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钱,为何不能给阿里

2014-12-12 17:51财经评论人
北京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股阿里巴巴股票

文 齐 岳(财经评论人)

6月股票方面有两件动静比较大的事情,一是打新股,一是阿里巴巴上市。两件事从不同方面指向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水平低下的现实。

6月18日,新股发行再次开闸,引动巨额资金追逐,共有5639亿元资金被冻结。而今年以来二级市场上日均交易量不过1800亿。也就是说,炒这四五只新股的钱足够拿来平时把整个二级市场炒三天。由于这几只股总体融资额只有不到20亿元,因此所有新发股票中签率普遍低于1%。

其实这一“盛况”在A股历史上已经出现多次了,每次打新股都会有千亿以上资金进入市场“扫货”。一般来说,为了保证股票顺利发行,同时照顾新股发行后二级市场流动性,新股承销商会留出合理的价格空间。但在中国,这一空间大得吓人。

再来看阿里巴巴。马云为了企业控制权,力推合伙制,冲击香港交易所发行制度未果,转道美国IPO成功,融资规模预计超过Facebook和VISA,达到千亿人民币级别。不过,A股还是能承接住阿里巴巴这条千亿“大龙”。既然我们能拿出五千多亿资金来打新股,就也能照美股的估值吃下好几个阿里巴巴。事实上,这些钱能把今年去美国上市的京东、聚美优品、兰亭集势等公司通吃一遍,再吐出个一大半来。

这种反事实的假设只能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什么让这些国内的优质企业跑了?

想一想在证监会排队等待审核通过的待发行企业数量也许就明白了。即便当前发审流程顺畅,由于阿里巴巴在治理结构上采用了互联网公司常见的“协议控制”模式,所以如果回归A股将会面临极高的税收、财务和法律成本。

然而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当前证监会要求券商限价发行,导致新发股票尤其便宜,这些新股上市首日都达到了44%的涨幅上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因有如此众多的资金在投机,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才难以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得到合理估值,融到足够资金。

其实也不能只去责怪证监会。即便证监会完全达到了国际一流的监管水准,如果不相应改革外汇管理、外资管理、互联网业务牌照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股权结构中有大量外资成分的企业也仍然难以回归A股,我们的股民也不可能享受到这些公司的股票分红和资本升值。结果就是泛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优质企业,不得不转道美国、新加坡和香港上市。国内新兴产业中成长起来的翘楚,被国外资本市场“掐了尖”。

资本市场乃国之重器,是调节各行业资源配置的关键,用得好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作用。然而反过来,金融如果发展畸形,则有可能抑制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境内金融行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导致在股票市场上投机盛行,“劣币”驱逐了“良币”。

也许我们可以说,海外融资的企业市值只占A股总市值的5%不到;也许我们可以说,也只有200多家企业出去而已。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并不是改革所应当有的代价,而是改革不到位所付出的成本。不管背后的原因有多么盘根错节,几千亿打新股的游荡资金和阿里巴巴远去的背影同时存在,是多么荒谬的组合。这种混乱是不是应该借着最近强劲的改革之风而消散了呢?

猜你喜欢
新股阿里巴巴股票
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新股破发现象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本周连续上涨3天以上的股票
近期连续涨、跌3天以上的股票
新股破发是价值回归第一步
新股频频破发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