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情感访谈节目中的情感引导

2014-12-31 21:52彭晓燕
声屏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类节目卫视当事人

彭晓燕

央视电视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当中谈到民众幸福感时,曾提及某位专家指出的满足幸福的三个指标——物质、情感、精神。显然,这三个指标呈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态势。的确,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的今天,衣食无忧并未使人们的幸福指数得到很大提高,一个客观的现实是,人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情感和精神的愉悦。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不管是在交友还是在婚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惑与迷茫。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兼具精神抚慰和心理分析与治疗功能的各类广播电视情感故事访谈类节目呈现火爆态势,并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听(视)率。单就电视里出现过或目前仍在播出的情感类节目就有: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苏卫视的《人间》、内蒙古卫视的《现场45分钟》,青海卫视的《下一站幸福》以及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等等。在此,笔者就这类电视节目的困境以及其中的情感引导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电视情感访谈类节目为饱受情感困惑的人们提供了倾诉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收视看好,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主持人的真诚引领遭到质疑,对节目的评价毁誉参半。

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人际间的纠纷矛盾,这是现代生活中很正常的事。但是在心理医疗还不是很完善的我国,人们的心理疏导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人们会适时地找到广播电视所提供的平台。以前人们受传统的诸如“家丑不可外扬”等观念的束缚,把自身遭受的情感问题窝在心里、藏在家里的做法相比,今天的人们除了向广播“心理类”“情感类”节目倾诉从而获得心灵的抚慰之外,更是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走上了具有“声画兼备”特征的电视屏幕上,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吐露自己的怨气,以期得到心理释放或者主持人与心理专家的帮助。所以,这类节目的主角通常是正在为生活、工作、情感所累且难以释怀的当事人,或者产生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嘉宾往往是精通心理学知识的专家。节目除了为当事人提供倾诉的空间之外,还增加了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甚至治疗功能。与此同时,节目经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使得许多受众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帮助。由于节目内容有看点、生活化,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且对大众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作用,所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往往比同一时段的其他节目好。正如东方卫视《幸福魔方》制片人陈晔曾经说过的那样,《幸福魔方》特别“贴近生活”,“每一期节目,都能够给受到伤害的双方提出正确的、人道的和温馨的解决办法,给矛盾双方带来了全新的心灵解脱以及关系的再建,给观众很大的启发。就此,牢牢地吸引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观众,构建了《幸福魔方》的收视基本盘。”然而,就在这类节目收视一路飘红的同时,细心的观众却看出了不少问题,其中最让观众难以忍受的就是节目本身为了增加看点,提高收视率而放大隐私甚至故意编造故事、愚弄观众的问题。有网友发帖称“都是扮演的,蒙人的节目……”“整个节目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场骗局,而且骗的很烂,……”诸如此类的评论还有不少,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媒体人思考。

二、从公众对节目真实性的质疑和节目选题的边缘化看媒体的公信力及责任的担当。

情感故事访谈节目中的当事人谈话时,话语往往比较零碎。但不管其表述得如何松散,主题一般是明确的,选题对生活存在普遍意义。情感故事访谈节目虽说不属于“主题先行”,但它通过故事的访谈和问题的解决会得到某个比较突出的主题,使当事人和受众获得某种特定的启示。问题是故事中涉及的如果是真人实事,而且对很多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节目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播出就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如果故事本身是媒体自己杜撰的,且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这样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原因显而易见,编造的故事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仅仅是个案,且无法满足教化民众的目的,那这些节目传播显然不具有社会意义。与此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纸馅包子”曾经带给人们的影响便是活生生的例证。另外,我们姑且不说媒体人编撰故事的水平如何,单论经过杜撰的故事传播出去之后,社会影响又如何去估计?它能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还是反面的“教唆”作用?某些节目当中所涉及的边缘性话题更是故意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加大隐私的曝光度,丝毫不顾及当事人的心情,单纯的追求所谓的收视率,这样的节目不仅难以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反而更容易激化矛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电视在当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无需赘述,正因为人们的一言一行、思想观念时时刻刻都受到它的影响,所以媒体人对节目内容的选择必须慎重,节目本身承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化民众的因素必须是主流的。惟其如此,电视媒体这一平台才会健康积极,电视节目才能实现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正确引领。

这类节目一定要把握基本的方向,那就是杜绝过于边缘化和过于悲情的内容,真正着眼于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关注民众的真实感受,用真正的事实展示生活底层的点点滴滴,用点滴事实反映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让节目多一点善意、多一点真情感悟、多一点人文关怀,让节目向着善意的方向进发。

三、真诚的情感引导对此类节目的影响。

情感类电视节目价值取向和对自身所承担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以及真诚服务之心决定着它对当事人故事的关注点,也决定着它如何营造公信力,更决定着它在突发状况当中的敏锐判断及随之进行的恰当引领。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节目在同类型节目当中无疑值得推崇,且不说栏目本身聘请观察员、志愿者、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权威专家、人士共同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单说女主持人满脸的真诚与善意,女性温和、善解人意特点的发挥以及在节目中诚恳的引导便让人称道。在2014年10月29日这期节目中,面对因妻子不满丈夫看小说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女主持人张艳显得温和、知性,不急不躁,耐心沉稳。节目最后紧扣看书这一线索,她说了这么一段话:“吴先生,说你喜欢看书,我也喜欢看书。我最近买了一本书,买它的原因只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如此绝望,但人们都那么兴高采烈的活着。好好想想,我们生活当中也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我们依然要兴高采烈,这样快乐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随着她温和的引导,妻子终于不好意思地笑了,丈夫和妻子最终冰释前嫌,牵手走出了演播室。

主持人是情感访谈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真诚引领依赖其个人良好的人格品质,依赖其清醒的角色认知,依赖其基本的文化素养,依赖其深刻的社会责任。人们寻求广播电视这个平台来倾诉和解决问题,是因为足够信任媒体和主持人。所以,媒体和主持人应该感谢人们给予的信任,用真诚服务来回报大众,只有这样节目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欢
类节目卫视当事人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我不喜欢你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