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B式象声词的产生与发展

2014-12-11 07:32赵爱武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合式叠音鸣声

赵爱武,汤 欣

(1.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象声词的AABB式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管燮初在《西周金文语法研究》中提到有“仓仓悤悤”等五个AABB式词语,都是象声词,摹拟的是物音或乐音。[1]

这几个象声词语都是叠音象声词两两加合而成,且“两对叠音字之间是双声关系”。根据石锓的考察,五例AABB式词语使用共九次:八次独立成句;一次作修饰语。由此可见当时出现的AABB式象声词在语法功能上主要是作独立成分。[2](p128)

《诗经》《墨子》等文献中亦有少量“AABB”拟声结构出现,其构成方式采用的也是加合式。所谓加合式指的是两个意义相类相近的双音叠词两两加合成AABB式,其内部结构均为“2+2”式,其构成成分“AA”和“BB”都能单独成词。从其内部结构来看,这个时期的AABB式中,其构成成分“AA”和“BB”的词性均为象声词。构成语素“A”和“B”有的可以独用,也有一部分未见独用。从其语法功能上来说,这个时期的AABB描写性强,大多能独立成句,或者充当并列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从其语义来看,这个时期的AABB是两个双音叠词的加合,故而AABB的语义或者与两个叠词的语义相同,如“雝雝喈喈”摹拟的是鸟和鸣声,与其构词成分“雝雝”“喈喈”所摹拟的声音是一致的;或者是两个叠词语义的简单加合,如“锵锵锽锽”摹拟的是乐器的合音,是“锵锵”“锽锽”两种声音的加合;或者与其基式中所摹拟的某一个声音相近,如“殷殷轞轞”所摹拟的声音与其构词成分“轞轞”基本一致。总的来看,这个时期AABB结构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出现频率也不高,其语义多为两种声音的加合,与其构成成分的语义相同或相近。

(1)雝雝喈喈:象声词,摹拟鸟和鸣声。出自于诗经。同“噰噰喈喈”。

①梧桐生矣,于彼高冈。凤皇鸣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噰噰喈喈。(《诗·大雅·卷阿》)

其构词成分“雝雝”和“喈喈”均为叠音象声词,摹拟鸟鸣声。例如:

②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邶风·匏有苦叶》)

③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国风·葛覃》)

(2)关关嘤嘤:象声词,摹拟鸟和鸣声。

①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张衡《归田赋》)

其构词成分“关关”和“嘤嘤”均为叠音象声词,摹拟鸟鸣声。例如: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国风·周南·关雎》)

③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小雅·伐木》)

进入唐宋时期,AABB式的加合式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几例典型的重叠形式,我们称之为扩展式(31例AABB中,扩展式只有3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AABB结构已能够直接充当句子成分了。加合式AABB的结构成分以充当谓词为多,而所构成的加合式AABB则多作状、定等句子成分。某些AABB式可以带“然”字后缀,如:

江岭之间有飞蛊,其来也有声,不见形,如鸟鸣啾啾唧唧然。(太平广记·张易《飞蛊》)

1.加合式AABB的构成。

(一)叠音象声词两两加合成AABB结构。其结构成分均为常见的叠音象声词。

(1)啧啧啾啾:象声词,摹拟鸟和鸣声。

①黄雀衔草入燕窠,啧啧啾啾白日晚。(张籍《废居行》)

其构词成分“啧啧”和“啾啾”均为叠音象声词,摹拟鸟兽鸣声。例如:

②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白居易《观稼》)

③啾啾青雀儿,飞来飞去仰天池。(卢象《青雀歌》)

(2)滴滴丁丁:象声词,摹拟风铃声。

①雨溜和风铃。滴滴丁丁。酿成一枕别离情。(金淑柔《浪淘沙(丰城道中)》)

其构词成分“滴滴”和“丁丁”均为叠音象声词。滴滴:摹拟泉冰滴漏声;丁丁:摹拟滴漏声或伐木声。例如:

②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一七令·赋山》)

③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杂曲歌辞·秋夜曲》)

(二)构成AABB式的基式中有一项可单独使用,多半为叠音象声词;而另一项则是单音动词或名词的重叠,不能单独运用。

(1)咤咤唤唤/咤咤叫叫:象声词,摹拟鸟鸣声。

①铜嘴鸟咤咤唤唤。(《敦煌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②箭毛鬼喽喽窜窜,铜嘴鸟咤咤叫叫唤。(《敦煌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其构词成分“咤咤”系象声词。例如:

③霸王有喑鸣咤咤之声,三人逼到乌江自刎。(《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卷上)

(2)喽喽窜窜:象声词。

①箭毛鬼喽喽窜窜。(《敦煌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喽喽:象声词,燕鸣声。例如:

②衔泥燕,声喽喽。(韦应物《燕衔泥》诗)

这个时期的加合式AABB中有少数可以还原为AB式。如:“萧萧飒飒”可以还原为“萧飒”。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欧阳修《秋声赋》)

且其构成语素A与B可分别构成AA或BB单独使用,即可分别构成“萧萧”、“飒飒”。其中AB、AA、BB与AABB的语义相近,摹拟的均是风声,均为象声词。其它几例分别是“咿咿呦呦”、“剥剥啄啄”、“啾啾唧唧”等。其构成语素既可构成AA、BB,加合为AABB,也可还原为AB,即分别还原为“咿呦”“剥啄”“啾唧”,故而又可以分析为以AB为基式,分别重叠A与B,扩展重叠为AABB式。这几例加合式AABB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AABB的语义与其构成成分AA或者BB的语义基本一致,所摹拟的声音相同或相近。根据我们的考察,唐宋时期大多数的加合式AABB还不能还原为AB式,如:“唧唧力力”不能还原为“唧力”;“轰轰砢砢”不能还原为“轰砢”;“节节足足”不能还原为“节足”。

2.双音象声词的扩展,即由AB式直接扩展为AABB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唐诗宋词中仅见到“绵绵蛮蛮”“腷腷膊膊”“呕呕哑哑”三例。

(1)绵绵蛮蛮:象声词,摹拟莺鸣声。

①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韦应物《听莺曲》)

其由双音词“绵蛮”构成。绵蛮:象声词,摹拟鸟鸣声。例如:

②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诗·小雅·绵蛮》)

(2)腷腷膊膊:形容连续起伏的声音。

①腷腷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徐朝云《两头纤纤》)

其由双音词“腷膊”构成,腷膊:象声词,摹拟掷物音及禽鸟扑腾音。例如:

②晨光入林众鸟惊,腷膊群飞鸦乱鸣。(欧阳修《吴学士石屏歌》)

金元以降AABB式仍以加合式和扩展式为主要结构方式,其中扩展式AABB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AABB可充当状、定、谓、补等不同句法成分。

等值线追踪法实现简单,但是需大量后期人工作业进行修订,因此,该方法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一)叠音象声词两两加合形成AABB结构,即AA+BB→AABB。

(3)咿咿哑哑:象声词,物相磨擦、转动声。

①咿咿哑哑乔捣碓,玎玎珰珰盆儿鬼。(《盆儿鬼》四折)

②只见江面上咿咿哑哑橹声响,宋江探头看时,一只快船飞也似从上水头摇将下来。(《水浒传》三十七回)

其构词成分“咿咿”“哑哑”均为象声词。咿咿:摹拟乐音和兽鸣声。“哑哑”用于摹拟笑声或鸟鹊声。例如:

③有二子饮于死母,母且死,其鸣咿咿。(韩愈《猫相乳》)

④乳乌哑哑飞复啼,城头晨夕宫中栖。(王建《古宫怨》)

①扑扑冬冬皮鼓催,跸跸礴礴枪付剑。(《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九回)

其构词成分“扑扑”与“冬冬”均为象声词。“扑扑”拟物振动音。冬冬:同“咚咚”,摹拟鼓声。例如:

②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王建《田家行》)

③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李绅《涉沅潇》)

(二)双音节象声词扩展重叠构成AABB结构,即AB→AABB。

AB一般为象声词,其中A与B分别为拟声语素,有的可单用,有的不可单用。

(5)间间关关:象声词,摹拟莺和鸣声。例如:

①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韩愈《驽骥赠欧阳詹》)

其由双音象声词“间关”扩展重叠而成。间关:摹拟车行进中的磨擦声或鸟鸣音。例如:

②百啭流莺,间间关关,报道上林春晓。(《琵琶记》第十五出)

(6)乒乒乓乓:象声词,用于摹拟爆裂音。例如:

①乒乓只听刀斧响,劈朴惟闻棒有声。(《西游记》第九十一回)

由双音象声词“乒乓”扩展重叠而成。乒乓:象声词,摹拟碰撞声。例如:

②乒乒乓乓,好便似残年爆竹;泼泼喇喇,却就如军中炮声。(《西游记》第十六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其一,金元以降AABB式的构成仍然以“加合式”和“扩展式”为主,但此时的加合式较之前期显示出新的特点,即能还原为AB式的加合式不断地增多,从而为AABB式的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加合式AABB一般多由叠音象声词两两加合而成。这种结构中的AABB在语义上较之基式往往更为明确。如“飕飕飒飒”所摹拟的是棍棒抡动发出的声音,语义非常明确,而“飕飕”与“飒飒”所摹拟的声音则比较杂,可分别摹拟不同的声音,语义范围较为宽泛。唐宋以降,由“AA”和“BB”加合形成的AABB式只有少数能还原为AB式。这种一词两构现象到元曲中得到较大的发展。如“扑扑冬冬”由“扑扑”和“冬冬”加合而成,“扑扑冬冬”又可还原为“扑冬”,意义相同。“咿咿”和“哑哑”加合为“咿咿哑哑”,“咿咿哑哑”又可还原为“咿哑”。其他诸如“玎玎珰珰”“扑扑冬冬”“咿咿喔喔”等诸多AABB结构均可分析为两两加合,也可分析为以AB为基式重叠扩展形成。

其二,这个时期的一部分AABB结构中,其基式AB在语音上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语调上平声在前,去声在后,如“扑通”;前面一般为圆唇高元音,[i][u]开口度较小,经常用于摹拟细弱、轻巧的声音,后面是不圆唇低元音[a],由于其口腔开口度比别的元音大,经常被用来摹拟比较响亮、有力的声音。如“咿哑”;有的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扑簌”“刮咂”的韵母同,“咿哑”“丁当”的声母同。这种语音的规律性为AABB式的重新分析提供了条件,为AABB重叠式的产生提供了语音依据。

其三,扩展式AABB拟声结构不断地增多,如:咇咇剥剥、间间关关、乒乒乓乓等。其基式AB和AABB式的词性相同,语义也相同。扩展式较之加合式其构成部件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一般不易拆分。金元以降的扩展式在构成上又有新的特点:(1)由“AB”直接扩展为“AABB”式,如“间关”扩展为“间间关关”。这种扩展式一般可还原为“AB”,有的A与B语素可以分别构成AA与BB;有的则至少有一项不能构成AA或BB单独使用。如“间间关关”可还原为“间关”,B可以构成“关关”,但A不能构成“间间”单独使用。这种扩展式构成的AABB结构在语义上较之基式更为明确。如“间间关关”所摹拟的是莺鸣声,与其基式“间关”所描摹的众多语义中之一种相同。(2)由“AB”扩展为“AABB”式,其构词语素A与B至少有一项不能构成AA或BB单独出现。即使能单独出现,其语义也与AABB式毫无关系。这种AABB结构可以还原为AB式,但其出现及使用均晚于AABB式。如“忽忽噜噜”可还原为“忽噜”,其用例最早见于明朝。又作唿噜。例如:

只听“唿噜”一声,塌了一个窟窿。(《刘墉传奇》第107回)

通过对AABB式象声词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时的探源分析,我们认为:AABB式在先秦就已产生,是出现较早的象声词生动形式。其发展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固化程度和语义的融合度上。早期的AABB式数量少,使用频率低,多为语境需要将叠音象声词两两临时加合而成,语义的融合度较低。金元以降,加合式AABB结构不仅在数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使用频率上越来越高,AA与BB结合后的固化程度较高。而其基式AB在语音上所呈现出来的整齐的规律性也为AABB结构的重新分析与类推提供了条件。随着一词两构现象的增多,加合式的AABB往往可以重新分析为AB的重叠扩展。而与此同时,AABB最典型的结构形式,即重叠扩展式也大大增加,成为AABB式象声词的主要结构形式。[3]

[1]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錧,2010.

[3]赵爱武.AABB式象声词的构成及其词汇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11,(1).

猜你喜欢
合式叠音鸣声
口袋(外一首)
自制乐器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15个趋势,衣帽间有颜值更有实力
扬子鳄幼鳄求救鸣声声谱特征及个体签名
一种磁搞合式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
杜甫诗中叠音词的词汇和语法研究
加强监管可改善杂合式PBL的去功能化
切断鸣管神经支对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