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借鉴到超越:普希金南方叙事诗的风格

2014-12-11 15:38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叙事诗拜伦普希金

汪 琼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一、引文

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的民族文学,俄罗斯文学只不过是对欧洲文学的摹仿,用别林斯基的话说,俄国诗是一种移植而非本土的果实。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罗蒙诺索夫在革新俄语和总结诗歌格律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他的诗歌紧步法国文学的后尘,多是摹仿之作。查尔杰文的颂诗闪耀一些俄国生活的小小火星,但诗句粗俗、平淡,他基本上不懂俄语。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的诗歌,音韵优美,但缺乏与俄罗斯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冯维辛的喜剧反映了现实生活,但他只是个有才华的抄录家,不能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普希金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开拓挖掘,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成为第一个俄罗斯的民族作家。

二、由借鉴到超越的风格转型

拜伦是对普希金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他把拜伦和拿破仑并列,称他为天才和心灵的主宰,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模仿。在高加索,普希金首次接触到拜伦的作品,便被这个“迸发诗的源泉的骣岩”所吸引。在流放前便对拜伦爱得发疯,尊称这位“热情的诗人”为“思想的主宰”。拜伦在“旧的偶像打碎了”,“新的出路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在人们极度忧伤、失望的时候出现的。“他的声音发出了人类当时的苦闷,表达了人类对于自己的使命和不能实现的理想的绝望。拜伦的诗歌在人们思想和生活上引起了一股强大的潮流,这股潮流也波及俄国”。[20]作为一名有“强烈感受性”的天才诗人,普希金深深感受到了拜伦主义给先进贵族,给自己带来的精神震撼,他把拜伦视为知己。普希金认为,拜伦的诗歌恰好表达了自己“痛苦的渴求自由的情绪”和“启盼挣脱丑恶社会羁绊的心声”。于是他决定用自由体长诗和诗体小说的体裁来塑造当代人物,抒发俄国社会中追求自由的青年内心的痛苦、悲哀、挣扎、绝望与反叛。

只要仔细研读比较便可发现,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到处晃动着拜伦“东方叙事诗”的影子,有的地方还惊人地相似:首先,情节模式异曲同工。《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是厌弃了贵族社会的虚伪,不愿随世沉浮,逃往高加索寻找自由,成为浪迹天涯的漂泊者;拜伦的《海盗》里的主人公因社会对他的不公,不得不离开故土去地中海为盗。可见两个主人公都是自我放逐者。来自敌对的营垒中的女郎都看上主人公,并帮助其逃出。两个女主人公都是为了爱愿为自己心爱的人牺牲一切,都是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的勇敢的女性。但两个囚徒都忠诚地爱着以前的爱人而拒绝异邦女郎的执著追求。其次,叛逆英雄思想神似。南方叙事诗之所以被公认为“拜伦式”叙事诗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同样塑造了与拜伦式英雄貌合神似的俄罗斯“当代英雄”。纵观东方叙事诗中,这些英雄都从个人遭遇和体验出发,叛逆社会环境,他们勇敢坚决地选择逃避和诀别的反叛道路,但由于他们几乎都采取非组织化的冒险方式,独来独往,一般以失败告终。南方叙事诗的主人公的叛逆动因、道路、方式和结果与东方叙事诗简直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主人公孤傲的气质和诗篇的悲剧气氛也惊人相似。可见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无论在整体框架还是在思想脉络上的确是对拜伦的作品有所借鉴。但普希金毕竟不是拜伦,即便在迷恋拜伦诗歌时,他仍是个独特的民族诗人。

(1)在内容上,普希金对拜伦的模仿和超越的第一个表现是从张扬个性、歌颂自由到反思个性与自由。

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遇,由于时代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拜伦推崇有力的个性,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拜伦式的英雄”,往往桀骜不驯,具有非凡的才能、异样的勇敢,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无用武之地。于是成为孤傲的叛逆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反对社会道德和专制压迫。这些也是普希金南方叙事诗中主人公的特点。如《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不甘随世浮沉,离弃了所属的上流社会,奔向遥远的边疆寻觅自由。

普希金虽然借鉴了这种人物创作风格,但在此基础上,他对人物个性的膨胀与过度的自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在他看来,过分张扬个性,势必形成极端的个性——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伴随这一个性而来的自由,必然变成只是自己的自由而扼杀别人的自由,对社会将会造成极大损害。他的这种对个性与自由的反思在《茨冈》中表达得既准确生动又全面深入。长诗中出现两种自由:一种是阿乐哥式的自由,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自由。本源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那个社会的叛逆者虽然能在极度自尊的情况下,捍卫自己的自由,但由于这一社会的劣根性已融入血液,他们绝不会尊敬别人,给别人自由。所以阿乐哥把泽姆菲拉当做私人财产,不容他人插足,当得知她另有情人,便进行凶残无情的报复。另一种自由是茨冈人式的自由。这种自由尊重他人,尊重神圣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权利。普希金不仅表现了两种自由,而且对其进行了反思。他不但反思了那种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的不可实现,并进一步批判了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自由,而且反思了未开化人那种顺其自然的自由,认为这也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这样普希金便得出了完全不同于拜伦和其他浪漫主义者的结论:人世间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可言,文明人没有,未开化人也没有。

(2)在内容上,第二个超越是从描写异域色彩或异国情调上升到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思索。

拜伦的作品,尤其是深为普希金喜爱的“东方叙事诗”,以浓郁的异域色彩和情调俘虏了他。在南方叙事诗中,他也有意识地表现这些。但拜伦的作品里异域色彩和情调只是一种背景,普希金则不止如此,而是深入一层,上升到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思索。这表现为两种:对东西文化碰撞的思考;对文明人与未开化人融合的思考。前一思考主要表现在《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中,玛利亚以其基督教文明所熏陶出来的风姿、人格和个性使基列伊从暴君变成真正的人。普希金在此不仅表现了崇高的爱情可以让一个人的本质改变,而且思考了东西文化在精神上的优劣——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具有人道主义特色的基督教文明战胜了亚洲残暴统治的不人道。对文明人与未开化人融合的思考主要体现在《高加索的俘虏》中。在这首长诗中,文明的俄罗斯青年试图到未开化的高加索地区寻找自由,不幸被掳。当车尔凯斯美丽的少女爱上他,两种文化的融合似乎出现一丝转机时,他却深深怀念起俄罗斯女郎,这就表明:到了关键时刻,文明人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所属的文明,而实现与未开化人的真正融合。

(3)在艺术形式上,普希金对拜伦的模仿和超越表现在从抒情独白走向戏剧场景。

在《高加索的俘虏》中,普希金主要是模仿拜伦,以抒情独白展开全诗,正文中也是两个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强盗兄弟》只是一个序曲,更是一曲独白式的长诗。《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虽仍以独白为主,但诗人已经注入了戏剧场景的安排,将情景和事件戏剧化,借用对比手法,由此产生鲜明的戏剧性。《茨冈》是一部接近戏剧的作品,完全以戏剧场景展开一切,对话发展为戏剧性的对话,以便更清晰地把形象个性化。

(4)艺术形式上的超越还表现在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在流放末期,普希金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文学的理解变得宽广。普希金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要效仿莎士比亚,因其作品的人物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夸张、不慷慨激昂,语言灵活自由。“只对时代和历史作广泛的描绘,不追求舞台效果和浪漫主义激情”。[1]《茨冈》中普希金深刻思考了浪漫主义,并选择了背离浪漫主义道路。在这首诗中,“拜伦的影子已被诗人彻底摆脱干净了”。[2]显示了普希金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端倪,在艺术上也超越了前面几首长诗,达到了未曾有的游刃有余的境地。如诗歌的结尾部分:

……大自然的贫穷子孙!

在你们中间也没有幸福。

在你们那破破烂烂的帐篷底下,

你们做的是痛苦的梦。

你们那到处流浪的帐篷,

在草原里也未能免于不幸,

到处是无法摆脱的激情,

谁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在这里,主人公浪漫主义理想已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沉重的思考。虽然诗人的结论是悲观的,但这里却是通向现实主义大道的出口。《茨冈》也是诗人通向广阔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转折性和过渡性的一部作品。他完成了对拜伦式的浪漫主义本质的揭示和超越。到创作历程的最后阶段,他完全与拜伦分道扬镳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比普希金再民族化的了,同时也是外国人所了解的第一位俄罗斯作家。

三、结语

由此可见,普希金的诗行反映了生活的深度,概括了当代贵族青年性格以及主人公命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加索的俘虏》中俘虏向往自由;《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中深宫后院宫女们被囚禁的命运;《强盗兄弟》中兄弟二人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反抗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茨冈》则彻底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利己主义,诗人对主人公同贵族社会的对立、鄙视社会成见、摆脱文明社会的锁链、寻求自由作了极大的肯定。《茨冈》是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由探索的总结。“南方叙事诗”是普希金在拜伦的影响下所实现的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诗人以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对拜伦从模仿到超越,直至独创的过程。

[1]普希金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72.

[2]徐鲁.普希金是怎样读书写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91.

[3](苏)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缪灵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戈宝权.普希金和他的诗歌创作[J].国外文学(季刊),1996(3).

[5]张伟.论“拜伦式”的南方叙事诗[J].国外文学(季刊),1997(3).

[6]曹靖华.俄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叙事诗拜伦普希金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如何妙写叙事诗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论象雄·曲旺扎巴的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