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探析①

2014-12-05 15:34汪纹闻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智学习型愿景

汪纹闻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030)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主流文化思想的传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教学是一项和其它学科有所区别的学科,具有师生互动性强、教学场地灵活等特点。面对“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这一现状以及由于实行三自主教学而暴露出的各种新问题,体育教学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理论,体育工作者需要为此改变。

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Perter 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概念,引起管理学界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上发表的《世界管理10大趋势》中,学习型组织被列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1]。目前学习型组织理论成为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80%正在运用它们管理企业。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改造[2]。

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体育教学,有利于开拓体育教学的视野,提供新的改善方法和手段。

1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

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地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彼得·圣吉,1998年),也就是说学习型组织是组织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一种信念,是以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为前提,以组织的目标为核心的分享共同心智模式的团队学习的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的任务是使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一体化,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在彼得·圣吉的理论中,学习型组织有以下五项要素。

1.1 共同的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心愿,是所有人为之奋斗的方向。它来自个人的愿景又高于个人的愿景,是一个共同理想。

1.2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

团队注重加强学习,注重加强个人学习和群体学习,注重集体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增加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向心力。

1.3 改变心智模式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运用途径

心智模式是一个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发展往往具有阻碍和破坏作用。只有改变心智才能有所创新,形成创造性学习习惯,建立真正学习型组织。

1.4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追求过程

个人改变心智,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加组织内各项工作,将知识运用与二次学习良好结合,强调全员学习和不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完成自我超越。

1.5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关键特征

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系统环境,培养全局能力,看清事物本质。减少管理层次,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促进自我管理。

2 学习型组织视野下检视体育教学

2.1 信息时代凸显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时代主流、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在量上以几何级数量增长。有专家称,现在每5年人类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翻,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的知识总量的1%[3]。快速增长的知识数量和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是更多新兴的体育项目和锻炼方法,虽然各大高校不断增加体育课可选项,尽量将更多新兴体育锻炼方式引入体育课堂,比如清华大学体育课开设50多个项目[4],北京大学体育课开设42个项目[5],仍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人体育健康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多元化体育兴趣需求对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2.2 新增体育项目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虽都是专业院校科班出生,但由于当时体育专业的培养设置和时代变迁,许多体育项目已经沦落为冷门项目,甚至无人问津。为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许多体育教师被迫转换教学项目。虽然体育教师运动基础较好,但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获取知识的方式较少,可能未能关注到项目领域的最新进展。

2.3 现行教学模式忽视学生间协作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虽采用小班教学,男女分班教学,但全班同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到撑”的现状。现有的教学模式虽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全面监管,但在学生团队协作方面培养略显不足,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能动性未能完全发挥,有时候甚至挫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4 评价制度影响学生积极型

评价体系是对管理制度的反馈。传统的体育教学测评将体育课分为运动成绩、上课表现、基础测评等部分,根据学生表现打分并通过百分比换算为最终成绩。其中运动成绩占有很大比例。从评价体系可以看出,现行的体育教学对运动技能有较高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运动基础,使得运动水平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目前使用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体育课兴趣有较大影响。

3 学习型组织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运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在人们心中产生潜在说服力,把组织意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3.1 共同的愿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多采用“三自主”教学,学生可自主选择上课老师、上课项目、上课时间,该举措将许多在某方面有特长或者较高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步增强,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爱好,结识锻炼伙伴成为学生参加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深层分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提炼出一个被学生普遍认同的共同愿景是激励、鼓舞组织成员的动力和源泉。

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和技术水平,将有共同体育课程期望的同学分为一组,组建学习型小组,为小组确定共同的学期学习目标。同时,结合小组目标,根据学生个体特征,提出差异化、阶段性学习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体目标要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学生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目标太高了学生完成不了,挫伤学生积极性;目标太低学生很容易达到,影响学生参与度。合理的目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不断自我进步,自我超越,在组织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自我成就感。

3.2 改变心智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

心智模式是学生长期学习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育课程、体育课的目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了固定认识,甚至形成错误观点。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改变固有观点,促使学生重新认识体育课。以一种探索、创新的心态开始体育课的学习。

心智模式的改变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要改变在文化课程学习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要学会主动和授课教师探讨。由于工作量巨大,体育教师无法全面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要积极主动的与教师交流,让老师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地域差异,对同一个项目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可能在项目最近进展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比教师更为全面。体育教师也要改变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以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学会向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

3.3 团队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由于“三自主”教学,学生拥有更大自主选择权,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和班级,上课来,下课走,造成学生之间缺少课堂之外的交流。采用团队学习,以教学班为一个整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水平将教学班分组,提高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学习兴趣,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体育个性化需求。适当的划分小组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形成长期稳定的体育锻炼伙伴关系。

3.4 自我超越是学生学习的个体追求

通过团队学习,更好的实现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预期期望。通过共同愿景的建立,结合教师的指导和团队同学的互帮互助,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该体育课程中的具体兴趣点,在和团队成员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一点一滴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促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团队中贡献个人力量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同时,个人的成长又能反过来促进团队的学习,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3.5 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使不断学生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形成

信息时代的体育教学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互结合,实行全方位多途径教学。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辟新的学习途径。促进学生对课堂基础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合、深化、再学习,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学习乐趣,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学习、课外练习和网络学习有机组合,互为补充,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同时,由于团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环境和体育锻炼伙伴,有利于学生在完成该体育课程的学习之后继续锻炼身体,有利于学生培养固定的体育兴趣爱好,无论是作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个优秀的管理理论,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借此优势发挥团队的智慧,从而为学生终身锻炼和发展提供新的平台是学习型组织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最大意义。

[1]齐卫平,李春来.国外关于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J].长白学刊,2011(6):32-36.

[2]刘晓明,蒋守渭.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引导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4(6):93-95.

[3]刘鹏.创建学习型组织之见解[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3):57-59.

[4]清华大学体育部.清华大学体育部课程设置[EB/OL].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sports/1950/index.html.

[5]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大学体育课程选课手册[EB/OL].http://pe.pku.edu.cn/document/20110410122850152316.pdf,2008-09-01.

[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上、下)[M].齐若兰,译.北京:天下文化出版社,1995(10).

[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尚世海.“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J].现代教育管理,2003(1):8.

[9]张兆芹.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之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10]陈茜.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3).

[11]邱昭良.学习型组织:即将到来的组织革命[J].决策借鉴,1998(5):3.

[12]孟繁华.试论学习型学校[J].教育研究,2004:12.

猜你喜欢
心智学习型愿景
一起向未来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心智表达课程设计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2020愿景:雅尼克·涅杰-瑟贡在大都会的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