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犟妈”何以产生全国影响——《楚天都市报》相关系列报道暨业务研讨撷英

2014-12-21 09:33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楚天助残典型人物

□ 文/本刊记者

2014年1月5日至7日,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播出《小厂有大爱 非常母子情》系列报道,以特别的规格与时长报道了武汉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易勤助残生产放心食品的故事,开篇和结尾均为头条。这在典型报道中并不多见。执着“犟妈”很快走红并感动全国。《楚天都市报》推出过不少有影响的典型报道,“信义兄弟”“10·24大学生救人英雄群体”等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为什么是他们,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发现与发掘

2013年5月10日,《楚天都市报》新闻热线接到读者报料电话称:在武汉市江汉区兴业路9号,有一家名为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的福利企业,10名工人全部是智障者,47岁的企业法人代表易勤被智障工人、家属亲切地称为“犟妈”。

办厂8年来,易勤以博大爱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坚持扶残助残,倾尽心力让10名智障工人在劳动中收获光荣与自豪,还以生命尊严。为将食品厂维持下去,易勤前后卖掉和抵押了自家两套住房,她和丈夫、大学毕业的女儿三人挤在公司一间斗室生活。即便如此也不让厂里一名残疾人失业;她坚持企业良心,带领10名智障工人获得“食品安全生产示范企业”称号。

《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对这一线索高度重视,迅速派出两名记者前往企业采访,证明了报料的真实性。编委会判断这条新闻的价值后决定,从易勤对智障工人不离不弃的坚守和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坚守角度进行深度挖掘,策划系列报道。

按照编委会部署,一个5人采访组再度深入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与易勤和智障工人们一同劳动,贴身采集事迹,捕捉精神闪光点。

从2013年5月23日《助残“犟妈”坚守良心》大型系列报道开始,至2014年1月8日,已刊发28个专版近4万字的报道,图片70余幅,评论5篇,产生重大影响,引起全国关注。

在“新闻联播”连续播出的同时,央视新闻频道也分别在每天上午7时30分“朝闻天下”、中午11时30分“新闻直播间”滚动播出。此外,新华社、《中国妇女报》《环球时报》等中央媒体也先后进行了跟进报道,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等100多家门户网站纷纷转载。

2013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批示,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也分别作出批示。6月21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华创会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隆重介绍《楚天都市报》发掘的两大典型——助残犟妈、信义兄弟的事迹,“因为他们,这座城市格外可爱”。

报道路径——地方典型何以产生全国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有专家学者归纳出以下几点:

1.认识上的高度与行动自觉。

长期以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在总体认识上,将发现发掘新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典型人物视为整体打造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抓手。认识上的高度和自觉,使新闻实践中的偶然成为必然。

2.记者作风深入,新闻“接地气”。因此总能发现、挖掘到这样深埋在生活土壤中而又具有相当典型性的“草根人物”。

3.人物选择个性突出,魅力独特,一推即响,无可替代性强。

4.契合当下社会热点难点,回应关切,又闪烁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事迹。如“犟妈”易勤办厂反映出的公益慈善、食品安全等问题。容易引发共鸣和高度关注。

5.在此基础上的报道合力与借力。

新时期典型报道怎样创新,怎样收到更好成效,一直是业界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有专家学者在对这类报道高度评价的同时,把脉问诊提出对策建议,认为特别是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下,要保证典型人物真实可信可学,不妨原汁原味汇集刊发一些人们的反馈,甚至不解或疑问、困惑,寻求权威解答,这会比众口一词的赞美更真实、更具传播效果。

也有同行由此再次认识纸媒的出路和未来:“少一点言之凿凿和定论,让我们再努力一把!”

典型报道创新的示范效应及其思考

2014年1月9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召开主题交流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各界代表、部分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结合助残“犟妈”报道对典型人物宣传作了进一步阐释和探讨。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说,“犟妈”的报道彰显了《楚天都市报》的社会责任,也是湖北新闻界开展“我是建设者”活动的鲜活案例。报道不仅挖掘了典型人物的传统美德,又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了人心,引领了社会风尚。这一报道客观上也对社会救助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充分、深刻地体现了媒体“建设者”的作用。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犟妈”精神是湖北又一笔新的精神财富,通过《楚天都市报》率先挖掘出来,又通过央视使湖北这个道德模范广泛知晓,意义非常重大。湖北为什么会产生“犟妈”这么一个典型?

一是文化因素。一个模范人物的产生一定有它的土壤,荆楚文化、武汉精神、大码头文化就是这种土壤。

二是政策因素。招收残疾人,让企业适当减免税收。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扶助、支持。

三是舆论因素。通过《楚天都市报》、中央电视台等一系列媒体的报道,放大了正能量,引导人们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湖北省文明办主任胡和平认为,遵德守礼、帮助他人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并非物质利益能够取代的,是换不来的。“犟妈”精神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精神特质:热情善良、重信守义、助人为乐、坚韧执着。“犟妈”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它昭示我们的,正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倡导的长好心、当好人、做好事,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湖北省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许万全认为,从组织报道和策划的角度来说有两点启示:

第一,典型报道仍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犟妈”报道是非常轰动的话题,相信这个报道会远远超过一般的网络上的新闻影响力。

第二,要珍惜遇到的重要新闻素材。不经过深思策划、深刻挖掘,有些典型人物可能就会擦肩而过。

《楚天都市报》发现了“犟妈”这一新闻素材,认真进行了研判策划,多侧面立体式诠释了“犟妈”身上的时代特征和美好情怀,使这一典型人物报道有了“魂”。

记者采访也很深入,长时间在“犟妈”工厂里蹲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形象了解得更加全面。了解全面才能认识深刻,认识深刻才能概括精准。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康说,如何让我们的民族在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拥有共同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而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易勤女士和她的家人给了我们一次教育。

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夏琼认为,《楚天都市报》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报道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两种力量。

第一是舆论导向的力量。人间有大爱,生活中从来不乏真善美。需要媒体去发现与报道,需要记者走基层,用好的新闻作品给读者正确的舆论引导。媒体给读者呈现什么,往往就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楚天都市报》的“犟妈”报道和以往对湖北道德群星的报道,都给社会传递了强烈的正能量。

第二是道德的力量。道德往往体现在细节中,新闻的魅力也正在于事实本身,在于细节。这一组报道通过深入采访,还原了报道对象大量工作生活真实细节,文字朴实动人,让读者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冲击。善于运用事实说话,用细节来刻画,让读者的感动来得更真实,这也是《楚天都市报》在报道人物典型时一贯坚持的原则。

中央电视台湖北记者站站长晏琴用“新闻联播”里的两句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每个人都本分善良地活着,推己及人地爱着,热情慷慨地付出着,做一个对得起良心、扛得起责任、放得下功利的中国人”。

道德模范吴天祥说:“我做信访工作,很多残疾人找我上访时要求工作。我为这个事情跑断腿、磨破嘴,还是被有的企业拒绝。易勤同志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这么小的企业,却为社会担起了大责任。”

对易勤同志的挖掘报道,是《楚天都市报》的力作之一。他们本着主流媒体对社会的责任,挖掘平凡人物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楚天助残典型人物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桃源路上绽奇葩 助残扶残人人夸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Share with us
大溪地诺丽 集善助残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