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新特征研究

2014-12-31 02:31□陈
声屏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尹力文艺片郭敬明

□陈 静

从1905年《定军山》开始,华语电影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在这段时间里,电影虽然是一门新兴艺术,但在各门艺术已成熟的前提下,华语电影发展极为繁荣,使得中国电影人开始探索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在华语电影走过萌芽、发展、高潮之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当下华语电影出现的各种现象,梳理当下华语电影的特征,为其发展总结经验教训。

形式>内容(《小时代》《云水谣》)

西方社会学家将20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学上人类划分的一个“代”的分水岭。他们称20世纪6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为 “文字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们为 “视听的一代”(中国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字的一代”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文字。“视听的一代”的主要来源是电视、电脑。到现在,应该是“网络一代”或者说是“.com一代”了。作为视听语言的电影使得新一代的电影人和影迷对形式的迷恋达到了一个顶峰。

《云水谣》的画面和故事。《云水谣》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导演尹力的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尹力将自己的美术功力发挥到极致。不论是台北的街道,还是乡下的小路,尹力对镜头当中每一个画面的描述都极为认真。然而,一部能为大众所记得的电影,一定不仅仅在于它的画面。《云水谣》将故事背景放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一对台湾青年男女身上,他们之间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故事为影片赢得了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的荣誉。

《云水谣》当中可圈可点的美丽画面有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从尹力开篇为展示40年代台北景象的长镜头说起。当学术界还在讨论“长镜头”和“蒙太奇”作用的时候,尹力就已经用它娴熟的电影特技“作出”了一个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这里为什么要用“作出”二字,而不是“拍出”呢?就是因为尹力的这个长镜头是由8个镜头合成的,并不是真正拍出来的。在这个长镜头当中,我们看到了台湾极为丰富的生活场景,小贩的叫卖、酒楼文化、嫁娶文化等都在这个长镜头当中显现出来。长镜头虽然消除了导演的主观性,引导观众选择接收,但并不意味着长镜头就可以无限度的长。尹力对于长镜头的把握,还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较为成熟的作品,而很多新兴导演对于长镜头的拍摄就变成了炫技,乍一看很美,实则空洞无内涵。

从社会的发展上来说,视听文化已经成为最为吸引人的文化之一。而从电影的发展来看,电影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打造炫丽的视听效果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华语电影从第五代导演的发展到如今,对于视听效果的加强导致了当下华语电影 “形式>内容”的现状,电影中内涵的缺失成为现在影迷和电影人对当下电影的严重拷问。

《小时代》的画面。《小时代》系列拿下了超过10亿的华语票房的好成绩,成功成为这两年华语电影讨论的热点。电影《小时代》由原作者亲自操刀拍摄、剪辑,这部讲述了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之间友情,同时展现她们四人不同情感生活的电影,成为青年观众追捧热议的对象。似乎每个人都能从她们四个人身上找到相似的地方。这部电影也创下了2D国产片内地影史首日票房的记录,同时350万的首日观影人次晋升内地影史第二,仅次于《变形金刚4》。这么轰动华语影坛的一部电影到底有何魔力让大家走进电影院为它奉献票房呢?

《小时代》有大量的书迷,选择拍摄《小时代》本身就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郭敬明根据自己的故事的情节和特色,选择台湾团队来制作,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熟悉华语电影的影迷都知道台湾在青春偶像剧方面做的十分出色,郭敬明请来柴智屏担任监制。这位台湾偶像剧之母,在成功监制《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生》后,对《小时代》的打造更是轻车熟路。同时,艺术总监黄薇对这部电影的服装贡献成为了全剧最大的亮点。

不得不承认的是,郭敬明在设置4位女主人公的时候,也注重她们的素养,让她们都拥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例如顾里,会计学美女,大学四年同时修完国际金融学,成绩A++;林萧,中文系;南湘,艺术系美女,获得过很多美术大奖;唐宛如,国家二级羽毛球运动员,这四个姑娘都是上海大学的学生。然而,故事的重点不在他们努力地考上了上海大学,而是在于她们奢侈的大学、入职生活。《小时代3》动用了7000多件服装,在拍摄现场整整搭设了两层楼,而每个环绕镜头的使用都让观众头晕目眩。

看过《小时代3》的影迷,大多会感叹“好喜欢里面的皮草!”郭敬明过度追求画面形式美感,虽然让大家大饱眼福,但也为他自己挣得了“奢侈、腐败”的口碑。追求画面的美感没有错,但只注重画面美感而缺乏内容的内涵是不行的。电影这门视听文化不止依赖于图像,“影像的真实感”始终要平衡艺术与娱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会成为叫好叫座的影片。

文学性的缺失

2014年8月14日新华网发表题为《鲁迅文学奖又惹争议:只是“精英评审”的游戏?》一文,它提及到本届鲁迅文学奖再次惹来的争议:阿来的报告文学《瞻对》惨遭 0票落选;而获奖作家周啸天作品只有 “打油诗”的水平。面对质疑,鲁迅文学奖评委组至今没有给出解释。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鲁迅文学奖近年来风波不断,中国文学奖的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同时,从这则新闻我们也可以看出,如今好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更不用说针砭时弊的报告文学,所以使得网络小说的发展越发膨胀。很多电影人喜欢从网络小说中选择素材拍电影,个中缘由可想而知。

张艺谋《归来》。这两年最为轰动的文艺片应当属张艺谋的《归来》,这部影片不论是从拍摄、制作,还是宣传都投入了导演大量的心思。但是,如同《英雄》一样,张艺谋的《归来》在团队的热炒下,成为了一部没有缺点的“完美佳作”。这种犹如“沉默的螺旋”的一样对《归来》的高呼呐喊,逐渐淹没了那些对《归来》提出质疑的声音,以下笔者将对《归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第四代导演亲历了 “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扔掉戏剧拐杖”,“与戏剧离婚”等有关电影本性的理论讨论,但张艺谋却始终坚持电影与文学不分家,从他前期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艺谋电影对文学的依赖,如1987年的《红高粱》源于莫言的《红高粱》,1990年的《菊豆》源于刘恒的《伏羲伏羲》,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源于苏童的 《妻妾成群》,1992年的 《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诉讼》,1993的《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1998年的《一个都不能少》取材自施祥生《天上有个太阳》,1999年的《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纪念》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张艺谋对小说改编一直是情有独钟,而且多年执着。

从这些电影的改编当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对文学作品驾驭十分熟练的张艺谋,但在《归来》中,张艺谋只选取了原著《陆犯焉识》最后30多页的内容进行改编。在一次《归来》剧本的讨论当中,巩俐就提出“中间没有情节、没有冲突、没有故事”,但张艺谋却执意“绝不闪回”,没有给出他“绝不闪回”的理由。

影片没有上映前,张艺谋拉来斯比尔伯格、李安等重量级人物为他做宣传,可以说,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宣传应该是史无前例的,让大家现在提到《归来》还将此作为“过度的夸张宣传”。但不可否认的是,《归来》中确实有着感人至深的泪点,例如陆焉识与冯婉瑜二十年后相见时头破血流的场景,陆焉识为唤起冯婉瑜弹琴的场景,陆焉识原谅丹丹当初对父母的背叛等等。张艺谋希望借助《归来》真正“归来”,但急于求成的他却忽略了影迷对影片的感受,让《归来》中缺少的文学性成为了最大的遗憾。

张艺谋为中国文艺片做了很大的贡献,《归来》在大力宣传下也不负众望,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纪录。虽说《归来》也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但他至少为新一代电影人对华语文艺片的创作敲响了警钟。《归来》不仅应该带来张艺谋的文艺片,更应该带来张艺谋文艺片所应有的高度。

韩寒《后会无期》。韩寒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在2014年暑期档上映,这部排在郭敬明《小时代3》后面上映,引起众多非议的电影,目前票房已过6亿。很多韩寒的书迷在看过 《后会无期》后感到失望,他们希望的是韩寒可以拿电影击败这个心中一直存在的假想敌——郭敬明。但可惜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3》虽然非议不断,但也成功地讲了一个故事,韩寒的《后会无期》却因为碎片、组合式的流水账情节让影迷大呼“上当受骗”。

《后会无期》是一部公路片,讲述了马浩汉、江河、胡生的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在这段路程中,马浩汉成功见到了他在大城市扮演小角色时认识的周沫姐姐,也见到了多年笔友刘莺莺,却发现她其实是“死去”父亲的继女;江河从东极岛被调到西部去教书,浩汉用他辛苦赚来的车送他。在路上,江河由于轻信女人苏米,丢了傻乎乎的胡生,因为轻信旅行者阿吕丢了浩汉的车。

影片音乐由小林武史操刀,拍摄地经历了上海、四川西昌、内蒙古赤峰、浙江舟山普陀、东极岛五个地方,在自然景观的刻画方面,动用了航拍技术、移动平台、登陆艇和重型直升机等,着实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美丽的中国。但是,大远景、人物背景、顶拍、长镜头的多次使用,让影迷观看的时候略显乏味。

最后,可以和文学、内涵相提并论的或许就是韩寒设置的那几句 “意味深长”的台词了,例如:小孩只看对错,大人看利弊;喜欢就会放肆,爱就会克制等等。这些话固然有它存在的语境,但是如若配以影片当中略显 “流氓文化”的镜头展现,着实让影迷大跌眼镜。从韩寒这部电影零碎的情节来看,他想表达的东西固然有很多,例如梦想与现实、信任危机、友情与爱情、公平平等等,这些话题在华语电影中并不少见,但如此多的话题展现在《后会无期》当中,犹如蜻蜓点水般,未能体现影片的文学内涵,缺乏对电影剧本创作的了解使得《后会无期》只能是曲高和寡,以失败和质疑收场。

华语艺术电影始终得不到国内市场的肯定,使得大部分导演走上商业电影的路子。这其中,必然会让电影过多的涉及到性、暴力等话题来吸引人的眼球,也会让更多的导演认为只要画面好看,让影迷大饱眼福就行。但这样的理论,必将会成为腐蚀华语电影的蛀虫,让华语电影停滞不前。电影作为我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以重视“教化”与强调“伦理”为重要内涵,华语电影更应该担负起重振传统民族文化、指引主流价值观的重任。新一代电影人更应该以文艺片为主要阵地,提高当下华语电影所缺失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尹力文艺片郭敬明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尹力到廖俊波母亲家中转交习总书记回信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当代文艺片的灰色诱惑与艺术表达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尹力:推进连片扶贫攻坚,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尹力: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于兰蒙特利尔获奖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归来》打破多项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