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突围之路

2014-12-31 21:51刘玲闫芳
声屏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都市市民民生

刘玲+闫芳

民生栏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如省台和省会城市电视台一般在同一个城市,这就会出现一个城市有三四个民生新闻栏目的情况,导致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民生新闻关注的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就使得节目琐碎化;有些地方台为了扩大收视率,一些节目趋向媚俗化。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民生新闻出现了发展的困境。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大型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播出时间为每天18:00至19:30,时长达一个半小时。据笔者统计,其中资讯类新闻节目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求助服务类节目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交通执法节目占了六分之一左右,直播和网络热点占了六分之一左右,这非常符合民生新闻节目以资讯和服务类节目为主的民生新闻现状,深度调查类稿件相对较少,快节奏的风格限制了“公共新闻”的发展。

何谓公共新闻?“公共新闻之父”纽约大学的杰伊·罗森这样描述“公共新闻”:“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报道新闻,他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致力于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大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这和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新闻”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更强调新闻记者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动员公众参与事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传统的民生新闻坚持客观中立的报道者的角色不同,它对新闻记者和被采访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许多城市媒体也在尝试超越“民生新闻”,使节目向“公共新闻”发展,但仍有一些客观因素限制,以《都市现场》为例。《都市现场》是江西省一档影响力较大的民生新闻栏目,其收视率一直居全省民生新闻栏目之首。《都市现场》向“公共新闻”发展的局限性却一直存在。

一、市民百姓的公共意识不强,线索提供多以私人求助为主。都市类新闻栏目都有其固定的热线电话,热线电话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都市现场》市民百姓的线索提供中,近百分之八十是市民的求助电话。而作为省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对线索要求较高,对于这些求助线索不可能都去报道,这不符合电视的传播要求和传播规律,也就出现了市民需求和电视台需求不统一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媒体和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沟通。所以,大力培养市民公共意识是实现媒体和市民良性互通的前提。

二、民生新闻大都是日播节目,要求记者当天稿件当天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都市现场》每天18:00至19:30直播,其节目要求快节奏,大容量,而“公共新闻”选题要求具备公共性,可能需要多个媒体合作,并要求记者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发起公民讨论,汇聚各方声音,在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时间问题是限制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的一大致命因素。

三、“公共新闻”要求记者积极参与事件之中,引导组织事件的发展,而这与民生新闻的一贯坚持客观中立的原则相对立,从而使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的界限难以有大的逾越。每个民生新闻栏目都会设有重点报道小组,专门负责深度稿件的撰写,虽然记者可能会从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但能积极参与组织协调的记者为数却不多。如2014年7月5日,记者以四篇文章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过度体检,分别为《过度的体检:毕业季“考霸”也有烦心事?》《频繁体检 有必要吗?》《专家:强制体检 或涉违法》《体检这块肉 门道还挺多》,这四篇报道对现象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专家解析,但并没有促使毕业季学生过度体检这一公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四、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涉及到公共性的民生问题无力解决。目前,我国国民的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其对新闻的审视能力在增强,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这将对未来公共新闻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群众基础。但有些问题媒体也无力解决,如涉及到征地拆迁的集体性事件。

民生新闻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一、实现“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关键在于公共意识的培养,提高市民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百姓从市民逐渐向公民转变。民生新闻追求平民特色,而公共新闻追求公民特色;民生新闻关注身边的事、家庭琐事,而公共新闻站在公众立场,关注的领域重点放在公共生活领域,重点报道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合法权益等公事、大事、社会的普遍事;民生新闻代表百姓的态度和视野,公共新闻更加重视公共利益,强调尊重公民作用,想办法提高公众在应对社会问题、解决公共事务中的能力,通过组织协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①最重要的是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的公民社会到来的进程。在培养受众的公共意识方面,央视新闻栏目《24小时》领先于同类民生类新闻栏目,在选题的公益性和公共性等方面做得很好,关注公共领域问题的选题相对较多,深度评析较好,有利于营造公共领域氛围。

二、记者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公共服务意识,多用公共视角看问题,多思考涉及公共利益的选题,积极发挥其在推动公共新闻发展中的角色功能。《都市现场》记者在对南昌市的出租车保费上涨的现象做调查时,分别播发了《记者调查·南昌:出租车保险费用猛涨  的哥吃不消》《出租车赔付率高 保险公司搭售商业险》《购车险的哥无选择权 需统一投保》《出租车事故率名列前茅?》和《车险困境 折射行业之弊》,这些选题涉及到南昌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司机,具备公共性。同时,记者从多个角度去调查为什么是这样,记者发挥了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

三、媒体自身要注意培养塑造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为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新闻”的运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较高的媒介层次上的,它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实力和人力资源,还包括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政治以及文化生态环境。②媒体要从上到下创造一种良好的媒体文化,多引进优秀记者,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利用可利用的人才为公共新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媒体要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公共领域。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受众的网络素质在不断提高,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观众的互动,经常抛出热点话题,引发网络舆论,打造网络公共领域空间。

目前,很多媒体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公共新闻”,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社会的到来,新闻记者公共素养的提高,国家公共意识的日益强化,现实生活中的“公共领域”的逐次培养,在不久的将来,“公共新闻”将逐渐体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其发展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江西师范大学)

注释:①冯 浩,肖俊德:《〈1860新闻眼〉探索实践的思考》,《新闻广角》,2006年(10)。

②龙高平:《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传播与版权》,2014(5)。

猜你喜欢
都市市民民生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穿越水上都市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