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

2014-12-14 02:12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胜利者女性主义生育

安妮·史蒂文森(1933— )出生于英格兰,父母都是美国人。她在美国长大,毕业于密执安大学,1954年回到英国,以教书为业,曾任职于格拉斯哥大学。她出版过一本关于美国诗人西尔维亚·帕拉斯的传记《苦涩的名声》,为诗人泰德·休斯正名。她还写过一本关于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专著,但是她的主要创作成就还是诗歌。她出版的诗集有《书信集:书信体家史》(1974)、《足够的绿》(1977)、《沙漏分秒》(1982)、《虚构者》(1985)、《另一幢房屋》(1990)等。

斯蒂文森的题材主要来自大自然,来自诗人生活的南威尔士的山峦和草场。她的诗歌充满了大自然的色彩和气息,但同时也是对自然现象的感慨。然而,斯蒂文森也是一位女性诗人,她的作品自然带有女性意识和女性写作的印记。对她来说,女性主义与其说是给予自由的哲学,倒不如说是自我束缚的绳索。她更倾向于接受一种非教条化的旨在“提高觉悟”的女性主义。她对性别的关注常常被超越,替代为一种“双性同体”的想象。她在一诗中写道:“通常/ 我不会问/ 我是男还是女/ 当我融入这个天意的安排/ 不管它怎样描述/ 我感到最快乐。”

《胜利》一诗就是一首描写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的诗歌。诗中描写的女性经验是生育,那种既痛苦又快乐的复杂感受。对于这位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一场战斗:它需要流血,需要忍受痛苦,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诗歌正是使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并且将这样一个比喻用到了恰到好处,使读者感觉到母亲生育的艰难,她的付出是一个没有经历生育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如果生育是战争,那么对手是谁呢?诗歌告诉我们,对手就是那个“仍未睁眼的东西”,那个只会哭闹的“欲望疙瘩”。母亲的感觉是它“像刀一样割裂我”,它的哭喊“像刀片般刺痛我”。它虽然满身是血,但却像一个勇敢的、负伤的士兵,那血迹就是它的军功章。这个情节使人想起史蒂芬·克雷恩的小说《勇敢的红色勋章》。对于一个士兵来说,身上的血迹就是勇敢的标志,就是“红色勋章”。

一般来讲,当孩子最终出生,母子一切平安,一位新任母亲都会有大功告成的感觉,或者像诗中所说,有一种“胜利”的感觉。然而,诗中这位母亲的感觉却不然。她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宝贝儿子的哭声就是对她的命令:他需要喂奶,需要被照顾,母亲只得服从。如果生育说是一场母亲与儿子的战斗,那么诗歌中这位母亲最终是失败者,而不是胜利者。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意识到诗歌的语气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反映了一个母亲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位母亲的话视为抱怨,这位母亲也没有简单地把这个孩子视为“敌人”。如果说她有抱怨的话,那么这个抱怨也带有一种甜蜜、一丝戏谑,像玩笑一样。也许她说她不理解“为什么要爱你”,但是她的确有一种爱。当她说她不能理解孩子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决中为什么成为了胜利者,这里边也充满了一种爱。其实,不是不理解,而是爱让她将胜利拱手相让。

猜你喜欢
胜利者女性主义生育
Chapter 2 A cheerful chat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哲 理漫 画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