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临摹之我见

2014-12-31 02:31张岩松
艺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古临摹

张岩松

摘 要:中国画是程式化很强得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画的内在精神是笔墨结构,中国画笔法、墨法变化万千,要想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临习经典作品开始,学习古人笔墨技法、结构、章法及气韵。本文对中国画临习方法、材料、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掌握学习中国画得“正道”,为下一步写生、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临摹 师古 笔墨结构

我们学习中国画大都遵循的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的方式。临摹可以看作是学习中国画的敲门砖,通过临摹学习笔墨表现方法和笔墨结构特点。临摹古人是学习中国画的不二法门,通过临摹认识中国画写意性的造型观和造型手段。清代画家王原祁曾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师古与师造化互为辩证,互为转换,不可或缺。师古人在先,师造化跟随,目标在中得心源。师古人首先要读古人书,其次是临摹经典艺术作品,再次则是学习前人得治学精神。

中国画的内在灵魂是笔墨结构,是艺术家在某种创作欲望的驱使下根据创作主题和要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结合自身感受和审美修养,概括提炼出的各种笔墨形态及组合方式,是中国画的词汇和语法。通过临摹已有程式可以最大限度得掌握前人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并对前人的艺术思想有所理解。例如《芥子园画传》中得竹谱、兰谱、菊谱等就是将客观物象概括成笔墨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基本得技法,为我们进入中国画这个艺术殿堂打开方便之门。

一、“临”与“摹”

“临摹”这两个字一直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实,“临”与“摹”是两重完全不同的概念。“临”是指照着样子去模仿。可分为对临、背临、意临。“摹”是指用透明的纸覆盖在作品上直接进行描画。另外还有一种“勾填”法,用细笔将笔画或是形象边缘双勾下来,然后在双勾空白处填满墨色。“临”是临习大师作品的用笔、用墨、笔法、笔意及作品意象;“摹”是通过描摹学习作品章法布局、形式语言。“临”与“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手段,缺一不可。学习过程中临与摹结合循序渐进。

二、临摹的方法

中国画临摹的方法一般分为对临、背临、意临。对临,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就是对照临本直接进行临摹。临摹前首先精心读画,反复推敲领会临本做到胸有成竹,尽量真实具体的地临摹原作的笔墨、章法、意境、用色、材质等追求临本的笔墨精神及表现方法。

对临首要解决的是造型的问题,自然界物象万千都有其各自的结构和规律,通过对传统笔墨的临摹掌握自然物象的结构。其次解决用笔、用墨的问题,笔、墨、纸这些特殊的工具是中国画独具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毛笔有兼毫、硬豪、软毫的区分还有长峰、短锋的区分,正是这多样、特殊的材质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笔痕,要想发挥毛笔的特性就要和画家的基本工结合,中国画讲究用笔的笔法,皴、擦、点、染、勾勒,所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点、线是中国画主要造型、抒情的表现形式;用墨主要是指墨与水调和加上笔法在纸上所形成的颜色痕迹,分为焦、浓、重、淡、清,墨法和笔法相结合构成中国画的笔墨形态。对临时要真正理解作品的精神,就要尽量追求接近原作的笔法、墨法、画面的构成及穿插关系。对于笔墨、图式要仔细分析。临摹的同时要对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意图、艺术观念进行详细研究,了解这些艺术观点时如何产生的,并对比这些经典作品之间的不同,了解这些之后有利于我们对中国画笔墨进行深入的理解。

背临是指离开临本进行对临本的默写,尽量追求与临本笔墨结构相接近。通过背临能够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抓住临本的典型特征记忆在脑海中。背临笔墨形式结构有助于技法语言的积累,将背临作品与对临作品及原作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有针对性进行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将传统的经典的东西背下来,然后用于观察生活,心中有了这些笔墨技法、结构,就能将生活中看到的形态转化成笔墨表现出来,否则我们看到的就是物质世界的物理性质,这也是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我们表现的笔墨结构,西方绘画表现的是物理性质。

意临是在前期对临背临的基础上进行意临,由临摹进入摹仿、创作。意临可以摆脱临本的束缚更加生动。意临重在一个“意”字,沈颍《画谨》“目意所洁,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掌握了一定的笔墨功力以后进行意临吸取经典作品的精华为自己创作所用。意临可以分开有针对性的来临其作品的笔法、章法、墨法、设色等。

三、山水、人物、花鸟临摹

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中讲到,“刚开始学习绘画应当先探求法则,笔有笔法、章有章法、理由理法,采有采法,笔法齐备,然后能辨识各家。章法齐备,然后能心中充满古今。理法齐备,然后能参考而有变通发展变化。采法齐备,然后能清美的风采大来。意境高超,不着形迹。”①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有所区别的一个原因是工具问题,中国画所使用的毛笔中锋、侧锋的笔法变化万千,有着丰富的运笔形式,长久以来形成了一套笔法表现自然万象。学习中国画就要学习这些笔法,笔法的掌握是基础,笔法的掌握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笔法的学习最初是通过临摹习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笔法才能算掌握中国画的基础。山水、花鸟、人物各有其不同的造型规律和画面组织方法、观察方法和表现语言也不相同,相互之间不能替代,画好山水画不一定能画好人物画,通过临摹能够感受到中国画写形的意义。临摹山水画,要学习唐宋、元四家等经典山水,在学明四家、四王等大家的作品,对于近代各家作品只读画即可不必临摹。临摹时可以整幅临摹也可选取局部或是只临树、石的结构,山水画的笔墨结构丰富,风格多样,如果不通过临摹经典作品我们对于所谓的笔墨结构就一无所知;学习人物画同样要通过临摹传统经典人物画为基础,理解意象造型与笔墨结构的关系。首先临习宋唐的工笔人物画在临习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深入研究中国的造型观念,明确人物画是以线造型刻画对象的结构,再进一步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笔法,训练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同时练习书法并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花鸟画内容丰富梅、兰、竹、菊、鸟、鱼、草、虫笔墨表现方法各异,在学习时要通过临摹掌握花鸟画的笔墨语言,同时学会去认识客观对象总结适合的笔墨语言。张立辰先生主张学习花鸟画应先从任伯年入手,临摹任伯年的作品就可以知道如何用笔墨结构去表现形体和神态,有利于认识客观对象与笔墨之间的关系。没有坚实的基础直接临习朱耷、徐渭、吴昌硕的作品很难把握笔墨核心。

临摹除了读画以外,对于画材的研究也很重要。画材和画的风格、画的方式、方法联系紧密。作品风格的差异与画家所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早期的绘画主要以纸和绢两种材质为主,唐宋时期的绘画以绢本为主,元以后的绘画以纸本居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变化也会带来绘画样式的变化。例如我们在临摹宋画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很难找到相同的纸张或是绢,只能是尽可能的选择接近的画材。有些同学画材选择的不好,虽然很认真、临摹的方法也正确但是最终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对照名家的作品也可以发现他们在绢本和纸本上所表现的线条的质感、用笔的气势是有区别的。

通过对古人艺术语言表现技法的深入临摹,体会画家背后的精神面貌,将画家的笔墨语言和精神追求结合在一起,感受更高的审美意境。研习传统临摹古人就是要识古人之心,知晓艺术规律。张立辰先生说临摹古人就要记住大的气、形、体、势、意境,记住笔墨结构及其各部关系。中国画的临习重要的是解决用笔的问题,笔墨形态是中国画语言的构成基础,笔法、笔意、个人修养都是通过笔墨形态来体现得。笔墨练习贯穿在学习中国画过程始终,除此之外,对于书法、艺术史和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提高综合修养,感受不同画家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特点。

通过临摹探求古人用笔,知晓古人的艺术规律,体会各家的艺术精神,不师古人就不能够明白绘画的法则,不师古就不能够知晓中国画的绘画规律和艺术精神,也就无从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道路。

注释:

① 《清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1版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系

猜你喜欢
师古临摹
唯有“师古” 方得“创新”——记退役军人书画创作者夏雪虹
从师心到师心与师古兼重
从向郭之“学”谈到山水画之“师”
浅谈清末民国画家吴观岱的画学思想
从晚明文坛“师心”与“师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学思潮的流变
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王铎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