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核准,对化肥市场影响几何?

2014-12-12 02:38文/原
化工管理 2014年31期
关键词:核准钾肥市场化

文/原 野

化肥项目取消核准改为备案

1 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会议决定,对城市道路、供水、化肥等15类项目取消核准,改为备案,并运用产业、用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手段,提高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

会议指出,顺应社会期待,在去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基础上,今年再作修订,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的重要体现,对于更好实现企业自主投资、更好适应地方发展需要、更好释放投资巨大潜力、抓好有效投资这一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减少权力寻租空间,防止腐败。会议确定了以下原则:一是进一步缩减核准范围。对市场竞争充分、企业能自我调节、可以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二是进一步下放核准权限。对现阶段仍需核准的项目,明确中央部门和地方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管。下放的核准事项由地方政府按国家规划进行核准,并落实“各负其责、依法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纵横联动协管机制。

化肥界人士普遍认为,化肥项目取消核准改为备案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化肥市场化改革又往前迈进了一步,有助于今后行业走向真正的市场化。

但也有人担心,取消核准,不要审批了,是不是会引发化肥产能大反弹?企业可以不加限制地上项目,本已膨胀的化肥产能今后是不是会更加不可收拾?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看待:

一是核准审批制很难真正限制产能。据媒体报道,10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部署做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李总理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实话,我们产能过剩的几个行业,哪个不是审批出来的?我不是一概否认审批制度,但一些纯商业、纯经济的事项还拿来审批,很容易造成寻租、腐败!”

的确,放眼望去,现在还有几个行业不产能过剩?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哪个又不是经过层层审批的呢?实际上审批是很难真正限制产能的,总有人会想方设法、不择手段通过审批的。

二是核准改备案是回归市场本位。上项目本来是企业行为,是市场行为,企业首先应考虑的是这个项目市场前景怎样,盈利空间有多大,几年可以回收投资,企业是否有能力上这个项目。但在审批权制下,这一切都扭曲了,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市场,而是考虑如何通过审批,获得批文,仿佛一拿到批文钱就来了,把真正要关注的市场问题倒排到后面去了。结果很多情况是,批文拿到手了,项目也上马了,但产品出来后却不挣钱。取消核准,改为备案,将促使企业真正把精力放在研究市场上,自己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至于有些人担心,不搞审批了,会有很多的化肥项目上马,笔者倒认为这是不用太担心的,因为企业投资是为了盈利,现在化肥产能过剩这么严重,现有企业的盈利状态这么差,新上化肥项目除非有特别的优势才可盈利,否则难逃亏损命运,还会有多少企业明见亏损还要往“火炕”里跳呢?

三是改为备案制,监管方式将发生变化。化肥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不是不要监管了,而是监管方式将会发生变化。今后将用能耗指标、环保排污指标、技术工艺先进性、负面清单等更市场化的手段来限制企业上项目,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的搞审批,确定谁可以上,谁不能上。现在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条件都一样,指标摆在哪里,你达到了就可以上,达不到你就不能上,这样才为公平合理,市场效率机制也更能充分发挥作用。

对化肥市场影响分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李寿生表示,该政策的出台符合我国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将有力推进化肥行业在管理和投资方面的市场化进程。氮肥属于产能过剩行业,目前市场投资的利润率低,市场化调节已经使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该政策出台会使过剩行业的投资更趋理性,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效力。此外,政府还将运用环保等相关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为行业的市场化保驾护航。

据最近公布的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4年1~7月份,我国化肥行业共实现销售总额累计4994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利润总额118.39亿元,同比降低31.6%。其中氮肥、钾肥、磷肥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476.15亿 元、152.98亿 元、534.94亿元,同比分别降低5.1%、增长14.4%、增长16.1%。受尿素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影响,氮肥行业1~7月份亏损达32.81亿元,利润率低至-2.22%,行业亏损面高达49.1%。磷肥行业虽略好于氮肥行业,但同样也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8.7%。预计即使放开投资,磷肥行业也同氮肥行业一样,不会出现大的投资增加。另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磷石膏、废气、废水处理等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对磷肥项目投资也会起到震慑作用。

钾肥是我国化肥产业中唯一不过剩的产品。新政策对钾肥行业发展形成利好。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亓昭英表示,近年来国内钾肥生产增长虽然达到预期,但由于产地主要位于青海、新疆等边远省份,受高原环境、气候、运输、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保障市场供应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迫切需要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她认为,国家取消化肥项目核准,对硫酸钾肥新上项目将有立竿见影的刺激效果,因为硫酸钾的市场行情一直表现突出,政策一旦放开,会给化肥企业新上装置提供便捷和动力,估计能激励一些新的硫酸钾肥项目集中上马。硫酸钾或成为今后化肥投资的一个热点,但如果新上产能太多,也会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相关企业还需谨慎,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情况。

业内人士还指出,这次会议决定,除少数另有规定外,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这有利于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尤其有利于开发境外钾肥资源。全球钾资源分布不均衡,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四国探明储量占全球90%以上,中国要确保钾肥稳定供应和钾肥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鼓励企业“走出去”。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企业共在9个国家投资建设了26个境外钾肥项目,其中在老挝的4个项目均已投产。

复合肥行业方面,山东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坤认为,从整个化肥行业来讲,短期来看项目核准的放开对行业投资影响不会太大,但它能够把企业向市场的方向引导,把行业充分推向市场化。经过近几年的政策调整,化肥行业的政策环境已经越来越宽松,更重要的是,现在企业考虑更多的是自己有没有资金和能力上新项目,以及项目建好后市场能不能接受。因此,项目核准政策的调整,对化肥行业的影响不会立马显现。

对于复合肥项目来说,虽然本身并不在核准目录中,但目前新建项目建设程序仍然繁琐。通俗地说,建一个项目要跑很多部门,盖很多个章。因此,企业更期望政府能从合法合规、环保、安全等方面做好监管和防范,而对企业正常运营和经营少管一些,以便进一步简化各种不必要的程序,让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高一些。

不少市场人士谈到,短期来看,该政策的出台对化肥市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整体而言,目前化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行业效益差,除了钾肥等少数品种对投资方有吸引力外,大多数品种没有投资价值,因而不能导致产能的大幅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化肥市场还是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和力度,加快了化肥的市场化进程,有利于化肥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今后化肥市场行情出现大的好转,将会很快招致许多企业新上化肥项目,这反过来又将抑制化肥价格的上涨。总体来看,这个政策的出台,使得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变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农民是个好事。

化肥市场化之路或很快到来

自去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按照“减少行政干预、市场主体负责”的总体原则,政府尽量减少干预,凡是能由市场决定的都由市场来决定,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早在2005年,我国就提出了化肥市场化问题。在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草案)》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全面放开化肥价格,实行“一直补两取消(直补农民,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取消化肥限价)”。2008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化肥改革国六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

但由于种种原因,化肥市场化之路一直进展不快。现在化肥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较多,如电价优惠、天然气价格优惠、税收优惠、铁路运价优惠等,这在所有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国家以前出台这么多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扶持化肥行业发展,以保障农民用肥需求;同时希望用给企业优惠政策的方式,来降低化肥生产成本,再让企业以优惠价格供应给农民,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但经过多年来的大发展后,化肥产能已大幅提升,不仅保障国内供给足足有余,而且还需通过出口来消化多余产能;而通过补贴企业再间接补贴农民的方式,不如直接补贴农民有效,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已水到渠成。随着国家整体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确立,化肥市场化之路或将很快到来,化肥企业须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冲击与挑战。

猜你喜欢
核准钾肥市场化
我国在境外首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竣工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钾肥迎来零关税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台湾累计核准陆资来台投资856件
姗姗来迟的钾肥大合同
2016年第三批农药企业延续核准名单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