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的家庭社会阶层对学业影响的路径模型

2015-01-01 02:44陈继文陈慧君
统计与决策 2015年5期
关键词:受测者社会阶层阶层

陈继文,陈慧君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0;2.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56)

0 引言

家庭社会阶层是指一个家庭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调查发现,来自低阶层家庭的贫寒学子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在全部学生中仅占一成左右。此外,约60%的低阶层学子在非重点中学学习,而高阶层家庭的则恰好相反,有62%在重点中学就读。毋庸置疑,重点中学是进入重点大学的重要途径。如此一来,社会正在形成一种趋势——“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处于低社会阶层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导致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较低。换言之,贫寒学子似乎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手握名校的毕业证,才能增加其向上流动的机会。然而当下这种现状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越来越困难,阶层固化已然形成。

Kraus等人[1]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客观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对主观社会地位的认知不同,导致社会阶层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巨大影响。低社会阶层者认为社会阶层不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可以改变的,持社会阶层的建构主义理论;高社会阶层者则认为社会阶层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改变的,持本质主义理论。此外,低社会阶层者长期受到较少经济资源和较低社会地位的限制,逐渐形成了一种情境主义的社会认知倾向,认为心理和行为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行为的选择上,低阶层者更多地选择与环境相一致的行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高阶层者的自我控制感更强,形成了唯我主义的认知倾向,较少受到环境影响[2]。综上所述,不难推测个体的学习行为也会受到其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影响,导致学业成就存在差异。依照这个思路,本研究试图为贫寒学子难上名校提出心理层面的解释。

1 模型构建

自我决定论(SDT)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动机认知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个体动机的“质”的问题。SDT认为,自主支持的环境可以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使其产生自主动机[3]。自主支持是指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如领导)能够站在他人(如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承认他人的情感、给他人提供重要的信息和选择的机会,减少他们的压力和强迫行为。自主动机指的是个体出于自己的意愿,比如兴趣、个人信念而自由选择从事某行为的动机,它与受控动机(迫于内部或外部压力从事某行为)相对应。研究证实自主动机与高投入显著正相关,而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以该理论为依据,将教师自主支持环境作为自变量,学生的自主动机与学习投入作为中介变量。考虑到成绩仍然是升学的主要决定因素,将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最后,将学生的家庭社会阶层作为调节变量。研究模型如图1。要想验证该模型,首先应探讨自主支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其次,考察主观社会阶层是否对该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最后,检验该调节效应是否以学生自主动机和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实现的。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图1 研究模型

图2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阶梯量表

假设H1:教师自主支持正向预测学习成绩;

假设H2:家庭社会阶层与教师自主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该交互项正向预测学生的自主动机;

假设H3:学生的自主动机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假设H4:学生的学习投入正向预测学习成绩。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样本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武汉和襄阳地区六所中学的26个班级,发放问卷1800份,将反应倾向明显(连续5题选则同一答案或者答案呈蛇形排列)的问卷排除后,得到有效被试1502人。其中男生647人,占总人数的44%;女生812人,占总人数的54%,未填性别43人,占总人数的2%,平均年龄为14.82(±2.06)岁。

2.2 变量度量

2.2.1 教师自主支持的度量

使用Williams等人编制,陈艳修订的学习气氛问卷,测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自主支持的情况。问卷有13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作为反应方式,对每一项陈述受测者在“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上选出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程度。得分高说明是自主环境,得分低说明是受控环境。

2.2.2 家庭社会阶层的度量

使用MacArthur量表,让受测者想象图2中的梯子代表了中国人所处的阶层地位,从第1级到第10级,等级越高,表示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越高。然后要求受测者结合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收入,选出在梯图中所处的等级。该量表已被国内外多项实证研究[4]所采纳,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2.3 自主动机的度量

采用Ryan等人编制,暴占光修订的问卷。问卷有30个项目,分为内部调节、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和外部调节四个分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作为反应方式。通过将各分量表的得分加权求总分,最终得到相对自主指数作为自主动机的指标。计算公式为:相对自主指数=2×内部调节+认同调节-内摄调节-2×外部调节。该指数越高代表动机内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被试自我决定动机水平高。

2.2.4 学习投入的度量

采用Ze wang等人编制的课堂投入调查表。调查表共有20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作为反应方式。

2.2.5 学习成绩的度量

选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分别计算每位受测者在每门课程所得分数的标准分,然后将三科标准分求平均值作为成绩的指标。

3 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受测者集中统一完成调查问卷所有题目的填写后,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录入数据。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Amos 17.0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

3.1 相关分析

学习成绩与学习投入、自主动机、自主支持、社会阶层,以及社会阶层与自主支持的交互项、社会阶层与自主动机交互项之间的相关情况如表1。可以看出学习投入、自主动机、自主支持和社会阶层与学习成绩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都是学习成绩的预测因素。

表1 核心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N=1502)

3.2 模型检验

利用AMOS 17.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ML)对假设模型进行估计验证。选取如下指标评价数据和假设模型之间的拟合程度:χ2/df,GFI(拟合优度指数),A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NFI(规范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SRMR(标准化残差均方根)和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当χ2/df的值小于5,SRMR和RMSEA的值小于0.08,GFI,AGFI,CFI和NFI等其他拟合度指标的值大于0.9时,表示模型可以被接受(Browne,Cudeck,Bollen,&Long,1993;Hoyle,1995)。从表2可以看出,收集的数据对该模型拟合良好。

表2 模型拟合指数值

拟合模型如图3所示。可知,自主支持和社会阶层显著交互地影响了自主动机(a3=0.05,p<0.05),自主动机正向影响了学习投入(b1=0.17,p<0.001),进而正向影响了学习成绩(d=0.34,p<0.001),说明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显著。

图3 SEM的路径分析结果(*p<0.05;***p<0.001)

3.3 简单斜率检验

图3清晰地展示了自主支持和社会阶层显著交互地影响自主动机。为了解释这种交互效应的实质,使用简单斜率检验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图4。对于低阶层者来说,不同的支持情境下的自主动机存在显著差异(b=0.07,t=1.90,p<0.05);对于高阶层者来说,无论在支持情境下还是受控情境下,相对自主指数不存在显著的差异(b=-0.04,t=-1.06,p>0.05)。

图4 自主支持与社会阶层对自主动机交互影响作用图

4 结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自主支持和社会阶层显著交互地影响了自主动机;(2)自主动机正向影响了学习投入;(3)学习投入正向影响了学习成绩。在路径中,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显著。这意味着来自高、低社会阶层家庭的个体对教师自主支持的感知有着不同的结果:高阶层者不管在自主还是受控的环境中,自主动机并没有显著差异,反映出高阶层者较少受环境影响。低阶层者的自主动机则较依赖于环境因素,在自主的环境中显著高于受控的环境。由于自主动机的水平不同,导致投入的程度不同,进而影响最终的学业成就。

结合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文化与当今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个体始终处于非自主的学习环境之中。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低阶层者展现出好的学业成就,反倒是高阶层者并不太受其影响。这或许为低阶层者难上名校存在个体层面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佐证:抛开社会层面的制度因素,低阶层者更依赖于环境因素才能取得较高成就。阶层固化趋势日渐加剧,“官二代”、“富二代”等新语汇的流行似乎更印证了高阶层者的本质主义理论。低阶层者想要突破阶层壁垒,除了个人的奋斗,还应有政策的支持,创造更适宜低阶层者的环境,才能实现阶层的公平流动。

[1]Kraus M W,Côté S,Keltner D.Social Class,Contextualism,and Empathic Accurac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11).

[2]Matthews K A,Gallo L C.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athways Link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1,(4).

[3]Deci E L,Ryan R 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4).

[4]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5]Mahalingam R.Essentialism,Power,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Categories:A Folk Sociology Perspective[J].Human Development,2007,(6).

猜你喜欢
受测者社会阶层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投射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解析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