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是如何铸就的?

2014-12-31 13:18郭远辉
声屏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好声音铸就话筒

郭远辉

近两年来,大型励志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火爆荧屏。这档节目,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声音至上。表面上,它只重其声,不顾其他。细究之下,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好声音”,不仅仅是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好声音只是一种形式,它最本质的蕴藏在声音中的内容,是铸就声音的“材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配音与此同理。好的配音,是一部好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好声音”配出好作品,那么,如何才能铸就“好声音”呢?

练就扎实功力

“中国好声音”的歌手,大部分是经过长期训练且有多年演唱经验的成熟歌手,大多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或情感阅历,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一切好声音决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它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积累。电视专题片的解说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新闻作品更能体现配音员的个人风格和创作功力,但单纯靠一副好嗓子不能创作出打动受众的优秀作品。有些电视作品的配音员嗓音并不特别完美,甚至还会有点瑕疵,但因为解说中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众依然会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电视纪录片、专题片涉及的内容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风光、人物风貌等。配音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解说词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理解,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把握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才会在配音解说时底气十足,取得好的效果。一个优秀的配音员只有以广博的知识做底蕴,才能形成敏锐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才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在电视解说配音中游刃有余,增加片子的分量和厚重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好的声音还来自于人格魅力。艺术比到最后,不是专业技术,不是知识储备,而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而这种魅力就暗含在配音者的声音里,影响着他的理解深度、表达方式、呈现形式和统领稿件的能力等。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配音员,就必须先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央视主持人赵忠祥退休多年,但《人与自然》这档节目的解说配音工作依然在坚持,为什么?就是因为观众喜欢他极具魅力的声音,喜欢他独特解说味道。可以说,赵忠祥是积一生的修为,练就了这如火纯青的声音功力,成了这个栏目的标杆。几十年来,很多节目风去云散,《人与自然》仍然受人喜爱。赵忠祥在谈到一个有声语言工作者如何铸就一个好声音时就说,声音是心灵的窗口,它要用一生去修炼。老一辈播音或配音名家如齐越、夏青、方明、林茹、陈铎、雅坤、于芳、邱岳峰、童自荣等,都是数十年磨一剑,铸就了他们各具特色的“金嗓子”,给观众和听众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声音、美好的回忆。

把握稿件灵魂

把握稿件灵魂是做好一个配音员必备的专业素养。配音最忌见字出声,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常见的消息相比,具有以情感人、信息量大、结构灵活多变、表现手法丰富细腻等优势。这类体裁的配音处理应该是亲切朴实、从容畅叙、起伏流畅和由己达人的。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配音员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有声语言的驾驭效果。

在立体交叉的电视语言环境中,解说词与画面、音乐、同期声等表现手法相互补充地表达主题、塑造形象。解说词扩展了画面的信息,能唤起观众的理解和想象,与画面相辅相成,相互交融。配音员只有在深刻理解解说词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把解说词的意思声情并茂地体现出来,才能使观众闻声驻足,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配音员在给一部电视片配音之前,一是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积极与撰稿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向他们请教,听取编导意图。二是要对整部片子的画面进行认真的浏览观看,把握重点。三是要认真备稿,逐句逐段地理解把握解说词的原意、主题、中心思想以及整部片子的创作意图,为专题片锦上添花,给观众以审美享受和智慧启迪。

只有深刻领会了解说词的思想,才能调动再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产生配音的热情和力量,用真情实感配出新鲜感和艺术性。反之,对解说词不甚了解,照本宣科,那么声音就会缺乏新意,电视片就会因此丧失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如果配音员在备稿时能下功夫,抓住解说词的要点,配音时倾注全部的思想和精力,就会使片子重点突出、感情饱满、色彩鲜明,达到声像结合的最佳效果。近年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百年梦·中国潮》《非洲》《野性的终结》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配音都很出彩,与画面、音乐水乳交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当下活跃在中国配音界的孙悦斌、李立宏、姚科、任志宏、齐克健、徐涛等,都是性格鲜明的配音名家,他们以超强的文稿把握能力和声音驾驭能力,成为广为大众熟知的“中国之声”。

寻找最佳状态

给电视纪录片、专题片配音是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艺术活动,是一种“隐形”劳动,观众只能从配音员的语言声音里来了解、感受配音员的情绪和喜怒哀乐。状态是艺术创作内在环境,对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和质量高低有很大的影响。状态好,则配音顺利,质量较高;状态不好,则字句磕磕绊绊,思路断断续续,逻辑出现紊乱,影响配音效果,专题质量必然大打折扣。配音名家张家声到现在总共配了几千部(集)电视专题和影视作品,他每一次坐到话筒前,都要作精心的准备,除做好案头工作外,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进入到最好的状态。因此,一个好的配音工作者,在具备相当专业素养的前提下,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说话都是想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没有想自己的声音如何更好听的念头,说话的音量、吐字,都会随场合、相互关系和谈话内容及当时的情绪而本能地调节,语言听起来是自然的、流畅的、生动的,是带有个人特色的。对于配音者来说,最高的录音境界就是化录音环境为自然环境,说的是心里想说的话,并非稿纸上方方正正的字。所以,他的语言是本真的、灵动的、无技巧的。很多时候,一个不当的意识,一个多余的念头,就成了影响语言自然表达的原凶。配音大师孙悦斌告诉我们一个寻找话筒前感觉的好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自然的语言本能,关键是在话筒前如何还原它,而去除影响这种语言本能的意识和念头的方法就是——请先把“话筒”当作是不同听者的“耳朵”,挚此一念,以祛杂念。

具体说来,配音员必须以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工作,既要树立话筒前的自信心和良好形象,还要心中装着观众,增强话筒前的对象感,决不能因配音员不出镜,配音时就掉以轻心,放松自己,无精打采。话筒前的工作光荣而责任重大,应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充分调动自己饱满的情绪,去对待每一篇稿件。

好声音是有生命的,它会让一部作品更有生命力。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我们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去不懈努力,才有可能铸造出“好声音”,配出好的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让声音的魅力为电视增色增彩,转化为宣传的实际效果,影响人,感染人,打动人。

(作者单位:吉安市广播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好声音铸就话筒
千锤百炼,铸就十佳
小话筒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竭诚铸就返乡创业路
自制大话筒
拐一下弯,就能铸就传奇
瞬间铸就劲爆笑点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