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

2014-12-24 00:29王晓艳
创新科技 2014年20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素养

王晓艳

(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46)

试论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

王晓艳

(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46)

本文以信息素养概念为出发点阐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之拙见。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古人云:“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重国。”(《汉书·李寻传》)素养教育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要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信息素养教育被正式纳入大学教学大纲,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结合。《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人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为此,强化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 信息素养教育

1.1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来自1989美国图书馆学会,主要包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评介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仅有少数国家和学者探讨信息素养,跨入九十年代,研究信息素养的国家和学者越来越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关注的热门问题。

要找到信息是容易的,但是,要找到最好的、最相关的、最可靠地信息资源却难上加难。总之,信息素养就是学会如何学习,信息素养对于所有学生都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能够为今天、明天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信息素养教育。为适应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教育部对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进行了修订,在修订第三条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担负着信息素养的任务,并把“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确定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2]。

随着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地得以调整和完善,数据库检索知识和网络资源使用的技巧已被广泛的普及。目前,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更多地涉及信息的利用、处理及创新,已经超越了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和目标,为高校广大师生的科研和教学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尤其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形成已成为新形势下信息素养教育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它的出现更是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用空间,能迅速有效地提供信息服务,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3]。

2 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2.1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和文检课为主。入校伊始,图书馆馆员就定期为新生举办“走进图书馆”等各种类型的讲座。主要目的是让大一新生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为今后的信息素养教育奠定初步的基础。文献检索课的形式由院系规定或自选,内容主要以数据库的应用技巧为主,授课时间一般在大二以后,课时多少不一,授课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不足之处:新生入馆教育受众面有限,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多为选修课,图书馆缺乏自主性,且不能确保读者在合适的时间接受需要的信息素养教育。

2.2 以培训讲座为辅。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图书馆馆员要如期为读者举办讲座、培训等,辅助信息素养教育。其长处是:实用性强,形式灵活多变,而弊端是:规模有限,不足以引起重视。

2.3 以图书馆利用为目的。不管是新生入学教育、文献检索课还是读者培训讲座,均以图书馆的利用为主要目的,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而言,仅仅算是完成了“有效地获取信息”,而对于“评介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则远远不够。

2.4 以图书馆为主阵地。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安排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各个院系操控着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图书馆作为教辅机构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教学水平有限,精力投入相对不足,且与专业课教育严重脱节,致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孤立的教学。

3 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3.1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作用。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的,是高校的教辅机构,图书馆的职能是以图书馆的利用为主要目的,信息素养教育以文献检索课的开展为主要方式,其目的是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利用,而且包括信息的处理、利用及创新,也就是说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将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而展开。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的图书馆将凭借其在资源、技术、人才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在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

3.2 注重基础教育。对于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模式的入馆教育以及文献检索课而言,归属于信息素养的基础教育,大部分高校均有开设并以自选模式为主,但都不足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致使与学习机会擦肩而过。如果我们把教育规划修订为必修课并且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实施,势必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上好了第一课。

3.3 走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结合之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包含的因素众多,而且信息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熏陶,仅仅靠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走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结合之路,而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结合必须依靠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良好协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专业素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图书馆馆员在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中的作用还未被广泛认可,事实上,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仅仅是教育者,并且是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伙伴,这是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更有效地发挥图书馆核心作用的必要条件。在讲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如何判断地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应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协助教师进行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良好的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同步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同时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结合,使孤立的信息检索课融入到了专业学习当中,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走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结合之路就要求我们图书馆馆员走出图书馆,走进院系,走进读者,走进专业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良好的合作。

3.4 因人、因时制宜的开展教育与服务。从幼儿园到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模式和不同层次,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要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前以新生入学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为主要模式而开展,主要针对人群为在校大学生,面对教师的服务相对较少,且不能确保学生在合适时候接受需要的教育。所以,图书馆应根据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与服务:对于大一的新生主要是入馆教育为主,主要涉及图书馆的历史、布局、馆藏、检索工具的使用以及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等,入馆教育最好能够以院系为单位展开,并且针对各个院系的学科特色进行一对一的讲解,确保每位新生上好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强制性地在合适的时机开展文献检索的讲授,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和专业课教师良好的协作来完成;对于各个院系的教师,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提供学科服务及跟题定项服务。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众多,需要多方配合努力实践,积极探索,逐步地积累经验,以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全面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步伐,使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冉玫,张文,柳美兰.信息时代医学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6):86.

[2]钟海艳.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对象与方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2013(26):22-23.

[3]倪玉.数字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6):43-44.

[4]黄秋萍.试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情报,2004(4):172-174.

G258.6

A

1671-0037(2014)10-46-2

王晓艳(1979-),女,医学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信息与检索。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图书馆青年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