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遭遇道德《: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解读

2014-12-11 15:38魏京京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弗朗西斯罗伯特悖论

魏京京

(河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八万字爱情小说《廊桥遗梦》[1]1992年一经出版便风靡世界,持续高居美国各大报刊畅销书榜首,全球发行逾千万册,并迅即由名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编成电影于1995年搬上荧幕。在偏远的小县、古老的廊桥,风姿绰约的已婚农妇弗朗西斯卡和热情奔放的单身摄影师罗伯特上演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之悲歌,他们在四天里相识、相知、相恋和分别,却用尽一生去相思与守望。他们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爱情一样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扼腕叹息,不同的却是由于发生在婚外也遭到一些非议与斥责。当爱情遭遇道德,究竟该如何抉择,这是个难题,爱的悖论由此而生。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哲学研究中,悖论是冲突、是矛盾、是争辩、是谜语。[2]《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即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是道德悖论的形式之一,它引发读者无尽的争辩与遐想。弗朗西斯卡在婚姻中没有爱情,真正的爱情却出现在婚姻之外,为了不辜负爱情她应该与罗伯特一起离开,可选择了爱情又必定违背道德。按照传统道德观念,婚外情是不道德的,然而牺牲婚外情继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就道德了呢?在这一悖论中,主人公的爱情短暂而永恒、实在又虚无,他们在情感压倒理智时欢悦,在责任战胜爱情时痛楚,在余生里沉浸在爱的幸福中,亦不得不感受爱的辛酸。

一、昙花一现却刻骨铭心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四天,心灵却为彼此守候了余生。他们人在中年却一见倾心,这种倾心是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与婚姻的无奈之后相见恨晚的情感迸发,非同于年轻情侣未渉婚姻一见钟情的情感冲动。弗朗西斯卡爱好诗歌音乐,渴望得到丈夫的柔情和孩子们的体贴,然而在家庭里她只能做一个纯粹的牺牲者和奉献者。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她辞掉工作,粗心大意的丈夫无视她的需求,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忽略她的爱好,她的内心愿望被极度忽视和压抑。而罗伯特像“一只骑着彗星尾巴来到世上的豹子”,“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进攻性”,同时又感情细腻不失浪漫。他和弗朗西斯卡一样对文学充满兴趣,深爱音乐和叶芝的诗歌,他为她轻轻开关门,他与她酌酒共舞,他能够用细致的心灵读懂她的内心并让她得以身心满足。总之,“他能集极度激烈与温和善良于一身”。因此,彼此都是在经历了失望的婚姻、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与透彻的领悟之后,才相互倾慕一发难收,爱情便纯粹而真实。“缘分”让他们相遇,“魔法”让他们相吸,于是“一生的感觉、寻觅和苦思冥想此时此刻都到眼前来”,他们在短暂的四天里相互交融、灵肉合一。于生命的长河,四天只是刹那,对彼此深爱的人,四天却刻进了余生、铸就了永恒。爱情是实在,亦虚无。

二、因爱幸福亦因爱悲伤

弗朗西斯卡在不期而遇的爱情中圆了少女时代由来已久的梦,她因此而获得幸福和满足。“每年她都在脑海里把所有的影像过一遍,细细回味一切,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看着当年在廊桥的照片,她心里想:“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我都从来没有这么好看过,都是因为他。”罗伯特也认为:“我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很久了……浑然不觉中有一种无意识的注定的缘分保证我们一定会走到一起。”于是“我现在内心里装着另外一个人到处走……从我们两个人身上创造出了第三个人。现在那个实体处处尾随着我”。两个渴盼爱情的人终于在无意亦有意中邂逅了彼此由来已久梦寐以求的心爱之人,于是迅速坠入爱河感受着无限幸福与满足。然而最终两人却迫于现实的伦理与责任、不得不与之失之交臂,于是只能在悠长遥远的时空中期盼着相聚却永远分离。她每年拿出他寄给她的信札来回地拂拭与回味,他让塔科马的夜鹰——爵士乐手卡明斯为他反复演奏那首属于他俩的《秋叶》之歌。在他们心中,那不能相聚的时光永远在悲号,幸福与满足的同时又该是怎样一种凄楚和苍凉。

三、唯美情感与世俗伦理

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遭遇婚姻之外的真爱,无数读者为之潸然泪下,却也有不少人嗤之以鼻。在婚姻中,伴侣应当彼此忠实,让爱情与婚姻同在,好好经营爱情、精心呵护婚姻。然而,中国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西方有 “love is one long sweet dream,and marriage is the alarm clock”(爱情是一个又长又甜的梦,而婚姻却是一个闹钟),因而爱情与婚姻的长久同在性不断遭到质疑。爱情是梦想和激情,婚姻是现实和平淡。当爱情在婚姻里背负了太多的琐碎,当婚姻不断将爱情里的浪漫与幻想磨蚀,剩下的便唯有亲情,抑或更糟。弗朗西斯卡在婚姻里身心都无法得以满足,当终于遇到心爱的男人,她抛却面临世俗指责的顾虑,飞蛾扑火般奔向罗伯特,罗伯特也找到了他毕生寻觅的女人,从此一切便有了意义。

然而,在不得不作出抉择之时,爱情还是向世俗妥协、为伦理让步,因为小镇里闲言碎语的分量会将丈夫和孩子们的精神压垮,弗朗西斯卡将背负的心理负担也会让她和罗伯特以及他们的爱情难以承受。于是,两人终究在极度的挣扎和不舍中,在滂沱的大雨和泪水中永远地别离。如果说婚姻之外的真爱是不道德的,那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是道德的呢?世俗伦理将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真爱禁锢,成为其难以冲破的樊篱。其结果是,两者的爱情永驻心间却难以相见,而弗朗西斯卡与丈夫的爱情消逝却终身为伴。

四、浪漫爱情与现实责任

面对抉择,两人在痛苦里踌躇和纠结,弗朗西斯卡到底是走还是留?走,可以和心爱的男人浪迹天涯长相厮守,然而丈夫和孩子们却无人照顾。不走,便辜负了与罗伯特彼此寻觅已久深入骨髓的爱情,因为“在这个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错过便意味着永远失去。因此,除了世俗伦理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上的负担,弗朗西斯卡还有难以摆脱的面对家庭、尤其是孩子们的现实责任。在两难面前,弗朗西斯卡毅然割舍了爱情、选择了责任,因为离开会使她充满对家庭的负疚感,这种负疚感会伴随她终身,亦成为他和罗伯特爱情之间永远的羁绊。痛苦的挣扎过后弗朗西斯卡还是选择了留下,为了责任为了家,因为“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

五、小结

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瞬间迸发却持久浓烈的爱情让他们在余生里充满甜蜜与满足,却也倍感痛苦与酸楚。在爱情与道德的悖论中,他们不得不面对理智与情感的较量、情感与伦理的挣扎、爱情与责任的抉择以及爱情的愉悦与虚无。在如此种种矛盾中,处于对立的矛盾双方界限已变得模糊,孰是孰非已难分清,向左走或向右走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小说中,主人公由初见面的爱情轰然压倒道德,到临分别时爱情与道德激烈抗争,至分别时爱情壮烈让位道德,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的撕扯中挣扎,最终以超我取胜却空留遗憾,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二人才能体会,或许只叹得“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或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好,他们离去之后骨灰得以在廊桥永远相伴,用以告慰他们的灵魂还有那分离的时光。然而,如果是另外一种选择——道德让路爱情至上,暂且搁置那“该死的责任”和“乡邻的闲言碎语”,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会永远在爱情中幸福下去吗?这是个迷,只能遐想。

爱情是魔力,悖论是谜语。

[1](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M].资中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英)罗伊·索伦森.悖论简史[M].贾红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罗伯特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海岛悖论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帽子悖论”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Autumn Fiers 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