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剧种特色 塑造全新人物
——从黄梅戏《纺线纱》的整理改编谈人物塑造

2014-12-11 15:38张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纺线小戏大嫂

张引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立足剧种特色 塑造全新人物
——从黄梅戏《纺线纱》的整理改编谈人物塑造

张引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本文通过对黄梅戏传统小戏《纺线纱》整理改编过程的关注,重点阐发了如何对传统剧目进行去芜存菁的整理改编,通过剧本、表演、音乐等手段完成人物塑造,并对当下观众欣赏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的必要性做了阐释。

黄梅戏 剧种特色 《纺线纱》 传统小戏 人物塑造

“茶歌飘四方,飘在人心上,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依子呀子哟,呀子依子哟……”如同曲中所唱,黄梅戏皖山皖水的乡音旋律,如风般飘进人们的心坎里,让人欲罢不能。黄梅戏最具有特色的传统小戏普遍具有地方口头文学的色彩,这些传统小戏贴近生活,大都讲述庶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其内容有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在新世纪,传统文化的存活与发展一直是争论的话题,不可否认,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一直是思辨和实践的主题。

《纺线纱》是一出传统的黄梅小戏,原名 《纺棉纱》,是典型的“两小戏”,一个旦角一个丑角,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今天演来依然充满生活情趣。本文以此剧为例,谈一谈传统戏整理改编过程中如何完成人物塑造这一论题。

一、雕琢剧本,突显人物

剧种的风格样式和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同血肉灵魂的关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但凡好的艺术作品都会给观众留下记忆深刻的艺术形象,反之,典型的艺术形象才会有演出、传承的价值。

(一)剧本的整理和改编

传统戏的整理和改编一定要将剧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剧情与当代的社会生活拉近距离,表演的内容与形式要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感受,《纺线纱》在今天看来还有生活情趣,人物形象生动,剧本应产生在黄梅戏的幼年时期,当时民间的灯戏、花鼓戏盛行,演员的表演全部用说唱的形式来表现,唱词与道白填充得很满,基本没有人物形体语言表演的空间。原剧情讲述了陈不能因家中织布坊缺少横纱继而到街头去买纱,后与卖纱的蔡大嫂遇见,看见其好看有点晕头转向,在买线纱的过程中和蔡大嫂套近乎、哄抬价格、乱开药方、打问人家住址等等,蔡大嫂见陈不能黏糊的样子,就计对其逗趣哄骗,称纱时缺斤少两,将陈不能身上的银钱乃至秤杆、外衣全都骗走。剧作表现了自作聪明的陈不能和聪明能干的蔡大嫂两个人物形象,剧中的人物形象大众化,寓褒贬与笑骂之中。

笔者在整理改编过程中秉承“两小戏”的表演行当,沿用一旦一丑来塑造人物,将剧中的陈不能塑造成一个心地善良、幽默逗趣的农村小商贩,为了帮助蔡大嫂给儿子看病,设计装傻将纱价提得很高买下她的线纱,而蒙在鼓里的蔡大嫂一心为给儿子看病,无心而多占了人家小利,心想以后做买卖时再感谢这个买纱人。通过在情节构架上的调整,改变了《纺》剧原有人物立意,提炼、升华了人物形象,让剧中人物形象具有鲜明性,在人物行动上更有积极意义,使当代观众看戏有共鸣感,拉近了观演距离。同时,改编剧本时对原来的唱段对白进行了增减。因原剧来源于说唱本,角色的唱段非常繁复,每个人物都有大段的自我介绍,台词基本上都“说满了”,改编后的剧本减少了自叹式表白,直接切入人物的行动目的。道白上则剔除了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对啰唆累赘的对话予以精简,修整了人物间相互逗趣的语言,在一些有表演空间的地方挖掘形体表演,充分体现戏曲的意境表现魅力。

(二)人物性格的把握

《纺线纱》剧中的两个人物陈不能和蔡大嫂角色平凡、质朴,虽然二人身上有毛病有缺点,但并不影响他(她)们的可爱。剧中表现的调侃、戏谑乃至嘲弄恰恰是中国乡野村民生活真实状态的自然流露,这也是农耕文化所赋予人的幽默天性和超然野性的自然呈现,他(她)们面对生活有着开阔的心胸,在困苦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擅用欢歌笑语、诙谐幽默,闪耀着底层社会百姓的智慧。

陈不能是个农村小手工业者,做商人的都很精明。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就设定了一个特征,用小圆场碎步行进,显得精神、麻利,观众眼里就有了具象的人物形象感。这个人物的另一个高度近视的特点在形象表现上有了可挖掘的喜剧成分,陈不能脖子上挂着副近视眼镜,到凉亭以后看见卖纱的蔡大嫂,因眼力不好凑到蔡大嫂身前打量,引起了蔡的误解,以为是心怀不轨之人,这一看一躲的有趣表演,产生了喜剧效果。陈不能这个人物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还体现在“仁义”上,他得知蔡大嫂为给幼子看病卖线纱,萌生了帮助的念想,在权衡获利和行善两者中,他选择了后者,而更可贵的是他为了蔡大嫂不背受恩于人的精神包袱,选择了暗中帮助,全没有顾及自己的利益。这种儒商之道不正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里所要崇尚的大善吗?

剧中另一个旦角人物蔡大嫂,是个健美爽直勤劳的妇女,这个人物形象在农村里比较多见,具有普遍性:(1)蔡大嫂身上散发出有独立人格的母亲形象,吃苦耐劳,具有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性,操持家务照顾老小,平日里靠织纱维持生计,为请郎中背着生病的幼儿在街头卖纱。女人一旦成为家庭支柱的时候,慈爱母性的光芒会无限放大,她有保护弱小的本能,也练就了防备外界侵扰的能力。在戏中当陈不能近身打量她时,她迅速警觉躲避;当与陈不能再次在街头相遇,后者说二人有缘分,她马上予以反驳:“莫瞎讲哦,我们有么缘哪!”从语言上就抵制了外来的侵犯;戏尾陈不能打听其住址,蔡大嫂十分警惕,一连串报出虚无地点做回答,观众为此一乐。(2)蔡大嫂另一特点就是农村妇女在面对送上门的小便宜所表现出的那种小贪心及小聪慧。这个特征在舞台上表演出来是那么惟妙惟肖、有趣。比如戏中蔡大嫂发现陈不能是个近视眼,在其称纱时就趁其不备玩了点小花样,用手在下面拽纱,使重量加重;再发现陈不能还价不是向下坎,居然是向上要价,自觉得这个买主脑子肯定有问题,于是将错就错地成交生意。两个人物钩织的戏剧情节经过演员纯熟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演出效果,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二、利用剧种特色,完成人物塑造

(一)利用剧种特色,突显人物形象

剧种的风格特色是戏曲剧种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标志,它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内涵。梅兰芳大师说:“移步不换形。”剧种的创新与发展也应该如这句话所说,“移步”——改革创新,“不换形”——坚守自己的风格特色,只有把握好两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创作才会有意义。

黄梅戏 “两小戏”为旦、丑行当,戏中男性形象大多以丑行应工,或者智力上憨拙或者生理上有缺陷,这种最大限度地放宽男性角色的“质量标准”,极力塑造出与之相对应的完美女性形象,是当时的一个整体创作倾向,比较符合黄梅戏的吴楚文化基质。①剧中陈不能不再是原作中痴、傻,被嘲弄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趣味的人,用丑角应工可以使男性变得柔顺可亲,增强剧种的轻柔感,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同时也出于戏的科诨、戏谑效果的需要,在形象立意上升华人物内在,让两个角色相得益彰。

黄梅戏的声腔音乐富有了浓厚的地域色彩,《纺线纱》的音乐属于花腔类。黄梅戏花腔的行腔风格种类繁多,一般是专曲专用,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会唱出不同的人物感觉来,或粗犷豪放,或柔婉缠绵。在声腔音乐和唱词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人物个性,陈不能在上场时唱道:

肩驮黑杆子秤哪轻松轻松

秤砣甩在背心那么轻轻松

铜钱两吊整哪轻松轻松轻松轻松

长街上买纱纹轻轻松

这两句唱词有45个字,其中22个字是无实际意义的衬字和虚字,把它们穿插在有实际意思的唱词当中,形成特定的语调,拉长了表述节奏,给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展现的空间,陈不能生活优哉、踏着歌声到街市买线纱的形象尽显观众眼里。

再看蔡大嫂背娃卖纱到街头,唱的实词有:头戴一枝花,身背着小娃娃,手拿棉纱子,上长街卖线纱。它们由虚字和衬字组成的语气词附着,使得简单的唱词一咏三叹,这咏叹声传达的效果胜过了表情达意的表演,口语感很强,彰显出了蔡大嫂这个村妇能干爽朗的艺术形象。剧中人物的道白采用安庆的官话,语言生动活泼,俚语通俗易懂,富有地域特色,如“却薄”、“估大堆”、“打夹子”②等俗语,让人闻之亲切。

(二)运用特色表演,展示人物性格

黄梅戏舞台表演自然,很生活化,载歌载舞式的抒情风格在《纺线纱》的表演上成为一大特色,两个人物歌舞并重,民间舞蹈花鼓灯和秧歌的融入与吸收,为戏添上一分俏丽。“黄梅戏由于其表现主体是小民俗众,而他们的生活又多为经商、做手艺或日常俗事,因此,便用不着过多的规范动作,只需真实地表现出他们的日常行为即可。叫卖就是叫卖,对歌就是对歌,完全出于对他们行为模仿的需要。”①体现在人物表演上如“有规则的自由动作”(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评价梅兰芳的话),正因表演程式不僵化凝固,富有弹性,使它在创作上的创新机会就多,能够不拘一格,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精神,形成了剧种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个性(《黄梅戏通论》语)。在《纺线纱》的创作上,陈不能的小碎步个性十足,小抖袖干净文雅,行进时一摇三颠的姿态,是活脱脱的小商贩生活状态;蔡大嫂的圆场、背娃、拎纱等动作,表现出劳动妇女的利索劲,她与陈不能的对话歌舞形式有花鼓灯的表演步伐……贴近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本态。在表情上,两个人物交流顺畅,一喜一怒、一嗔一笑,冷幽默的喜剧特色彰显出黄梅戏展现百姓生活的独特表现魅力。在剧中调度上笔者还充分利用戏曲写意性的程式手段,如“二龙出水”、“挖圆”等表演,两人在买卖的争执过程中你进我退、数落嘲弄,活泼风趣,演员的表演尽显戏曲的抒情性之本质。

三、传统剧目再创造的意义与途径

整理改编黄梅戏传统小戏《纺线纱》留给笔者很多启示,那就是在不损失剧种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传统戏如何更好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如何更好地满足当下观众的欣赏需要,首先要去芜存菁,其次保持剧种特色,最后要彰显当下人文精神。在戏曲文化当代发展主题里,通过整理改编,寻找传统与现代演绎的嫁接点,得到观众的认同度,是剧目创作的必要途径。

注释

① 安徽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②安庆方言,“却薄”意为逗趣、开玩笑;“估大堆”意为大概估价;“打夹子”意为打岔,钻空.

本文系2012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皖教高【2012】14号,项目号:2012jyxm718)“黄梅戏发展断层带成因分析与黄梅戏乡村情结探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纺线小戏大嫂
忆祖母纺线
大嫂大,二嫂小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知了纺线线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想起那纺线线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纺织品捻向及细度检测分析
关系好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