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2014-12-23 02:16李文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级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李文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数学与计量经济系,湖南 娄底417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步入快速上升通道。自1998 年以来,中国的名义工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顺势而行,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1997 年,中国产业转移开始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007 年步入新的阶段,产业转移速度大幅加快。与此同时国家将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编制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如何推进城镇化?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多种途径,其中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以产业转移为契机,提升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但产业转移是否真有利于城镇化?对城镇化影响途径是什么?都值得去探讨。本文试图通过数据和模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关联的方式和关联性的大小。

不少学者认为产业转移有利于城镇化,探讨的方法是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探讨的角度主要从产业转移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刘红光认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转向中部,城镇化加速[1]。陈雪琴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严重不协调,且指出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的健康发展[2]。吴要武通过分组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由东部转向西部,并提出由此有可能开发承接地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已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回[3]。这些学者均是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论述了产业转移有利于城镇化,并未通过实例和模型来检验两者关联性的方式与关联的大小。

而关于产业转移对促进城镇化的作用,大部分学者是从引进外资,引进企业,从而促进第二产业或者工业增长的角度来进行讨论。李志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演变在长期内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均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格兰杰原因,但短期内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不利于城镇化水平提升[4]。赵伟通过实证数据发现,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规模经济小、等级结构不合理、工业化与城镇化非农化间不协调,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的对策,以缓解这些问题[5]。

产业转移是否已促进了承接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否已开发了新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是否已推进承接地的城镇化?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下文中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2005-2012 年,全国各省市工业企业个数的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工业企业开始向中部转移。期间,中部地区的工业企业个数在全国占比中约增8%,平均每年增1.1%。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占比增9%,而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企业分别增7%和6%。中部六省中(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和河南省),各省承接产业的效果不一。其中湖北和安徽省获得了较多转移企业,河南和湖南获得了一定的转移企业,但数量并不多,江西和山西省获得转移企业较少。西部工业产业的企业总数基本保持不变,虽然增加了一些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但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总量分别有不同程度减少[6]。

湖北省在产业承接中表现突出,工业企业在全国总数中的占比在7 年间增加了1.71%。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3.07%、0.87%、1.64%和1.01%。与此同时湖北各年的相关数据比较完善,故选择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为了研究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数量关系,选择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及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这四个指标。其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标表示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就业人数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指标表示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返回。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度量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表示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耦合程度。为更好的度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借鉴干春晖等的研究,采用:

其中,HL 值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y表示产值,l 表示就业数,i 表示产业,产业结构合理时各产业的生产率相同,即:

若HL=0 时,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否则表示产业结构不合理,HL 数值越大表示产业结构越不合理[7]。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遵循一般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本文按照这一规律,采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并将其记为GJ。

二 实证分析

(一)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

从图1 可知,自1997 年后,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速度逐步放缓;但产业结构并未走向合理化,HL 与零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并未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图1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

在推进产业的高级化过程中,第二产业起决定作用。2012 年,二三产业的占比高达87%,其中第二产业占50%,第三产业占37%。1997 年,二三产业的占比为8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39%和41%。在这15 年中,第二产业的占比提高了11%,第三产业的占比反而有所下降。

引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产业集聚了太多资源。其相对全员劳动生产效率快速提高,而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全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从1997 年—2012 年,第二产业的相对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72%,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全员劳动效率反而分别下降25%和24%。

(二)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开发

由图2 可知,随时间的推移,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同时还可看到,该图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9,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56%左右。第二阶段从2000 年开始,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大幅增加至60%,之后步入增长通道。2012 年,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增加至64%,比1990 年增加了8%。数据的变化显示了:随产业转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就业。而新开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为第三产业,而并非第二产业。1997-2012 年,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增加41%,第二产业劳动者人数增加4%,第一产业劳动者人数减少45%。

图2 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开发

(三)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在此模型的建立之前,首先对各变量的进行单位根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CS,LNGJ,LNHL 都是一阶单整序列(LNCS 表示城镇化率的对数值,LNGJ 表示产业高级化的对数值,LNHL 表产业合理性的对数值)。此外还检验了各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得到LNGJ,LNHL 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4,故在建立线性模型时必须删除其中一个指标。之后又根据拟合优度和残差的大小,最后选择了产业的高级化指标LNGJ。

为了检验产业转移对城镇化是否有影响,选择虚拟变量A。中国的产业转移从1997 年开始,并在2007 年进入新的阶段。于是在1997 年加入了虚拟变量A。虚拟变量A 不仅通过了模型检验,而且还提高了模型的拟合优度。

使用EVIEWS6.0 运行,并经过多模型的对比分析后,得到的最优的线性模型为:

结果显示,产业高级化程度提升1%,则城镇化率可提高2.02%。湖北省的人口城镇化率与上一年的城镇化率也高度相关。上一年的城镇化率基数增加1%,则可使下一年的城镇化率提升0.44%。从虚拟变量A 来看,随产业转移的推进,其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将不断减弱(如表1)。

表1 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三 结论与建议

产业转移给承接城市带来了明显的正面影响。第一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1997 年至2012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占比大幅提升11%。第二产业转移有利于开发承接地的劳动力。虽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但增加幅度远低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41%的增幅。第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承接地的城镇化,但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其促进作用将不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在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发布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 年本》[8]中,各省市均有明确的优先发展产业。湖北省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石化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故虽产业转移获得明显成绩,但并未成为吸引人才就业的主要方面。且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产业转移的所吸引的新增就业将越来越少,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不断弱化。

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产业结构合理性下降。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而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仅略有提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化的合理性将不断下降。

综合湖北省的情况,我们建议:在迎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为做好产业转移大潮下的产业承接工作集中精力,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也为推动当地的城镇化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政府更应高度关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湖北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湖北省的农业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且发展现代农业的氛围越来越好的现状,建议尽快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着重抓好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以水稻、油料、草食牲畜、水产品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标准的制订,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同时还要全面建设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体系,以增强第三产业的增长动力。湖北省第三产业底子薄,发展速度缓慢,在GDP 中的占比有减少趋势。建议湖北省政府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大对现代服务的投入,以切实有效推动以武汉为龙头、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重点、以宜昌和襄樊两个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利用湖北“九州通衢”的地理区位优势,继续努力建设好现代物流业。运用好湖北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的优势,建设好现代化的旅游服务业。

[1]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1):102-107.

[2]陈雪琴.基于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4(2):14-19.

[3]吴要武.产业转移的潜在收益估算:一个劳动力成本视角[J].经济学:季刊,2014(1):373-398.

[4]李志翠,朱琳,张学东.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J].城镇化,2013(10):35-40.

[5]赵伟.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现状与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基本策略[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3(1):49-58.

[6]沈可,章元.中国的城镇化为什么长期滞后于工业化?[J].金融研究,2013(1):53-64.

[7]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8]中国工业信息化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 年本[S].2012.

猜你喜欢
高级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及效应分析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