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哲学思考

2015-01-01 08:51吴苗苗
市场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发展

吴苗苗

生态城市建设的哲学思考

吴苗苗

生态城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刻认识和解读来发现过去城市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并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路径探索

古往今来,人们在设想理想城市的时候,都会从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出发,不断追求并尝试构建着理想中的城市。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用生态文明理论来指导各国城市建设,这已经成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门选择。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资源耗损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都在降低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减缓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类提高生活水平、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城市与生态城市

西方有位诗人曾说过:“上帝创造了村庄,而人类建造了城市。”城市既然是由人创造的,那什么是城市呢?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古时,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古时指集中做买卖交易的地方。现今,不同的学科对城市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人类客观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痕迹,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意志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城市是一种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追求人文环境,尝试塑造集聚人类理想的空间和氛围。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芒福德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认识城市,他认为城市是大地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

生态城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的时间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扬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适合人类居住,且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的最理想的城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物质、能量、信息被充分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人与自然能充分融合,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生产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发展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著名学者董宪军教授在总结人们对“生态城市”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1)环境说。这种观点只是简单地将生态城市理解为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绿化建设较好的都市花园城市。该观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仍有一些部门比较推崇这一观点,如城市管理部门;(2)理想说。这种观点认为生态城市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因此不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该观点将“生态城市”的概念过于绝对化和理想化。(3)系统说。这种观点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生态城市是只要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各个方面能良性运行的城市。

系统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接受。众多理论中,马世骏等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对系统说最简练和直接的表达。根据这一理论,生态城市应该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城市。

二、生态城市建设

(一)过去城市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现代的城市总是和稠密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工业和错综复杂的交通设施分不开的。人们创造了现代化城市,也给自己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工业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长期存在。马克思认为,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由劳动生存率所决定的。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为了实现高产值的目标,需要采取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物力、资金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方式,这是粗放型经济模式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经济模式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身体健康也会遭受损害。

政策措施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生态化”、“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赶建设生态城市的潮流。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步较晚,生态观念滞后,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分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要有很强的生态理念。而我国目前制定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障,大多数企业只做“表面文章”,惩罚力度不够,导致相关企业“毫不顾忌、为所欲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过度注重重工业(煤炭业、钢铁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仍旧占据我国工业发展的大比重。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挤,建筑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居住环境恶劣,医疗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选择。从城市的发展脉络来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到来,评价城市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比较原来只注重工业、技术和现代建筑,新的标准更关注文化、绿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度。这样的改变也展示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化趋向。

生态城市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要求。马克思说:“对人类来说,孤立的、被固定的、与人类分离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建设生态城市是从客观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传统经济是资源型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且经济效益低下的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形成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物力等资源都能被充分发挥等特点。而建设生态城市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走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生成。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关理论的生态经济理论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理论构成的。建设生态城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21世纪的完美阐释和实践,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和谐社会生成的重要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的建设核心。这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目标的动态复合系统,且内部规模庞大、关系错综复杂。它也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是前提,经济系统是基础,社会系统是目标,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缺一不可。

(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应运而生。生态哲学强调用整体论和生态学的观点观察自然、人类,解释现实世界,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人类应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中,正确把握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因此,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开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马克思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这三者改造要统一的角度上论述生产力,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的结合,并非只是单一的某种力量,并且只有使这种结合达到最和谐的状态,才能使生产力得到长久的发展。在过去的经济模式下,我们片面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却忽视维护生态效益,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严重浪费。新时期下,我们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国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遭受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然景观严重破坏、生态失调等问题的困扰,人类的生态意识在觉醒,人们地意识到城市中这种发展模式将会严重危及到城市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文、自然的需求,重走过去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老路子,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促进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共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切实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国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指导下,找到真正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

[3]薛蓉莉.我国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

[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6]孟庆刚.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陈静文.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D].同济大学,2007.

[8]王兴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哲学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6.

[9]曹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吴苗苗,女,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F290

A

1008-4428(2015)08-00-00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