有持续性呕吐或剧烈上腹疼痛,目前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因此多数考虑手术治疗,目前认为胃镜下微波治疗术疗效最好[2]。本文从胃黏膜脱垂症发病机制出发,分析胃镜下微波治疗术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122例胃黏膜脱垂症患者,采用胃镜下微波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每年7~8月期间收治的共122例胃黏膜脱垂症患者,其中男87例,女35例,男女比例为2.5∶1。患者年龄22~64岁,平均42.5岁。122例患者均采用X线片胃肠钡餐或电子胃镜检查,可知患者均有胃窦部炎性反应,症状程度略有不同,确诊后采用内科系统规则治疗。该组122例患者中有92例患者,单条黏膜脱入,24例2条黏膜脱入者24例,6例患者3条黏膜脱入。其中101例位于小弯,21例在其他部位。122例患者脱垂黏膜均出现充血、水肿,其程度有所不同,还有部分出现灶性糜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灼痛、饱胀等临床症状,且在餐后和(或)右侧卧位时,该类症状加重。

122例患者均反复出现腹胀、嗳气、上腹隐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排除病症是因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本组患者在告知详情后,均自愿参加试验。

1.2 术前准备:经常规胃镜检查后,还需对患者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检查;并做心电图检查。禁食时间需要保证12 h以上,肌内注射654-2和地西泮各10 mg,需要在术前15~30分钟内进行。

1.3 治疗方法:采用MCT-3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当病变由胃镜显示后,助手按规定操作程序将微波治疗仪通电开机,做好治疗准备后,通过活检孔插入微波同轴导线,功率量的选择根据黏膜皱襞的大小、形态、数量,通常选择70~80 mA,电灼共5~8次,观察组采用点灼法,当脱垂黏膜长度<2 cm时,采用单个电灼;当脱垂黏膜>2 cm时,采用分段电灼,皱襞电灼至发白或黑痂即可;对照组采用片灼法,对整段黏膜烧灼。术后1个月左右两组患者将对其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进行复查。

1.4 疗效判定: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3天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记录,判定临床效果。评分标准:①痛感:无痛,记0分;轻度,即略有痛感,不影响正常生活,记1分;重度,疼痛较重,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②体征:无恶心、嗳气等现象,记0分;偶有恶心、嗳气等现象记1分;恶心、嗳气等反复者,记3分。

1.5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胃黏膜脱垂患者,有效率、症状与体征、病变以及并发症,并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数据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分析: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80.4%,两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消失率分别为86.7%和84.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内镜下病变对比:观察组61例患者中脱垂黏膜为62条,经135点烧灼,伤口烧灼呈白色。约术后30天进行复查,点灼的局部皱襞除去5条仍然存在外,有57条消失,蠕动不会引起粗皱襞向球部延伸及堵塞幽门口现象。对照组61例患者,脱垂黏膜共61条,片灼61次直至伤口灼烧呈白色。术后约30天复查,除4条皱襞存在外,其余57条局部皱襞消失,蠕动不会引起粗皱襞向球部延伸及堵塞幽门口现象。观察组病变消失率为91.9%(56/61),对照组病变消失率为93.4%(57/6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有效率对比(例)

2.4 两组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对比:观察组治疗后5例内镜下局部糜烂,1例浅表溃疡,术后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无不适反应。而对照组治疗后,有3例内镜下局部糜烂,8例浅表溃疡,无胃穿孔现象,有3例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可见相对观察组而言,对照组更容易出现并发症(P<0.01)。

3 讨论

临床胃黏膜脱垂症极为多见,在临床上多见,一些患者受病痛折磨长达数十年。虽然胃黏膜脱垂症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在胃镜观察下,临床病症是胃黏膜出现异常松弛,逆行突入食管或由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位,由于长时期出现胃窦黏膜慢性炎性反应,脱垂的黏膜会发生水肿、合并溃疡,使脱垂黏膜肿胀的面积增大,蠕动引起粗皱襞向球部延伸及堵塞幽门口现象。除此之外,导致胃黏膜脱垂的原因还有生理变异等[2]。

胃黏膜脱垂症会引出一系列相关联病症,如胃窦部慢性炎症、十二指肠炎、胆汁反流等[3]。患者通常会间歇性的感觉到上腹部灼痛、嗳气、胃部出现胀痛、呕吐或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现象很少发生,造成以上症状的原因是,幽门被发生水肿、肥大,以及糜烂、溃疡或息肉状形成时的脱垂黏膜完全梗阻或部分梗阻所致。诊断方式一般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胃镜显示:黏膜皱襞变得明显收缩达高潮,是在胃蠕动波到达胃窦幽门部时,此时,呈菊花状或者吞噬状的黏膜皱襞会翻卷入胃腔,同时伴有胃蠕动亢进及胆汁反流,一般情况下脱垂的黏膜表面较为光滑、湿润,但也会有斑片状充血、糜烂、重则形成溃疡,活检时看到黏膜被拉长[4]。目前,治疗胃黏膜脱垂症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内镜下微波治疗术。

胃黏膜脱垂症的诊断方法有很多,早起诊断以X线钡剂造影为主,同时还包括,如幽门扩大,粗大黏膜皱襞通过幽门管、十二指肠蕈状充盈缺损等确诊方法[5]。以上诊断方法有局限性,因改变常不恒定或是一过性出现,而且会受体位与观察时间的影响,导致阳性率低[6]。本组有122例内镜诊断为胃黏膜脱垂症同时作X线钡餐检查,结果显示仅有15.1%诊断为脱垂症,而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炎者高达62.5%,有19.3%X线所见正常[7]。因此,在诊断胃黏膜脱垂症的方法中,内镜诊断有明显的优势[8]。由于,近年来广泛应用消化道内镜诊断方法,作为一项可靠又有效的诊断方法,为本组胃黏膜脱垂症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较大的帮助。本文结果显示,胃黏膜脱垂症在内镜诊断下,可更直观的观察病灶,更容易鉴别其他不具特异症状的上消化道疾病,对临床治疗极为有利。

内镜微波治疗的原理是,在内镜下将微波能量集中在较小的区域,使其产生组织蛋白质凝固[9]。根据病灶面积选取接触型或针型电极,可在短时间内使较小隆起的黏膜病变产生较大范围的组织凝周,因其作用较表浅,所以,更加适合用于狭窄性病变的治疗[10]。但是,由于胃窦部血管较为丰富,所以,为防止并发症发生在术后要严格观察,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建议患者观察4~5 d,如有黑便应及时进行处理,术后1周内进食以半流食物为主,为促进伤口愈合,可应用制酸剂、黏膜保护剂。通过本文可见,采用内镜下电灼法治疗胃黏膜脱垂症更加有效,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1] 李 兵,谭瑞明.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122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5(7):44.

[2] 顾家冀.内镜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88.

[3] 金爱龙.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17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35):57.

[4] 刘建明.内镜下微波治疗隆起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0,12(2):65.

[5] 任顺平,郝海蓉.内镜下微波凝固术治疗胃黏膜脱垂132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6(5):87.

[6] 乔传虎,冯国艳.内镜下射频治疗胃黏膜脱垂症6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0(7):120.

[7] 瞿国强,王巧民.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7(24):111.

[8] 赵桂芳.不同剂量的垂体后叶素对老年胃出血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6(4):90.

[9] 周国华,冷明芳,周红宇.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0,13(5):45.

[10] 袁胜春.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黏膜脱垂41例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0(12):78.

猜你喜欢
皱襞幽门胃镜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46 例经关节镜诊治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分析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症临床疗效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