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体语言角度看活跃语言生活与对策

2014-12-11 15:38陆亚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词语规范语言

陆亚桢

(苏州大学文学院)

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催生和繁荣了新媒体语言。新媒体流行语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的语言,拉近了民众与语言话语权之间的距离,甚至对主流官方媒体语言使用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定义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术界可谓见仁见智。一般认为新媒体是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其表现形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就目前来说,新媒体是以网络、手机、移动电视和交互性电视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3]

(二)新媒体对语言传播的影响

1.“自媒体”——草根化特点凸显

网络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尤其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的出现,人们走进了一个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够担任语言创造者,都成为“造词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社会大众个体的语言创造力从未像如今这样得到张扬,语言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新词语的出现速度从未像现今迅猛,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草根色彩的新词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 近些年来,词缀“~族、~门、~奴、~男、~女、~客、~二代”等使用率居高不下,呈现了一种羊群效应。正是这种原因,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新词语的“词语群”。[7]

2.“词媒体”——词语事件化与信息浓缩化

随着互联网的建设,我们已然进入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使信息呈爆炸式向社会大众袭来。但是,时间有限、空间有限、人脑有限和资源有限,为了高效便捷地传递信息,为了长期储存、记忆信息,为了最大化实现信息价值,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语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循规蹈矩地用旧有词语去描述它,而是将之代码化——概括成一个新词,这就形成这个时代新词语的三个特点:一是新词语以表事件、表社会现象居多;二是新词语表达的信息浓缩度极高,每一个类似的新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是一道特别的社会风景;三是新词语的退隐、消亡也比较迅速。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文互动百科就将自己的网站定位为“词媒体”。词媒体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社会语言变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凸显语言变化的新词语的特点。

流行语或新词的传播离不开新媒体的 “推波助澜”,主要集中于新兴网络形式,如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电视媒体中的娱乐节目和影视节目(电视剧、电影)和大型的纸质媒体。各种传媒通过热词、热字、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愈演愈烈,有媒体大胆宣言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迈入“热词”或“词媒体”的时代。[8]

二、新媒体语言的特征

(一)性质和特征

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语言具有简要明晰、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标新立异等特征。新闻传播学界则赋予了其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认为它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它们的传播是话语的表达和民意的释放。就其稳固性来说,新媒体语言的稳固性并不如传统语言那么稳固。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用新的概括化的词语来见证社会事件,随着事件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此事件相关的词语必然也会渐渐退出流行语的行列,除非该词语能够普遍适用于其他相关联的并且会一直存在或是不时出现的现象,如果不能就只能等待着人们因为某一次事件再一次记起这个词语,甚至还有可能掀起另一股高潮。从能产性来看,新媒体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能产性,使得某一个新词语出现后往往能够发展成为一个词族,而最先出现的词语或是词语中的某个语素就成为这一个词族的词缀。就普遍性而言,新媒体语言因为载体的广泛使用而被大量传播,有些最终成为流行语,甚至被载入词典。某个新词语从出现到流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会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但大部分新媒体语言都能够最终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生成机制

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看,对新媒体语言的流行传播,在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基础上,新闻传播学又将相关学科理论,如受众理论、编码和解码等加入了新媒体语言生成机制中考量。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有学者认为新媒体语言作为依托新兴媒体产生的新兴事物有其必然性;[13]而英国著名学者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来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则阐述了网络语言满足了受众彰显个性、追求自我、不断创新的心理需求。刘国强和袁光峰则以热词“躲猫猫”为个案,指出“躲猫猫”作为话语权出台后,网民赋予其新的所指。当它向其他领域扩展时,面临市场收编的生成过程,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也遵循了一定的语言发展规律。[10]

而从汉语类型造词角度看:可以分为类比造词与对比造词两类。类比造词很大程度上与上文提到的词语的能产性有相似之处,如“黑客”是网络上较早出现的词,指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并进行破坏的人。后来中国的黑客们类推出红客,指入侵“敌人”计算机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带有一些正义色彩。同时人们还类推出“博客”、“闪客”,分别指在网络上写日记的人和从事动漫创作的人。某种程度上,“客”成为一个类后缀,指网络上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又例如,“灌水”指在网络论坛中发无意义的帖子的行为,人们称之为“水帖”,后来人们又类推出“纯净水”、“水蒸气”指质量更差的帖子。现实生活中有往事,网民们据此将网络上的生活、发生的故事称为“网事”,有些人将网民戏称为“网虫”,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出 “大虫”(指有经验的 “网虫”)、“甲壳虫”(指富有网络经验的 “网虫”)、“爬虫”(指“初级网虫”)。对比造词则是根据相反的意思来推出另一个新词。如来自粤港方言的“酱紫”意思为这样子,在新媒体上流传开来以后,人们们又据此类推出“酿紫”(指那样子);“大虾”指精通网络的人,人们又推导出“小虾”,比“大虾”稍逊色一些的网民。

(三)使用规范

新媒体使用的新媒体语言具有 “时尚新颖”、“表述更为完整”、“生动活泼”等诸多好处,新媒体语言的使用对引导受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新媒体语言如网络流行语、新词语有其使用语域的限制,如果简单复制到传统媒体如纸质媒体,难免会产生不相适应的现象,最终反而影响新媒体语言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提出一个有效的规范来解决其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这一问题,学者张向丽认为,针对于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来说,满足受众的需求与培养受众两者同样重要。语言的良好发展需要对语言进行,但是对于语言的规范不能够阻碍语言有序地发展,所以规范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应从语言的发展和新闻的功效两方面进行考量,遵循“自然、顺畅、有利于运用”的基本原则。即:既反映社会新风貌又合理继承传统,既能为社会各界接受又维护语言自身的健康。这一点是规范新媒体语言可以借鉴的。

三、对待新媒体语言的态度及对策

(一)社会优胜劣汰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某一个新兴语言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是有新的事物出现在社会中,才需要新的词语来对其进行描述。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一种奇妙的东西叫做优胜劣汰,或许新媒体语言似乎对现代汉语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但我们大可不必为之感到紧张。因为我们要相信,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生活方式如何改变,语言总是朝着更加适合人们生存的方向发展。

语言的普遍性取决于社会和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因而对于新语言的出现不需要有激烈和极端的反应,无论是某一个人还是某一个群体的极力反对或倡导,使用它的人都不可能完全的听之任之。让社会发展的优胜劣汰来检验新语言是我们对待新媒体语言应该有的态度。当某一词语被淘汰时,我们不应惋惜,这是它不能够适应人们生活的表现,就如曾经的“衮服”、“囹圄”等都因为时代的原因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被新词取代。而当出现新词语的时候也不应难以接受,因为这个词的存在必然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的生活,如“给力”一词的出现,开始只是人们私下相互流传,但是因为其代表的正能量和朗朗上口的语音,经由“人民日报”大胆使用后,成为一个时代对新词语的肯定的先例,如今“给力”也已经不是那么新鲜了,但是人们仍然还没有忘记它,仍然在使用它,这说明这个词有在这社会存在的生命力,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不再能够辨别这样一个词语的意思,抑或有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词语出现,“给力”也会被人们淘汰,那么我们如今激烈地反对或赞成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者,新媒体语言的传输媒介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这也决定了其平台的非延展性。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同样说明了它应用范围的局限性。比如离开新媒体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聊天时用一些新媒体语言不仅不易表达清楚,甚至会产生交流障碍。而书面交往中,夹杂大量新媒体语言的奇怪表达,相信对于阅读的人来说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因为获取信息才是人们追求的第一要义。例如,一个资深网民与一个不会上网的人交流,他们只能用规范传统的语言,这就证明了汉语比起网络语言的广泛接受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其担心。

(二)人为引导规范法

现代化本身意味着多样化、多元化,任何形式的语言“保守主义”和语言“净化主义”都是违背语言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创新,并在创新中规范,新媒体语言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走入现实生活,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人为的规范引导和融合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完成:

1.提高人的素质,从根源规范

新媒体语言的使用者多是年纪较轻的走在社会前端的人,究其根本也是社会大众当中的一员,而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规范语言使用秩序从使用者思想上入手,是根源之举。新媒体的不可监测性使人的语言行为易出现道德真空,许多人之所以喜欢在新媒体上发表言论,主要就是因为新媒体没有监管者,人的言论自由得到了空前提高,这就必然使得一些道德感丧失者有机可乘,因此不可忽视使用者道德意识的建立。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是判断社会道德水准的尺度,所以,必须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这样使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从而避免新媒体语言对汉语的毁坏。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国家、社会和民众都应该花费较长的时间、较多的精力来完成这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这不仅仅对规范语言同时对社会其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制度与法的建设,在传播途径中规范

由于新媒体的特殊性,人们交流身份隐蔽,环境封闭,导致交流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谈论,对传统汉语和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冲击,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广大交流者的语言行为。一要加强新媒体安全技术的研究,例如网络实名制;其二要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同时,从立法上入手,禁止在新媒体恶意中伤、人身攻击以及传播色情淫秽的言语。且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依法追究责任,严惩不贷。

我国目前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有一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新词语、流行语、字母词、外来语和网络流行语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涉及的社会面较广,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对这些问题怎样看待怎样解决,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存有不同意见。大概因为问题较多,情况比较复杂,国家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说“监测与研究,引导社会规范使用,吸收其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成分,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词汇系统及表达手段,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这就使得现在虽然有了法律规定,但是最终并没有在现实的网络当中运用,很多人钻了这样的法律空子,这对汉语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伤害性。

3.加快标准制定,在汉语中规范并融合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自1951年6月在《人民日报》连载,逐渐在全国掀起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大大推动了祖国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进程。《讲话》还对当时出现的新用法、新形势提出了引导意见,或者说干预意见。《讲话》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使语言理论和广大群众的语言运用实践密切结合,语言规范化才能卓有成效。正如叶圣陶说的:“《讲话》跟其他语法书不同。它不仅说明一些名目和格式……还指出一些实际使用上的缺陷,拿那些缺陷来讨论。”[11]

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曾指出,对语病“有所批评就得有个标准”,这个说法对待新媒体语言仍然适用,因而规范新媒体语言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研究,明确规范的标准。例如对新语言褒贬性的规定、对淫秽语言的界定标准等等,人们在有了明确的标准后才能够规范使用。这些标准如果是粗略的制定必然是十分容易的,但若想制定一个标准使得大部分的新媒体语言或是其他语言情况都能够运用必然又是十分不易的,当然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标准能够一直适用,毕竟社会和语言都在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1]吕叔湘.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2]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

[5]赵雪,曹彦男.新媒体语言研究十年[J].理论与现代化,2012(4).

[6]张蔚虹,宋立民.媒体使用新词语对语言稳定性的冲击[J].新闻爱好者,2011(13).

[7]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张艳蕾.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与审美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词语规范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找词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