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梅兰芳

2014-12-23 02:08朱长保口述翟建军整理
钟山风雨 2014年6期
关键词:梅兰芳泰州

朱长保+口述++翟建军+整理

1956年2月,梅兰芳到江苏演出。泰州市各界闻讯辗转找到了先生,并发出来自故乡的邀请。梅兰芳爽快接受了邀请,并再三嘱托代为查找在泰州的梅氏亲人,以实现多年的寻根省亲心愿。当时泰州市政府受先生委托,整理出了梅氏的族谱,并找到与梅兰芳关系最近的族兄梅秀冬。是年3月7日,梅兰芳毅然决定改变行程,带着妻子福芝芳、小儿子梅葆玖和剧团艺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这是梅兰芳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上祖籍地——江苏泰州并连演6场,当时真正是轰动全城。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我有幸三次见到了梅兰芳先生,并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一见:平易近人的大师

由于爷爷、父亲都是泰州城有名的理发师,我从小耳濡目染,8岁时就能给人理发,每个收5分钱。1955年底,12岁的我花了5元“私房钱”购买一台当时最廉价的“幸福”牌照相机,圆了自己盼望已久的相机梦。

我家住泰州市海陵南路440号,紧邻当时市政府最好的饭店——乔园招待所。梅兰芳来泰州后,除了演出、会客、祭祖外,一直都住在招待所里。乔园招待所西接海陵南路,北倚殷家巷,南靠八字桥。乔园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有“淮左第一园”之称。乔园历史可上溯至明万历年间的日涉园,取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句意,命名为“日涉园”。1952年,时称乔公馆的乔园收归国有,园林及宅第改建为政府招待所。当时巷道狭窄,接送梅兰芳的汽车都停放在招待所北门——税务街大场子上(现书画院位置)。

3月8日下午,由于家里有事,我没有上学,忽然听到汽车启动的轰鸣声,从后窗探头一看,梅兰芳的车队正准备出发。出于好奇,我拿起心爱的相机急忙跑下楼,跟着车后面一路飞奔。幸好当时路不好走,基本上是土路,车速不快,我就一路跟在后面。车队缓缓向东行驶,一直开到了东山寺(现城东街道鲍坝村委会大楼北侧)。东山寺门朝南,门前有两只小石鼓,椭圆形的门上挂着白底黑字的“鲍坝农业生产合作社”牌子。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4岁丧父、15岁丧母的他在伯父和祖母的抚养庇荫下长大成人。老祖母非常疼爱梅兰芳,也常常和他说起家世,激励他认真做人、好好学戏,日后为家族光宗耀祖。在祖孙间的谈话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地名,这便是梅兰芳祖上几经迁徙的源头:泰州。老祖母的讲述在梅兰芳心头留下了对故乡的最初印记。这一点,在梅兰芳儿子梅葆玖的回忆文章中可以得到印证:“我们小时候,父亲就曾和我们提到老祖,说他是泰州一个木雕手艺人,生活非常贫苦。而故乡泰州的旧事也经常听到,印象是那里很苦、很远……”现存泰州市档案馆的一份档案记载了当日梅兰芳踏上故土后的感慨,“我是非常乐意回来的。一方面可以悼念祖辈,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的演员,应该为人民多演出。家乡虽说是小城市,但能为乡亲们演出是我最大的心愿”。

汽车停下后,梅兰芳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缓缓走进合作社。门两侧挤着许多闻讯赶来的群众。安保人员恐出意外,便簇拥着先生好快点走进东山寺。梅兰芳却不同意,他放慢脚步,边走边与两侧的群众握手致意,并大声说“乡亲们好!乡亲们好!”

大家都很兴奋,等梅兰芳进去了还围在门口。我也站在门外等候。时间不长,梅兰芳走出合作社大门,与负责人告别。这时我才看清楚这位闻名全球的京剧大师:只见他身高中等,头戴一顶帽子,脸形偏圆,一双特别传神灵活的大圆眼,身穿笔挺的过膝黑呢大衣,气度非凡。

这就是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鼓舞中国人民奋勇抗战决心的梅兰芳;这就是为募捐抗战基金义演,甚至不肯换下北平沦陷前服装的梅兰芳;这就是古城泰州的“文化名片”……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一热,急忙走上前去找了一个面对梅兰芳的位置,拿出随身带的“幸福牌”照相机连拍数张,把这一刻永远地定格在记忆之中。

随后梅兰芳在当地领导和族兄梅秀冬陪同下,到东郊马家汪(现泰州学院迎春校区外操场西南侧)祖茔地祭扫。在祖坟前,梅兰芳敬献了花圈,携夫人及葆玖深深地三鞠躬。

二见:德艺双馨的大师

听说梅兰芳3月9日晚上7点要到人民剧场(现坡子街)演出,下午放学后,我和同学早早就来到城门口东边的东河路玩耍,等候再睹先生的风采。

旁边人民剧场门口排队购票的人络绎不绝,排成了长龙。梅兰芳来泰前,当时泰州市内的报纸都提前发了消息。演出前,各大报纸每天刊登剧目预告、剧情说明、全部唱词以及评介文章,报道梅兰芳演出情况,吸引了省内乃至周边扬州、南通的戏迷争相前来观看。一时之间,交通拥挤。

当时流传顺口溜:“不要爹,不要娘,不可不看梅兰芳。”梅兰芳演出最贵的一等票售价2元,二等票1.6元,三等票1.2元,四等票0.8元,远低于在南京等地五六元的票价。即便如此,对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但是百姓对观看梅兰芳表演的热情高涨得令人难以想象。售票时间一公布,当天夜里便有许多观众冒着春寒带着铺盖在售票处排起了长龙,买到票的欣喜若狂,买不到的懊恼不已。

5点左右,天微微黑,由南向北开来了几辆黑色的小轿车。由于那时候汽车是稀罕物,还有几个小孩跟在汽车后一路跑。汽车缓缓地穿过人群,稳稳地停在人民剧场东侧后门口的路边。服务人员上前打开车门,身穿灰色短大衣、精神抖擞的梅兰芳走下车,向周围的人群挥手致意。

听身旁的大人讲,每逢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两个小时梅兰芳就先去静坐或静卧,他自己亲自化妆,化好后对着镜子反复看,觉有不妥之处,宁可重化,丝毫不肯马虎。这段时间里,他从不接见客人,以免分心。当晚要演的是《贵妃醉酒》,是梅剧重头戏,精彩异常。虽然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集中精力把当晚要演出戏的台词、唱段、一招一式,从头至尾默温一遍。记得当时身边的一位老人赞叹道:“梅兰芳已经是誉满全球的艺术大师了,还这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真是令人佩服。”

演出期间,群众为一睹梅兰芳的风采,每天剧场前、后门口总是人头攒动。每场演出,剧场内皆座无虚席。只要梅兰芳出场必掌声雷动,唱到精彩处台下立刻一片叫好声。那几天,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梅兰芳的演出。人民剧场考虑到很多观众看不到戏,特地在剧场门口装上高音大喇叭,现场直播演出实况,也让许多戏迷过了把戏瘾。在夜幕下,一群群听众有的站着,有的席地而坐,全部聚精会神地听着,有时也和剧场内的观众一样情不自禁叫好鼓掌。

从3月9日开始,梅兰芳每晚在人民剧场献演《贵妃醉酒》、《奇双会》、《霸王别姬》、《凤还巢》、《宇宙锋》等“梅派”名剧,连演5天。后来梅兰芳知道不少乡亲买不到票,只能顶着料峭的春寒,站在街上听高音喇叭的实况转播,决定在3月14日下午,由梅葆玖加演一场《玉堂春》,晚上自己再加演一场《霸王别姬》。可以说,梅兰芳的这次故乡行,不仅使泰州人民目睹了一代艺术大师的风采,聆听了他典雅的梅派京韵,更感受到了一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风范,以至于好些泰州老人多年后提起此事仍是赞不绝口。

三见:执着认真的大师

由于早上梅兰芳起床后要吊嗓、练唱功,泰州政府便将梅兰芳夫妇安排在乔园招待所北侧最安静的建筑——因巢亭下榻。因巢亭是一个二层小楼,与松吹阁、绠汲堂同在一个院子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站在亭上就可以俯瞰半个城区。

非常巧的是,我家也是一栋二层木楼,与因巢亭仅有十多米的距离。每天早晨,我都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梅兰芳的吊嗓之声。有一天深夜,我起解后发现因巢亭灯光竟然还亮着,隔窗望去,只见对面十多个平方简陋的屋子里,梅兰芳正在伏案写作。

梅兰芳虽出身梨园世家,8岁学艺,11岁登台,但据他自己回忆,他幼年时身体并不结实,眼睛也微带近视,眼皮下垂,有时迎风还要流泪。当时关心他的亲戚朋友,对他的眼睛非常顾虑,他自己也常发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养了几对鸽子,没想到居然把这眼睛的毛病治好了。望着天上飞翔的鸽子,主人的眼睛要随时追随它们,眼睛圆睁,眼球灵活转动,而且要极力远望,日久天长,梅兰芳眼皮下垂的毛病改过来了,迎风不再流泪,眼球转动灵活了。演出时,人们看到梅兰芳眼睛异常有神,精气内含,即使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会觉得梅兰芳的眼睛在注视着他。养鸽子,不仅训练了眼神,也锻炼了体力,为梅派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身体条件。正如晚年时他多次说过:“幼年练功,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类刀马花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令人痛心的是,梅兰芳此一去便是永别故乡,直到5年后因病辞世,再未能回泰州。如今,虽然时间已经跨越了58个年头,但和大师的三次见面仍然记忆犹新。

(责任编辑:顾鸿)

猜你喜欢
梅兰芳泰州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梅兰芳评传
幸福水天堂——泰州
熊佛西对梅兰芳的纯艺术批评与梅兰芳的隔空回应
细微见知著,守正出新章——评《梅兰芳·当年梅郎》
泰州古韵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