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①

2014-12-05 23:13吕博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1期
关键词:分组形式主体

吕博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①

吕博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始终把全面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中心工作,要求通过体现学生学习是主体地位来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得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些体育思想为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启示。该文首先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下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育教学 组织形式 主体性 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系统化、正规化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其由学校体育转向为社会体育的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大学阶段接受良好的体育培养和体育指导,对于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享受体育的权利意识,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始终把全面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中心工作,要求通过体现学生学习是主体地位来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得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些体育思想为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启示。实践证明,要想让高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得以真正提高,那么就应该让体育教学贴近于学生的生活,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研究性、探索性的体育活动来让学生得到身心的锻炼。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明白,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要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该文就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进行分析。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

1.1 以学生为主体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反思、批判与继承、创新

传统体育教学追求“精确性”、“客观性”,要求学生要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严肃”、“无条件地服从”,从而形成“技术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允许有丝毫的“篡改”与“歪曲”,也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培养与独立思考,实质上就是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思考、批判、追问的权力予以了剥夺。布迪厄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将其思想停留在不思的阶段,那么他等于甘居一种工具的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变“他律”为“自律”,要让学生能够体现出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它是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展现,而不再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动作重复;它是建构性、再生成的学习过程,而不再是简单地复制重复。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人。

1.2 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众所周知,社会责任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具体体现就是“主体参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授认为:应该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体魄完美”、“道德纯洁”、“精神丰富”,“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也意味着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学生作为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们既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又有自主参与的权利。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协作活动,还是保护帮助、教学分组,都需要学生树立起自我负责的精神和意识,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体育教学更富有实际效果和活力。

1.3 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体育能力的有益尝试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定,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将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提到了较高的程度。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成功是离不开学生主体的参与。学生主体参与,能够实现教学中技能和行、意、情、知的总体目标。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教师往往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更加重视技能目标、技术技能目标的实现。重复性、低水平、超负荷的练习会让学生很容易陷入“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状态。学生主体参与是基于学生认识特点出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够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进行充分发挥。在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1.4 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与他人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的培养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定,能够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培养出自身的亲和力。学生在主体性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既给别人留有表现机会,又要将自己进行恰当地表现,有利于与他人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讨论时,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人格价值,从而增强对同学、对教师的尊重与理解。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主体参与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主动表现自我,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体育教学氛围,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快乐,也能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5 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过程性和亲历性,而对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引导性、简捷性和间接性过分关注。体育教学不单单是学生获取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培养生存能力和获得生活体验的过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定,实质上也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现代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通过思索、移情、想象、领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互汇、碰撞、交融,从而能够在个体心灵之中激活相对静态和相对凝固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更深刻、更强烈的参与动力和参与意识,从中赋予体育教学活动新的意义。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无疑会对塑造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

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下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

2.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通常只是局限于体育教学结构的组织安排上,体育教学组织安排通常分为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班级集体教学三种方式。分组教学中强调性别分组、体育兴趣分组、体育能力分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以及以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为特征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都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现实可能和良好的契机。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偏向于竞技技能、竞技技术的不足。因此,应该基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逐步转向于“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受益”、“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而不再是过去那种“面向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

2.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注重于对学生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直接效果进行安排,以自然班为教学形式,以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变为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是班级统一授课制,班级统一授课制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和局限,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但是其具有便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相互学习、教学效率高等优点,这也是任何一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但是由于学生主观努力程度、教育条件、运动价值取向、家庭环境、先天遗传、运动技术水平的不同,传统的统一型、集体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别差异,而采用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2.3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通常都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为教学中心”的状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按部就班、严格按照教师指令来开展体育学习。而《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应该结合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和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来打破学校内原有的班级建制、院系建制,让全体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上课的时间、上课的教师和上课的内容,以此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还提出应该让学生自行选择上课的时间、上课的教师和上课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较好地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贴近素质教育的特性,也能够对学生的个性要求予以较好地满足。基于这一精神,很多高校都对原有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较大程度地改变,形成了多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是《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较佳体现,能够满足不同要求、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起良好地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4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涌现出来。但是任何一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端,有其最适合的适用范围,也有其最不适合之处。只有将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有效地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够将其长处更好地发挥出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将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集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采取各种分组方法(如个别教学、友伴性分组、帮教性分组、随机分组、合作型分组、异质分组、同质分组等)进行综合教学,这样一来,能够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3 结语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培养高校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而不断改进和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基于场地器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诸多因素来合理选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必须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否则会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极为不利。

[1]杨健科,李树坚,张岚.从教学运行机制的角度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22(12):110-114.

[2]常波.浅谈高校体育在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后的思考和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3]梅小龙.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J].搏击.武术科学,2007,34(12):154-156.

[4]谢志斌.对新时期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S1):120-123.

[5]胡静萍.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高校体育特色——辽宁中医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尝试[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6):130-133.

[6]黄四元,谢小平,黄顺久.对地方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终身体育理念的思考[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14,35(4):143-145.

[7]任远金,陈双.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3):34-40.

[8]任远金,陈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与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3):110-113.

G807.4

A

2095-2813(2014)11(a)-0043-02

吕博(1981,7—),男,山东德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分组形式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