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2015-01-02 04:57李玲博
财会学习 2015年18期
关键词:财务报表负债资产

文/李玲博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文/李玲博

财务报表是投资者、债务人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文件,但是受制于会计准则和报表格式等因素,某些交易的实质性经济后果并未被体现在财务报表内,表外融资就是一种特殊的表外项目。表外融资反映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缺陷,但是也经常被企业利用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表外融资造成企业与外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相关主体正确解读企业的财务报表。本文在表外融资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表外融资带来的财务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企业;表外融资;财务问题;改善

表外融资是指企业实质上利用相关资源,却没有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有关资产和负债表外业务。表外融资的表是指资产负债表,通常的融资业务,企业应分别确认有关资产和负债,如融资固定资产租赁业务,企业应分别确认固定资产和长期应付款。而表外融资形成的经营能力和债务状况却不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内,如经营租赁业务,企业只需确认相关租金,并在财务报表附注项目中披露。常见表外融资方式有经营租赁、应收票据贴现、合资经营、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在信贷规模不断壮大的当今,很多企业非常乐于使用表外融资以实现融资的目的,因为信息不对称,表外融资常常被利用充当企业财务状况的“挡箭牌”,并且表外融资业务常常以复杂的交易形式实现,不易被外界理解,这样掩盖企业的资金流和债务规模,以向外界传递良好的信号,以满足融资、稳定股价等现实需求。但是,表外融资违背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利于外部利益主体全面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影响到决策效果。对于会计理论和实践来说,表外融资的报表表现形式是一种缺陷,将表外融资移至表内也将会计理论的发展逐步实现。

一、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一)违背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要求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政策时,尽量多计费用和负债,少计有关资产和收益。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预警和化解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抑制企业高估资产与收益和低估负债与费用。而表外融资的处理结果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是相违背,表外融资巧妙地回避了负债问题,企业使用表外融资的融资方式也正是为了隐藏负债的目的。表外融资隐藏了企业的实质负债,使得企业容易忽略未来的资源支付义务,这不利于企业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做出正确的资金预算和安排。以安然公司为例,安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创新了大量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而与衍生的金融工具相关的义务不能有效地计量和确认,未来的风险也就很难预估,最终发生的结果是安然公司到期存在大量债务,并且无力偿还。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重要的原则,它应基于交易的经济实质而非其法律实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充分理解交易的经济实质,提醒阅读者不要被交易形式所迷惑。在很多情况下,表外融资的方式常常会采用非常规的、复杂的交易形式,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和理解。例如,有些公司会将自身的债务转移到低于一定控股比例的被投资公司,正是因为低于会计准则所要求的合并财务报表所需的最低比例,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表无法被纳入到投资企业中,这一部分债务将无法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

(二)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负债状况

虽然资产负债表内并不确认表外融资形成的资产或负债,但是企业是成功进行了融资,并且扩大了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利益主体就难以获知企业筹措的资金和扩大的生产能力,当然这也会造成一种假象,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时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在资产规模保持往年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果却显著增加了,反映到财务指标上来看,就是收入增长和资产收益率升高。当然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得出这一结论:企业的资产经营效率提高。这一结论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只关注了表内的资产分布,却忽略了表外融资的事实。因为表外融资形成的企业资源所带来的收益是要确认在损益表内的,而相关的资产是不确认的,因此资产收益率必然提高,权益净利率也会提高,因为这是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利用这种财务杠杆扩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得不说,虽然以扩大经营能力为目的的表外融资放大了企业的杠杆效应,增加了股东财富。但是这也给外部利益主体的分析和判断带来了不便,会误导他们做出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结论,掩盖了企业经营实力扩大的事实。

企业的负债情况往往是外部利益主体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因为体现了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高资产负债率通常会给外部主体带来不良的印象,这也直接会影响到潜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所以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掩盖企业的实际负债状况。因为表外融资不易监管,且又不违背有关法律规定,因此很多企业乐于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如果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企业会详尽各种办法不披露有关的经济内容,或者采用比较复杂的交易形

式,增加外部的理解难度,这对于外部相关人是非常不利的。财务报表是一种企业向外部传递企业内部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文件,如果表外融资项目较多,也没有充分披露,外部相关人士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的负债情况。安然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多个子公司,将企业的债务转移到这些子公司的账面,从而美化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并且创新了很多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本事不易被确认和计量,相关的义务也往往很难反映到表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迷惑了很多人,但是最终却被曝出了惊人的负债,并以破产而告终。

(三)影响了企业的财务评估

不论是潜在投资人,还是潜在债务人,他们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对都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估的基础上。财务数据时使财务评估的必备条件,例如,对于企业价值评估,很多机构会采用现金流量法进行预测,现金流量法就是通过预测未来企业的实体现金流量,并以折现的方式得出企业的价值。预测企业的未来的现金流,也就是企业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组合,而表外融资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如果表外融资没有被识别,那么评估人所利用的数据是不完备的,因此评估的结果必然是有显著的偏差的。另外,偿债能力指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较为重视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的好坏决定了是否发生借贷交易和借款的资金成本问题,基于经营的压力,低估债务就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表外融资自然而然登上舞台,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银行未必能察觉到企业的表外负债,这必将影响其对企业的判断,增加其信贷风险。

二、改善企业表外融资的措施

(一)加紧会计制度和准则建设

表外融资之所以存在于表外,主要在于会计制度和准则无法将其纳入表内进行管理,这充分说明了会计准则的漏洞和建设的滞后性。 随着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改进,表外融资逐步会被纳入表内,例如,对于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在以前都是以销售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实其本质上仅是一种抵押借款,而后来的会计准则对这一业务处理进行修改,不以销售为处理方式,而是确认为短期借款。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改进是规范表外融资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未来,为了规范对表外融资的管理,会计制度和准则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1)改善传统表外融资方式的会计处理。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很多都已经被纳入到了表内,如代销商品、售后回租、票据贴现等,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能够有效地计量和确认,因此对于其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改进相对简单,并且,我国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修正的过程中。(2)对于利用组织形式进行表外融资的管理。很多企业往往通过设立子公司,使得子公司成为自己的融资平台,并将自身的债务转移到子公司,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后来,合并财务报表使得这种方式得以披露出来。但是合并财务报表对于控股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很多企业往往打擦边球,降低比例已无法到底合并要求,从而规避监管。所以,准则建设应在这一方面做出改进。(3)加快对创新金融工具的研究。诸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和计量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很多难题,会计处理存在很大难度,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创新金融工具的研究。

(二)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表外融资虽然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但是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业务,企业需要财物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以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相关的业务内容和财务影响,例如,对于经营租赁,企业应披露租赁内容和支付义务。并且,对于某些表外融资业务,很难单从资产负债表内的数据解读,还需借助于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如票据贴现业务,但从财务数据不易发掘有关交易内容,还需借助于企业的信息披露来了解借款的来源方式和票据的处理方式,这也充分说明信息披露能够增强人们对于表外融资的理解。另外,对于金融创新工具来说,目前还很难将其纳入表内,这样更需要更加充分披露有关信息,使人们充分理解其带来的资源效应和潜在的现金流出规模。因此,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针对表外融资的信息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是披露不充分,很多企业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一部分信息,有关监管部门对于这种现象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这种瞒报行为及时通报,及时处理。

(三)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银行这些金融企业,表外融资存在的风险非常大,并且表外融资的监管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为牵扯到公众利益实体,国家对这些企业的监管也是非常严格的。国家可以通过经济立法的形式,严格限制企业对于表外融资的使用和信息披露,明确对于表外融资的监管权力,将表外融资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纳入到法律体系内,使得对表外融资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另外,诸如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企业的机构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表外融资,规范企业对于表外融资的披露形式和披露内容,要求有关企业定期上报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使得有关监管机构及时掌握企业的融资规模,从而监控风险。

三、结束语

表外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企业的扩大和发展,但是由于其隐蔽性的特征,表外融资加剧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损害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要求,掩盖了企业的实际债务规模,不利于外部利益主体对目标企业做出科学的评估。因此表外融资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会计准则建设、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管等方式进行规范管理。

[1]李飞,黄乐.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2(20).

[2]刘鹤.浅析表外融资的现实意义和规范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5(10).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审计局)

猜你喜欢
财务报表负债资产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
中注协就“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审计”等三项审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修订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你的负债重吗?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