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技术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14-12-24 00:29李政育
创新科技 2014年20期
关键词:射频标签文物

李政育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射频识别技术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李政育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射频技术(RFID)因其具备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将是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但因受到技术发展瓶颈和博物馆自身原因的制约,目前几乎还没有得到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多方面的原因和博物馆的实际需求,认为当前射频技术(RFID)情况还不能满足博物馆的实际需求,不具备实际应用条件。

博物馆;射频技术(RFID);分析;应用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通过数据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随着标准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RFID技术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特别是随着电子标签的制作成本不断降低,开始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门禁与安全管理、图书管理等方面。

近几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快速,各地新建博物馆建成或纳入规划,行业影响力逐年扩大,技术需求快速增长。建设现代化博物馆、智能博物馆被提上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一些有实力的博物馆已经在尝试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革新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方式。RFID技术作为一种无须人工干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等特性使之成为最适合的技术之一。

1 RFID系统组成及优势

RFID系统由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RFID技术优势:

1.1 数据的读写(Read Write)机能。只要通过RFID Reader即可不需接触,直接读取信息至数据库内,且可一次处理多个标签,并可以将信息处理的状态写入标签,供下一阶段处理用。

1.2 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的形状。RFID在读取上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的限制,可以根据物体的材质大小等设计不同的形状。

1.3 耐环境性。RFID对水、油和药品等物质有强力的抗污性。RFID在黑暗或脏污的环境之中,也可以读取数据。

1.4 可重复使用。由于RFID为电子数据,可以反复被覆写,因此可以回收标签重复使用。如被动式RFID,不需要电池就可以使用,没有维护保养的需要。

1.5 穿透性。RFID若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包覆的话,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讯。不过如果是铁质金属的话,就无法进行通讯。

1.6 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数据容量会随着记忆规格的发展而扩大,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愈来愈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增加,对此RFID不会受到限制。

2 RFID技术将成为博物馆先进高效的管理手段,推动管理创新、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

2.1 RFID文物“电子身份证”,使文物标识及防伪简单易行。目前博物馆的文物标识以纸质标签和漆笔标记为主,文物标识编写工作量大,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高,专业性强。

2.2 文物信息的非接触自动采集,大大降低了文物管理信息采集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人为操作失误降到最低,解决了现在为保证文物登记和管理账目与实物一一对应准确无误,需人工反复核对,工作强度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易产生人为失误等问题。

2.3 在展区建立Active RFID系统平台,实现观众、管理人员实时跟踪、定位、信息管理以及人流分布监测统计分析,建立预警管理系统,使博物馆的开放服务更加有序可控。

2.4 建立远程实时监督管理平台,使管理者能够远程实时监控管理博物馆藏品的实时状态,实现移动报警。目前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是“空间”防护模式,报警系统还无法实现针对每件文物的“目标”防护,RFID技术的运用可以完善这一功能,从而大幅度提高博物馆的安全指数。

2.5 利用RFID技术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观众导览服务。

3 RFID技术未在博物馆行业广泛应用的原因分析

由于射频识别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在车辆的识别、铁路系统车号射频识别系统、高速公路收费及智能交通系统、电子钱包、电子票证、货物跟踪管理及监控、生产线的自动化及过程控制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博物馆行业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

3.1 RFID技术方面

3.1.1 基于RFID技术的硬件还不能达到博物馆的要求。比如RFID标签的大小、体积、读取距离、数量等。

3.1.2 兼容性差,维护困难。目前射频识别系统行业标准化还不完善。

3.1.3 RFID产品使用周期短,成本高。

3.1.4 系统集成还不成熟。

3.2 博物馆方面

3.2.1 谨慎保守。因针对的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所以博物馆在科技运用上比较谨慎和保守,更注重技术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

3.2.2 被边缘行业。目前,我国博物馆发展虽然迅猛,但不均衡,实力强、有条件的博物馆数量不多,和其他行业相比市场需求小,行业不被重视,研究机构或专业技术公司缺乏专门针对博物馆行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

3.2.3 人员素质。博物馆管理人员缺乏对新技术的认识和信任,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对RFID技术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

3.2.4 实施困难。较大型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大,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上百万;文物的形状、大小、材质、品质都不一样;馆藏文物管理严格,非专业人员不能接触。

3.2.5 资金不足。RFID产品及相关软件、设备目前成本高,博物馆资金有限。

虽然RFID技术在博物馆中还不具备广泛应用的条件,但个别博物馆与专业公司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合作,在对小范围内,通过对单一功能的应用尝试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河南博物院2013年投入使用的观众分析系统就是一个较成功的案例。该系统利用RFID技术基本实现了观众自动取票、自动验票、身份信息采集、数量统计和定位跟踪功能,展区观众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因遮挡、角度、距离等原因造成识别率低。当观众把RFID卡放在皮包内或者较厚衣服口袋内时有不能识别的情况;因阅读器的安装位置原因造成部分识别死角。二是定位跟踪功能不理想。三是管理平台不成熟,还需在反应速度、界面直观方面进行完善。这些不足反映出当前RFID技术理论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相关产品的研发、技术性能已经成为推广应用的瓶颈,降低标签成本、提高读写距离、增大标签存储容量、缩短处理时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4 博物馆RFID系统实际应用需求

博物馆因其特殊的行业特征,需要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基于博物馆的综合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4.1 文物管理子系统。包括文物信息管理、文物实时监控、文物库存管理。通过这个管理平台,博物馆可以实现对展馆内和库房内文物放置的位置和环境变化进行实时动态追踪、监测;对文物的入库、出库、盘点、移库、维修保养以及外展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4.2 人员管理子系统。包括观众的追踪管理、流量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管理等。

4.3 电子门票系统。包括售票系统、验票系统和后台结算系统。

4.4 Active RFID网络平台,与现有的安全防范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联动。

当前,物联网已经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智能博物馆也被确定为我国博物馆发展目标,RFID技术是物联网建设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博物馆的关键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博物馆行业得到广泛使用。

[1]余丽佳.浅析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9):15.

[2]赵伟武.RFID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A].Java技术及应用的进展——第八届中国Java技术及应用交流大会文集[C],2005.

[3]肖巍.RFID在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2):1.

G250.7

A

1671-0037(2014)10-49-2

李政育(1972.11-),男,工程师,专科,研究方向:博物馆科技实用技术、安防科技。

猜你喜欢
射频标签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文物的逝去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射频宽带放大器设计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文物失窃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