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存在与信仰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玻璃山》

2014-12-11 15:38王跃洪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塞姆巴尔存在主义

王 蕾 王跃洪

(上海理工大学)

寻求存在与信仰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玻璃山》

王 蕾 王跃洪

(上海理工大学)

本文基于仔细研读唐纳德·巴尔塞姆的《玻璃山》,试从存在主义视角揭示出一个人无信仰、无存在意义的精神世界。文章主要从爬山前普遍存在信仰危机的动荡的社会,爬山寻求信仰和存在意义中主人公和围观群众的质疑,到达山顶后发现虚假的象征主人公信仰破灭这三部分来分析个人难以寻求到切实的信仰和存在的真正价值。但是,失败不代表屈服,主人公最终还是扔掉虚假象征,勇敢面对现实。

《玻璃山》 存在主义 存在价值 信仰

一、引言

唐纳德·巴尔塞姆因其幽默的、现代主义风格的短篇小说而被称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通常都会被贴上荒诞、含糊不清、戏仿、间断不畅和解构主义的标签。《玻璃山》就是用数字1-100编号的句子组成的短篇小说,构造了一个令读者震惊的荒诞世界。故事的情节戏仿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相同标题的童话故事。这个美丽的童话本是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巴尔塞姆却利用它来反讽现代人的冷漠、荒诞和缺乏信仰。

不同学者对《玻璃山》有不同的解读。刘辉和单雪梅(2003)通过分析巴尔塞姆反传统的文字编排、重复和拼贴等写作手法,以及对传统文本的颠覆和虚实结合的构思来说明:现实不可表现,文学文本只是一种纯粹的虚构。欧荣(2006)试图从表层文本之下的社会政治潜文本分析《玻璃山》,对占据美国文化主流地位的“美国神话”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解构和颠覆。梁晓东(2006)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来研究小说《玻璃山》的狂欢化特征,揭示小说对传统童话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颠覆与重构。张曼(2007)主要解读了巴尔塞姆小说中的戏仿,通过戏仿手段巴尔塞姆最终完成对原经典故事的解构,并构建了自身的经典地位。董雯(2010)用生态批评理论阐释了《玻璃山》中生态意识的觉醒。小说作于二战之后,整个世界被战争摧毁,人们遭受着心理和机体创伤。笔者认为诸位学者对《玻璃山》确实做了许多精彩的阐释,但鲜有人从存在主义来分析,本文试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巴尔塞姆笔下荒诞和混乱的现实,而叙事者正是为了寻求自我存在感和信仰归属不畏艰难地攀岩。

“存在主义”即是存在,强调存在的状态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哲学上通常把它运用于指人的存在和状况,包括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他与社会或与上帝有似有似无的关系。众所周知,存在主义是由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者索伦·克尔凯郭尔提出来的。在他之后,著名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对存在主义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坚信“存在先于本质”(荣林海,2003:71)。作为哲学运动,存在主义出现在一战之后,那时经济危机和衰退在整个西方世界蔓延,人们发现在战后世界里他们原先稳定的存在感越来越动荡,自由受到残酷现实的限制,生活也愈加矛盾无望。因此,人们竭尽全力寻求他们自己在世界上的生存位置和作用以摆脱生活的困惑和混乱。故本文运用存在主义视角试以一个新的切入点来探讨文章要表达的荒诞现实。

二、混乱的社会和麻木的现代人

二战之后,美国由于战时大量兜售武器赚尽横财,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正如小说中写道:“这座山高高耸立在第八大街那一片,好像一栋雄伟的,金碧辉煌的办公大楼。”①但是“摸摸山坡,你会觉得很凉”(16)。现代技术带给人们丝丝凉意,说明人们此时所关注的并非科技和经济上的成就,而是冷战和越南战争。“好多夜莺腿上系着红绿灯从我身边飞过”(72),正是象征着时刻待命的军事飞机。美国战后的财富并非通过人民辛勤工作取得,而是销售战争武器的横财,这使得美国民众对“美国梦”所倡导的 “名誉和财富只能依靠节俭和辛勤劳作获得”产生质疑和困惑。相反他们开始崇尚“横财致富”的哲理并抢先占有物质财富:“我的相识在跌落下来的骑士中间走来走去,收取他们的戒指,皮夹,怀表,贵妇人的纪念品。”(65)真正的纽约是虚假繁荣的:“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在街上胡乱开枪,猫在门口,躲在车后。”(28)还有“人行道上到处都是狗屎,泛着耀眼的色彩,赭色,红棕色,黄褐色,土黄色,青绿色骨黑,茜素玫瑰红(30)。这是对越战中混乱和残忍场景的隐喻,暗指战场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屠宰场,让人不忍直视(欧荣,2006)。所有这些描写其实都是在映照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实施着可怕的政治条例、嬉皮士的一代、高频率的种族暴力和冷战、越战。动荡的社会动摇了美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尤其是冷战和越战不仅使人感到恐慌甚至使人们相互之间失去了信任。这样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意识含糊不清,根本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信仰。

三、攀爬寻求存在的意义和信仰

在这样动荡混乱的社会中,虽然大多民众麻木不仁但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觉醒的人试图通过艰难的攀爬来寻求存在的意义和神圣的信仰。有些勇敢的骑士带着他们承受已久的灵魂试图在绝望的生活中找到某种意义。可是他们全副武装的沉重盔甲将他们摔到了地上。这些盔甲实际上是外在物质的象征,骑士们过于注重物质财富才成为财富和名誉的牺牲品。爬山者深知,要想爬山不成,最好的办法是当一名全身盔甲的骑士 (62),所以他爬山的理由只是为了一个“美得着了魔的象征”。而这个象征就是他所渴望寻找的真相和信仰。事实上,攀爬者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也曾质疑自己的努力,熟人们不断的咒骂声正是他疑心的写照。因为人们不再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拯救他们的灵魂,带领他们走出绝望。攀爬者的自问自答:“今日更为坚强的自我依然需要象征吗?‘是’。”(59-60)表明了他的攀爬需要理由并需忍受雄鹰伤害。这里作者将攀爬者与圣经中的耶稣形象作了比较,因为追求宗教信仰就必然要做到自我牺牲,也间接地说明了人们迫切需要走出绝望境地的决心。尽管攀爬者害怕失败但也极度希望自己能够忍受痛苦为人们寻找到现实的真相、存在的价值和可支撑的信仰。

四、虚伪的象征:信仰破灭

攀爬者最终看到山顶上包含多层涵义的象征,但当他轻轻触摸一下其随即变成一位美丽的公主。这使攀爬者失望万分,他只想追求一份填补人们信仰缺失的精神寄托,却不曾想现实跟他开了一个童话里的玩笑,信仰破灭。这个虚伪的象征,首先可看做物质需要,尤其是在战争时期,攀爬者认为他放弃了无意义的物质却未意识到一直生存在这个充满物质要求的世界里,且没有物质无法生存。其次,虚伪的象征暗指信仰危机仍然存在,所谓的象征并未给人们带来上帝的旨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信仰缺失的年代,人们都自甘堕落、邪恶麻木,因为他们从心底质疑上帝的意志和力量。对于攀爬者,他也看到了宗教的无力和虚伪,在这样动荡的社会里毫不起作用,因此现代人都缺乏信仰。最后,这个美丽的象征暗指美国当局一种虚伪的工具。美国常以雄鹰自居,文中的雄鹰显然是隐喻美国政府。雄鹰守卫着金色的城堡就是暗指美国当局控制着全世界的人民,雄鹰为保护美丽的象征而猎杀着任何接近它的人就是暗指美国当局欲独霸世界而残害苏联共产主义者。事实上,这是政府为扩展利益而欺骗公众。攀爬者历尽艰辛爬到山顶为寻求信仰和存在的价值,可眼中尽是假象,失望之余他将美丽的象征扔给熟人们,是希望麻木的现代人能看清政府的虚假。 “平静君临这个国家,因为人人都有自信的智慧。”(蓬皮杜先生话)(66)这是作者给予美国当局极大的讽刺。“就是多只鹰看上去也不足为信,一点也不,一刻也不。”(100)攀爬者看破了骗局,政府是不可信的,越战也并非正义之战,真正的现实是社会是动荡混乱的、残忍的。面对虚假的象征和荒诞的现实,攀爬者虽失望至极,但他最后的举动其实是告诫人们要重建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可支撑的信仰,继续生活。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社会状况的真相、攀爬者的追寻和最终信仰的破灭三个部分,以存在主义视角来分析文本。最终得出巴尔塞姆旨在揭露美国政府使用骗局控制下的荒诞的社会状况和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也要求政府公开冷战和越战的真相,使人们不再怀疑他们所支撑的信仰和存在的价值,重新振作起来生活。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即使整个社会被残忍、恐惧和欺骗包围,人们也不能屈服。

注释

①Donald Barthelme.The Glass Mountain[M].New York:Bantam, 1970:63.以下所有小说中的引用都是出自同一版本并注明页码.

[1]Barthelme,D.The Glass Mountain.City Life.NY:Bantam,1970: 63-71.

[2]Linhai,R.Ernest Hemingway As a Pre-existentialist An Analytical StudyoftheExistentialistIdeasinHisWork[J].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16(5):71-80.

[3]董雯.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J].学术探索,2010(6):141-144.

[4]梁晓东.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唐·巴塞尔姆的《玻璃山》对童话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91-96.

[5]刘辉,单雪梅.从《玻璃山》管窥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3):48-50.

[6]欧荣.《玻璃山》新解:“美国神话”的解构和颠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6):86-89.

[7]张曼.戏仿经典:小说《玻璃山》的解构与重建解读[J].外语教学,2007,28(5):55-58.

猜你喜欢
塞姆巴尔存在主义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找朋友
昆虫骑士巴尔格4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公司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Looking for a Friend 找朋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独享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