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民事诉讼的道德教化功能

2014-12-09 18:31王志恺
今日海南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道德规范教化

□王志恺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如果我们的社会从业人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严格职业操守,自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那么他们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等方面就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进一步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是一大促进。

道德教化是指社会有意识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授,寻求广泛、普遍的认同,以培养道德主体“应然”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些被普遍认同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已通过立法成为法律规范。任何一条法律规则的背后都蕴含着道德因素,存在着道德支持,因此,法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民事诉讼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诉讼。民事诉讼的诉讼标的是民事法律关系,民事诉讼的基本功能在于定纷止争,而社会公德是民法的重要渊源之一,相对于其他法,民事诉讼的道德教化功能十分突出。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可以推动道德的自身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认识民事诉讼的道德教化功能:

一、普及道德规范。

道德教化的形式除教育方式以外,大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这就决定了要把道德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人内在的品质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以司法裁决为中心的法律活动以其权威性、强制性和示范性成为当下道德教化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当今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来促进道德建设,并取得成功经验。堪称“亚洲花园”的新加坡,在道德建设上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加强道德立法。美国的立法机关是国会,其下属机构中就有道德立法委员会,并有道德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美国法律早已把某些人不救助危难、不报告危难的行为,定为轻罪。

民事诉讼实践不仅是一种法律实践,还是一种道德实践。人们不仅只是期望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而且期望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建构我们的道德体系。民事诉讼法确认和吸收某些道德标准,使它们不仅成为道德规范,也成为法的规范,从而使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有了双重保证。例如:《旅游法》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遵循“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继承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范,无不是道德建设法制化的表现,都为在全社会确认和传播思想道德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法的规范直接普及宣传着道德,指引社会成员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为。

二、净化社会风气。

民事诉讼很好地发挥了法的教育引导作用。民事诉讼以国家名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反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价值取向,为人们提供识别是与非、好与坏的判断标准。例如现行《宪法》把“四有”、“五爱”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国家提倡的形式纳入国家根本大法中,确立了它们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民事诉讼要求人们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法明确规定道德主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主体事实上做什么也有了明确制约,就是强制性的惩罚。比如,针对日益严重环境资源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法》不断修订,相关法律不断出台,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民事诉讼通过惩恶扬善,提升社会道德水准。民事诉讼凭借国家强制力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以及媒体对先进事迹、模范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可以使人们受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也增强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净化社会风气,维护道德环境。

三、提升公民素质。

法律以其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维护正义等现代法治精神去培育教化人们,从而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规范,使人们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融化于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中,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觉自为的人,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提升,最终达到道德理想的实现。

在社会公德方面,《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具有法律形式的社会公德规范。《民法通则》第7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诚实信用”既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又是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人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职业道德方面,《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公务员法》《会计法》《律师法》等法律把职业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上升为国家意志,促使人们将法律规范融化于自己的职业观念和日常行为当中。

在家庭美德方面,《婚姻法》《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贯穿其中的是中国相传几千年的优秀家庭道德规范,让伦理美德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中潜移默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因此,我省应调研出台各项民事司法措施,尤其是建立起民事督促起诉制度,通过司法机制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道德规范教化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之路径分析
秋夜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