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角油田稠油油藏热采实践与认识

2014-12-23 11:25邱正勇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物性稠油油层

邱正勇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湖北 潜江433123)

丫角油田位于潜江凹陷西斜坡,丫角-后港低凸起,是一小型平缓、被正断层切割的短轴背斜构造,含油面积2.3km2,地质储量107×104t,是一个油层埋藏比较浅、油层比较薄、原油粘度一般的普通稠油油田。主力油层为潜31和潜34油组。丫角油田1983年投入试采,1988年投入注水开发,截止到2013年12月油田累积采油

115 966吨,采出地质储量的10.84%,采出可采储量的95.68%。累积注水1 595 567方,累积注采比1.07。经过近26年的开发,油田呈现出低采出程度(10.84%)、低采油速度(0.22%)、高含水(95.78%)的局面。

针对目前丫角油田注水不见效、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太低的问题,在优选试验井的基础上,优化蒸汽吞吐参数,开展了3口井的热采现场试验。

1 丫角稠油油藏地质特征

1.1 油藏类型

油藏类型可分为四类,以构造油藏为主,其次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断层遮挡的岩性油藏、岩性上倾尖灭油藏。由于受断层及岩性影响,油水界面不统一,各油组有各自的油水界面。

1.2 储集层物性

储层的碎屑成分主要为陆源性的石英,长石次之,胶结类型以接触-孔隙式为主。储集层岩性以粗粉砂岩为主,少量泥灰岩和含鲕砂岩。平均孔隙度21.8%,空气渗透率低,潜31油组为279毫达西,潜34油组为91毫达西。储集层埋深中等:储集层埋深为800m~1 086m。油层厚度薄,平均有效厚度仅为2.2m。

1.3 流体性质

地面的原油粘度高,潜31油组为1 575mPa·s,潜34油组为409mPa·s,属于普通稠油型,含硫量高,为3.44%~6.131%,地层水总矿化度(17~22)×104mg/l,水型为硫酸钠型。原油密度为0.977 9g/cm3(31层)和0.936 2g/cm3(34层)。

1.4 地层压力

油层压力较低,原始地层压力10.4MPa,油层温度为57.3℃。目前地层压力6.94MPa,地层温度55℃。

2 丫角稠油热采工艺配套

2.1 注入工艺

目前,蒸汽注入管柱较为成熟,针对51/2in套管射孔完井油井进行注汽管柱优化设计,注汽管柱包括31/2in×23/8in高真空隔热管、KSS 73型井下热胀补偿器以及Y 331-114热敏封隔器。保证丝扣密封:隔热管密封脂采用CATTS-104高温密封脂。减少井筒热损失,提高注汽质量,保护油井套管,蒸汽地面注入设备,注汽锅炉优选亚临界注汽锅炉,额定工作压力21MPa;额定蒸汽温度374℃;注汽井口采用特种高压注汽井口装置。

2.2 转抽工艺

鉴于丫角油田油井斜度大,采用常规有杆泵转抽工艺,目前注汽后转有杆泵采油技术已经成熟。针对油井斜度、油稠的特点,抽油杆柱下行困难,杆管偏磨严重,阀尔不能正常启闭的技术问题,采用大泵径机械强启闭式抽稠泵,降低稠油流动阻力,提高抽油泵效率;地面小冲次生产,通过安装变频节能控制柜,实现低冲次抽吸,实现驴头与光杆同步运行;采用长井段38mm加重杆设计,进一步提高抽油杆底部加重量,帮助抽油杆下行,从目前的热采工艺来看,满足丫角稠油油藏热采要求。

3 蒸汽吞吐参数优化

根据丫角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就丫角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开采中可操作的注汽强度、注汽速度、注汽干度以及焖井时间进行了优化。

3.1 注入汽量

为了确定合理的注汽量,研究了井底干度60%、每米油层注汽量为200t,按期注汽量依次递增15%,生产5个周期的蒸汽吞吐效果。研究发现随着每米油层注汽量增加,累积产油量增加,累积油汽比下降,增产油汽比呈现出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因此,在优化注汽量时,既要获得较高的累积产油量,又要有较高的累积油汽比,增产油汽比也应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综合分析确定特薄层稠油油藏合理的注汽量为200t/m。

3.2 注汽速度

对于特定的油藏,均存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注汽速度范围。研究每米油层注汽量200t时注汽速度160t/d,生产三个周期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注汽速度的提高,产油量增加,油汽比增大。但是,在注汽速度低于160t/d时,产量增幅达16.9%;而注汽速度高于160t/d时,产油量增幅仅2.6%。综合分析确定超薄层稠油油藏合理注汽速度为160t/d。

3.3 注汽干度

稠油注蒸汽的机理是加热降粘。蒸汽干度越高,注入单位体积蒸汽的热烩值越大,加热效果越好。研究结果表明,随井底蒸汽干度的增加,累计产油量、油汽比也大幅增加。井底蒸汽干度大于0.6之后,累产油、净产油的增幅渐缓。

3.4 焖井时间

焖井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注入的热量是否能有效地加热油层。如果焖井时间过短,注入蒸汽所携带的热量还未能充分交换给油层就开井生产,将会随着产出液又回采出来,造成热能的浪费;而焖井时间过长,注入油层的热量散失增加,起不到充分加热油层的目的。从焖井时间优化表明,目前丫角油田的最佳焖井时间约为2-3天。

4 丫角油田薄层稠油热采试验及效果分析

针对丫角稠油油藏油层薄、物性差,原油粘度高,储量难以动用,在地质认识基础上,优选了3口开展注汽热采试验。热采井储层物性及原油性质如表1所示。

表1 丫角油田储层物性及原油性质

从3口井热采试验来看(见表2),热采油汽比小于0.07,这3口井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热采没有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稠油油藏天然条件差,油层太薄,物性差,不具备热采条件。

表2 丫角稠油井热采效果统计

1)丫平3井热采效果。该井热采出水不出油。原因分析:一是该井热采油层薄,储层物性差,该井含油饱和度低,只有37.5%;二是该井层下有大水体,注蒸汽后与水体连通,注蒸汽转抽后大量产水,回采水率高达1.8。

2)丫27井热采效果。该井热采效果差。原因分析:一是从注汽情况来看,丫27与丫平1油层潜3112连通性很好,井下距离90m,在丫27井注汽达到一定量后,储层内稠油加热驱替到丫平1井筒,最终造成汽窜,转抽后井口温度很快由58.9℃ 下降到24℃。二是从注气生产情况来看,由于该热采层位薄,储层物性差,含油饱和低,首次注汽累计产液172.6t,产油29.4t,油汽比0.05,热采效果差。

3)丫6-7井热采效果。热采效果差。原因分析:从周围油井来看,丫6-7在油藏高部位,油层薄物性差,从丫6-7生产情况来看,该井为油水同层,生产含水高,该井热采效果极差

5 结论及认识

1)根据丫角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就丫角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中可操作的注汽强度、注汽速度、注汽干度以及焖井时间进行了优化。通过热采工艺配套,目前热采工艺能满足丫角稠油油藏开采技术要求。

2)丫角稠油油藏油层薄、物性差,原油粘度高,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适应热采,丫角稠油油藏热采实践表明,单井热采效果与油层厚度、物性、含油饱和度密切相关,下步需建立薄层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以指导特薄层稠油经济有效开发。

[1]苗振宝.特薄层稠油油藏开采技术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3):279-281.

猜你喜欢
物性稠油油层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稠油不愁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曙光油田杜813油层的初浅介绍与地质分析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