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015-01-01 02:44向云波谢炳庚
统计与决策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权重维度

向云波,谢炳庚

(1.湖南师范大学a.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b.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2.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执政理念。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刻画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引起各界广泛关注[1]。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解析“美丽中国”内涵,并考虑不同区域在国土空间开发中所承担主体功能差异的基础上,借助于艾肯斯和马科斯尼弗可持续发展四面体分析框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尝试从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文化政治4个维度,构建不同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市为例,验证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1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

1.1 “美丽中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3]。实质上,“美丽中国”提出是党对区域发展规律把握、执政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对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建设实践和指导思想的升华、提炼,及最新诠释。其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建设寓意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既包括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土地、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生态之美,也包括国民、社会、组织的协调与和谐之美。它是生态资源之美、经济发展之美、社会伦理之美和政治文化之美,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综合之美。其实质是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建设蓝图的刻画,尤其强调人地之间协调性,资源、能源的永续性。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也是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区域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整体、共同、高效、协调和多维发展[4],特别强调了代际之间的永续发展。由上可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的深度挖掘[2],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思想中国本土化的结果与深化。为此,我们可以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中吸取精髓,构建“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分析框架。

1.2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

1992年,艾肯斯和马科斯尼弗(Ekins and Max-Neef,1992)将区域可持续发展描述为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政治以及伦理道德整体思考的概念化的四面体(图1),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该分析框架指出,在四面体中,每一个顶点都是同等重要;在四面体中的任何一个点都代表着与四个相关方向的强度水平,如对于经济顶点来说,越靠近它,则表示可持续发展中,经济所占权重越大[5]。

图1 Ekins and Max-Neef可持续发展的四面体

借鉴Ekins and Max-Neef可持续发展的四面体分析框架,本文尝试从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文化政治4个维度,构建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四面体分析框架(图2)。在“美丽中国”区域评价四面体分析框架中,四个顶点之间没有层次结构之分,同等重要。它们分别代表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4个维度;而四面体中的每个点则分别代表不同区域在四面体中的“空间位置及属性”,反映其与四个顶点相关方向的强度水平。

依据区域资源承载力、区位条件等因素,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可分为重点开发区域、优先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4种基本类型[6],其中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域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禁止开发区域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以往研究,在评价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时,一般会把研究的视角放在A或B点,从而忽略了区域资源生态、社会伦理和文化政治维度;研究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时,可能会把研究的视角放在C或D点,从而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文化政治维度。实质上,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看,“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涉及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我们需要用一个更为广泛而平衡的视角去探讨“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问题,才能更为客观、科学测度区域“美丽”程度和实际建设水平。为此,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于E点,认为“美丽中国”区域建设应该是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文化政治4个维度整体、协调发展的体现。但同时我们为了体现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设置不同的“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标准和侧重维度,即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发展制定更高的评价标准,资源生态指标评价标准有所弱化;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对资源生态制定更高的评价标准,弱化经济发展指标评价标准。从而构建了一个多维协同发展的“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的分析框架,以便于能够更准确测度“美丽中国”区域建设实际水平。

图2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四面体

2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2.1 选取评价指标

借助于“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四面体分析框架,从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4个维度,选取20个单项指标,构建基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表1 重要性标度及含义

(1)资源生态维度。资源生态维度主要是考虑区域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选取人均耕地面积、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GDP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森林覆盖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环境保护占财政支出比重6个单项指标测度。部分指标计算公式为: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2)经济发展维度。经济发展维度主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投入-产出效益。选择城镇化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单位土地GDP产出和单位GDP能耗指标进行测度。

(3)社会伦理维度。社会伦理维度要考虑“美丽中国”区域建设的社会环境支撑基础,它包含区域社会发展状态、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以及不同利益体的生存权利。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分配不公平和城乡一体化指标。其中,分配不公平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体现,其计算公式为:分配不公平=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城乡一体化指标=|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1|。

(4)政治文化维度。政治文化维度主要考虑政治民主进程、国民素质以及文化繁荣程度。具体指标包括是否逐步推行差额选举、政治稳定度、农村家庭文教娱乐用品人平消费支出和文化体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个指标。其中,政治稳定程度用安全生产指标表示,安全生产指标能够体现反映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安定祥和程度,采用亿元GDP死亡人数表示。

图7给出了两种场景下分时电价和上下层调度方差的收敛曲线。第一次求解后上下层调度方差显示,上层在不考虑电动汽车个体停驶需求而制定出的分时电价无法按照理想需求响应模型影响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6次迭代后算法收敛,分时电价趋于稳定,上下层充电调度方差趋近于0。

2.3 确定指标权重

从平衡的视角看,“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四面体分析框架中,四个顶点即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没有层次结构,每个顶点都一样重要。因此,准则层运用均权法,赋予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4个维度相同权重即0.25。而指标层,由于各指标在“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一样,则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2.2.1 构造判断矩阵

依据“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指标权重调查问卷,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5个领域各邀请2为专家共同组成指标权重评判小组。指标权重专家组成员各自按照1~9标度法要求(表1),确定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最后根据专家意见的几何平均值,构建判断矩阵。考虑到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列出资源生态维度指标的判断矩阵(表2),其余维度矩阵以相同方式获得。

2.2.2 计算单层指标权重

采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其具体计算公式及过程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表2 判断矩阵

(5)一致性检验

为了检测评判的可靠性,需要对判断矩阵非一致性严重成都进行检验。

按照上述方法与步骤,求出指标层各指标对相应准则层的权重,然后结合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最后计算出各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具体见表3所示。

表3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各指标的权重可以更为直观反映出各评价指标对评价目标的整体贡献水平。在资源生态维度,人均耕地拥有量(综合权重0.0853)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权重0.0460)权重高于其他指标。这也说明在“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评价中要注重区域资源保护,提升资源利用率,减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在经济发展维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综合权重0.064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综合权重0.0600)和单位GDP能耗(综合权重0.0454)权重高于其他指标。由此可知,“美丽中国”区域建设不仅要注重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提升,也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生结构,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在社会伦理维度,“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注重社会公共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注重社会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居民的发展权利。因此,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综合权重0.0969)和城乡收入(综合权重0.0685)两个指标在这一维度中具有较高权重。在政治文化维度,对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事业繁荣程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政治稳定度(综合权重0.0842)和文化体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综合权重0.0708)在这一维度中具有较高权重。

2.3 指标标准化

2.3.1 数据标准化

由于不同指标量纲不同,为了消除量纲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为:

图3 评价指标综合权重

2.3.2 目标参考值的选择方法

考虑到不同区域在国土空间开发中承担主体功能差异,其评价指标的参考标准和侧重维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即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注重强化经济发展维度,适当弱化资源生态维度;限制开发区域注重强化资源生态维度,弱化经济发展维度。而禁止开发区域即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湿地公园、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等,包含在各县级行政空间评价单元内,在此不作单独评价。

表4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评价参考值

由于目前国内尚未建立“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的参考标准。本文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参考值:(1)以生态县、生态城市或生态省建设考核指标值,作为制定“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的参考依据。(2)如果生态县(生态城市或生态省)建设中没有涉及到的评价指标,则以该指标相对应的全国数据指标150%作为参考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3)考虑区域承担主体功能的差异,在制定评价参考标准时,优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维度的指标参考值在生态县(生态城市或生态省或全国指标的150%)参考值的基础上提高20%,重点开发区域提高10%,限制开发区与参考值一致;而在生态资源方面,优先和重点开发区域指标参考值在生态县(生态城市或生态省或全国指标的150%)参考值的基础上降低10%,限制开发区与其一致。而在社会伦理、政治文化方面,优先、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域各项指标均采用与生态县(生态城市或生态省或全国指标的150%)参考值相同的设置标准,具体如表4所示。

2.4 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多目标加权函数方法测算“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综合值,其计算公式:

3 实例:以长沙市为例

采用上述“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模型,选取长沙市的9个县级行政单元“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对象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和浏阳市。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省2009年土地变更数据》、《长沙市统计年鉴(2010)》、《2009年长沙市环境统计调查分析报告》、各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县市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长沙市各县市区“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结果如表表5所示。

表5 长沙市“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评价结果

从表5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宁乡县“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最高,然后依次为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开福区、天心区、岳麓区、芙蓉区和雨花区。长沙市“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具有县市的评价值高于市辖区的特点。从各维度看,市辖区在经济发展维度具有较高的评价分值;县市在资源生态、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维度具有较高的评价分值。这就要求在“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过程中,市辖区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社会公平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市在继续推进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丰富物资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结论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解析“美丽中国”内涵的基础上,借鉴艾肯斯-马科斯尼弗可持续发展四面体分析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尝试从资源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4个维度,构建主体功能区划下“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市为例验证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对指导“美丽中国”区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构建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美丽中国”区域建设实际水平。同时,针对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赋予不同评价标准和侧重维度,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优化,“美丽中国”区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由于“美丽中国”评价涉及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复杂,依据“美丽中国”的内涵,选择20个代表性指标,构建“美丽中国”区域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在指标选取、指标权重确定以及参考值选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5).

[2]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

[3]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2005,(1).

[5]伊恩·莫法特著,宋国君译.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权重维度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权重常思“浮名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人生三维度
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及其RS权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