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批判

2014-12-28 08:18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手段试卷分数

张 丰

不知何时开始,在大江南北的中学,出现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月考”,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同年级学生的文化课统考,然后进行全年级的分科排名与总分排名,以让学生与班级明确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次,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上个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月考”制度得以便捷地运作,并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管理手段。

在一次讲座中,我讲了一个故事。回想孩提时,看父母烧饭真有些佩服。那时候,都还是用柴灶烧饭的。在父母伺弄下,几分米、几分水、几分火、几分钟,喷香可口的饭便出锅了。等我们长大成家后,自己开伙烧饭时,却发现配比和火候还真不太好把握。于是,我们就加强烧饭过程的监控,每隔一分钟就观察一下烧饭的进度。烧饭十分钟,锅盖掀九次,最后烧出的却是一锅夹生饭。这可能就是今天的“月考”——一种不惜干扰,甚至破坏“米饭的形成”的过程监控。

用“烧饭”过程中的“频频掀盖”来比喻“月考”,有些滑稽,但也不失形象。其神似的关键在,把教育视为一种产品的制造,把定期观测生产进度作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但是在“月考”中,依靠的往往是质量不太稳定的试卷,眼睛紧盯的只是简单的分数,其利用又只停留在班级与学生的横向比较。而且,为了能在“月考”中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教师倚重“灌输”“题海”等短期功利的措施,无暇让学生从容地理解与思考。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路被追逼,也许分数还真被逼着提高了,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得失到底孰少孰多!

之所以“月考”制度能这样延续下来,其背后自然有相应的认识与观念。

首先是盲目地相信考试。在国人的观念中,考试是公平的,甚至是唯一公平的手段。因而过度地依赖纸笔测验。不论试卷是否契合课程标准,不论试卷的命题立意是简单记忆还是理解运用,凡是考试得分,大家都认可,都接受,都以之为据。表面上,这是合理的。但其前提——试卷应是合格的,然而,现实中合格的、能科学评鉴学生学习结果的试卷却并不多。

其次是简单地崇尚高分。我们总以为高分者比低分者优秀,而且分数越高越好。殊不知,98分的学生与95分的学生未必就有差别。而且,可能98分的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是95分的学生的若干倍,他为得高分所舍弃的,包括兴趣、爱好等,将无法弥补。这种学习代价并没有为人们所注意。

再次是畸形的排名文化。人们总喜欢将学生按成绩进行排队,表面上是让学生知己知彼,知耻后勇,但这也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失却兴趣。人们还喜欢按学生成绩给教师排队,甚至与教师的收入相联系,表面上这是打破大锅饭,但这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用“白眼睛”看待学习成绩落后者,让教师群体变得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这种排名文化不是真正的促进学习、完善学习的手段,而是强化外在评价、逼迫内在学习的“变形”。

批判和反思“月考”制度,必须站到促进学习的立场。评价的目的首先是诊断,而不是“催逼”。

猜你喜欢
手段试卷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