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爸爸去哪儿》中“父亲”的概念隐喻

2014-12-11 15:38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隐喻框架

苏 芹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父亲”一词在人类语言中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提及它就会引发人们心中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在中国,关于父亲最早的概念始于民间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在西方则是源于“上帝”,上帝先创造了男人亚当,再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此后才有了人类。在人类的认知系统里,“父亲”不仅仅只是生理意义上的父亲。“父亲”是一个符号(icon),有图像(diagram)、有隐喻(metaphor), 其中,它的隐喻性对人类认知、体验世界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季广茂所言:“隐喻不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它是润饰词藻的一种修辞手段,是以言示意的表达方式。深层次看,它是更为广泛和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能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的光辉,也能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睿智。”(季广茂,1998:1)认知语言学家Lakoff与哲学家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也明确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和行动中。事实上,我们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Johnson,1980:1)。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推出的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这档名人代际沟通纪实节目将创新视角对准亲子关系,在第一季中,由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联手担任嘉宾。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72小时极具挑战性的乡村体验真人秀。节目于2013年10月11日起每周五晚22:00登陆湖南卫视后,收视率极高,在观众中引发热议。

二、“父亲”的框架

框架是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概念体系。在Lakoff看来,框架是人们看不见也听不见的东西。“它属于认知科学家称为‘认知无意识’的环节,是人们大脑里无法有意识访问、只能根据其结果(推理方式和常识)来认识的结构”(Lakoff,2013:1)。 在生活中,人们用语言来激活框架和构建框架。而人们对“父亲”的认知要追溯到父系社会的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显现,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开始处于从属地位,除生儿育女之外,女性仅从事纺织、炊煮等繁琐家务劳动,男性在社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类也随之进入父系社会。男性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以及财富的重要创造者。与此同时,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产生,男性成为家长,掌握家庭经济、生活管理的大权,维系家族的繁衍生息,家族的子民也要服从这个父亲的权威。父亲的权威地位一旦确立且根深蒂固时,“父亲”就成为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隐喻,他具备力量和智慧、权威和勇气,是孩子们的精神领袖和经验信仰。父亲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至高至善的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奥特曼,人们会通过很多隐喻来激活和强化“父亲”的隐喻意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熟悉的场景:走路时爸爸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膀上,与孩子嬉闹时将他们高高抛起,此刻孩子们觉得爸爸是强壮有力的;当孩子们调皮捣蛋,妈妈会训斥道:“看你爸回来了怎么收拾你”或“当心我告诉你老爸去”,孩子们就会觉得爸爸是威严无比的……“父亲”的概念是孩子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体 验 ”(embodiment)得 来 的 。Lakoff&Johnson(1980)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因此,在框架确立起来之前,相应的观念应该形成。在认知语言学里,把“概念形成的过程”视为认知的过程。而孩子有了对“父亲”这一概念的认知后,就会树立起一个相应的框架,提到“父亲”一词会激活孩子认知系统里关于“父亲”的框架是:父亲是家长,是领袖,是权威。

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带着孩子们去了6个风景迥异的冒险地,进行农村放羊、野外爬山、沙漠露营、雪地探险等活动。节目组把5对明星父子、父女送到了艰苦的生活条件中,对他们自力更生的48小时进行了全景记录。与父亲这样的相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直观、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力量。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且充满激烈的竞争,正像节目里爸爸与孩子们的足迹涉及农村、沙漠、海岛等地,孩子之间、父亲之间以及五组家庭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一样。孩子们亲眼目睹爸爸们要相互角逐做饭用的食材;爸爸之间的厨艺也会评出最优和最差;在沙漠中搭野营帐篷表现最好者可得到一桶矿泉水……由于存在竞争,总是会有赢家和输家,赢得一方会有奖励,比如入住村长的“豪宅”;输的一方则要接受惩罚,比如只能住进“贫民窟”。但是爸爸在这样危险的世界里却是强大、勇猛的,他能够保护家人,教会孩子明辨是非,学会独立。在节目中屡屡出现当孩子身处“逆境”得到爸爸鼓励和支撑的画面:在第一站孩子和爸爸一起进驻北京市水灵村时,田亮女儿田雨橙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突然泪崩不止,田亮就在一旁反复劝解,认真耐心地鼓励女儿要勇敢;郭涛儿子郭子睿要去执行“村长”下达的“任务”,临行之前,郭涛反复告诫儿子是个男子汉,要坚强,不放松对儿子的“硬汉教育”。爸爸们对各自子女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所以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于母亲,本身就会多一些严厉和教育因素,他们更寄托于用道理和事实让孩子明白眼前发生的事情。

三、“父亲”的隐喻概念

语言可以唤起人们认知系统里的框架,框架又涉及一种形象或其他类型的知识。一个词汇所包含的隐喻就是以“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作为认知基础的。每一个认知域都有其特殊的图式结构或意象。父亲把孩子高高顶起时,孩子觉得父亲是大山;孩子依偎在父亲的臂弯里时会觉得父亲是港湾;父亲领着孩子奔跑时,孩子觉得父亲是草原。在不同的场景下,父亲还可能是大海,是狮子,是太阳……这些隐喻都是“根隐喻”,充满了人们对自然事物和人自身最原始、最朴素的理解。而人们在使用这种根隐喻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隐喻性。Lakoff&Johnson等认知语言学家讨论的“隐喻性概念”就是一种“根隐喻”,它深藏在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时刻等着被激活。当“父亲”一词包含“力量”、“权威”、“秩序”的隐喻时,它就会深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的名称是孩子向爸爸提出的一个问题。通过“爸爸去哪儿”所隐藏的更深的思维是:孩子在向爸爸提问,以获得爸爸进一步认可,从爸爸那里对未知获得已知。爸爸会带着孩子去哪里呢?爸爸会带着他们去探险、跋涉、漂流,因为爸爸具备力量和智慧。换之妈妈,则会带着孩子去超市、公园、兴趣班,因为妈妈具备慈祥和关爱。在父系社会中,父亲在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体能优势明显。在父权制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父亲是中心人物。父亲是家庭的道德权威,是掌控家庭的人,母亲可以给予关爱,但是不能保护、支撑家庭,母亲是父亲权威的维系者。《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明星爸爸,从知名艺人到行业精英,个个都是成功人士,也是孩子心目中的楷模。孩子对各自的爸爸都充满依赖和崇拜。在第一站灵水村的节目中,五位爸爸进行了面食美味大比拼,第一轮,孩子都将象征肯定的狗尾巴草给了自己的爸爸;第二轮,爸爸张亮排名末位,儿子天天立马朝门外奔去,要为爸爸寻找更多的狗尾巴草,帮他扳回败局,这是对爸爸尊严的一种维护。在第二站宁夏沙坡头区,爸爸们下湖去捕鱼,孩子们站在岸上为各自的爸爸呐喊加油,眼神充满期待,女儿王诗龄看见爸爸抓到一条大鱼,双手竖起大拇指,欢呼雀跃地说“爸爸,你真棒!爸爸,你真棒”。而爸爸郭涛为了不让儿子失望,一直坚守在鱼塘里执著捕捞,直至给儿子抓到一条让他满意的鱼……在孩子们看来,有爸爸在一起并肩作战就可以化身勇士,奋勇向前。他们可以一起深入泥沼地去放飞大雁,去沙漠滑沙探险。在《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里孩子们唱着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我的老爸是个神话”、 “钮扣住一个家的幸福”、“老爸老爸,你就是我的天大和地大”,爸爸们唱儿子是“小怪物”、女儿是“最美的情书”、“宝贝,我是你的大树”……这些歌词都充满了对“父亲”的深刻隐喻。

四、“父亲”隐喻的认知价值

一般来说,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它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束定芳,2000:17-29)。因此,孩子们一旦确立了“父亲”是行动指南或精神领袖的框架后,由此所形成的隐喻,会深刻影响他们日后在社会中的认知活动。当儿子明确了父亲是男子汉,强壮、果敢、主导,他是儿子的榜样,儿子会有意识地去学习父亲的行为;女儿会把父亲作为未来求偶的标准或评价其他男性的一个重要参考,因为父亲在她心目中形象高大,充满了责任感和保护家庭的能力。他是道德权威、行动楷模、精神指标,是一家之主。他管理孩子,维护家庭,强加必需的纪律,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把他们对“父亲”形象的这种认知变成一种隐喻或价值观:个人纪律、自身实力、层级权威。再上升一步,父亲就代表一种社会秩序,一种制约力量,在“父亲——母亲——孩子”构成的原始的家庭三角关系中,孩子通过“父亲”这一视角来塑造他们日后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进而塑造他们追求的目标、制定的计划、行为的方式等。孩子从“小家”——家庭迈向 “大家”——国家的过程,就是“父亲”的隐喻意义帮助孩子们构建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孩子们信仰、崇拜“父亲”,长大后就会遵从道德权威,信奉律法。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们言传身教,给孩子讲道理、设规矩、提要求、定标准的画面屡见不鲜,目的都是在让孩子去“体验”秩序、能力和自律。

五、结束语

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当“父亲”这一个日常生活中最为人熟知的词汇走进现代隐喻学的领域时,它所隐藏的隐喻概念被深刻揭示出来时,人们会重新审视“父亲”对人类认知活动的重大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父亲想象,这种想象会影响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而这种影响是天然而深远的。

[1]季广袤.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M].闾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隐喻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WTO框架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