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气道护理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微生物定植的影响

2015-01-02 06:47李向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呼吸机气道肺部

李向波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作为辅助呼吸的重要工具,机械通气(MV)是辅助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但是,治疗过程中采用的呼吸机具有较高的风险,引发呼吸机有关肺炎(VAP).VAP疾病指的是在为患者构建人工气道后,进行MV通气治疗,48h后引发患者出现肺炎的症状,是医院较较常见的感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可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导致人体的正常呼吸发生改变,削弱气道的抵御能力,可见,及时排除痰液是防止呼吸机有关肺炎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M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气道护理方式对MV患者微生物定植的影响,便于确定最佳的护理方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M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COPD、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患者,依据气道护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参照组(76例)和研究组(80例).参照组76例患者中,40例为男性患者,36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38.7±2.9)岁;13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16例多发伤,24例重度农药中毒,11重症颅脑损伤.研究组80例患者中,43例为男性患者,37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4岁,最大年龄为73岁,平均(39.4±3.1)岁;5例脑梗死,7例脑出血,7例多发伤,12例重度农药中毒,11重症颅脑损伤.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吸痰护理.参照组的患者使用经过消毒灭菌的普通吸痰管,在进行吸痰之前沿着患者器官的方向切开套管,并且滴入浓度为0.9%、5mL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NC),然后采用人工手动捏气囊的方式完成数次100%浓度的氧气,以达到湿化痰液的目的,然后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吸痰工作,最后再数次吹入浓度为100%的氧气,然后继续采用呼吸机进行治疗[2].

研究组:机械通气.具体操作方法:给予研究组患者瑞士Galilco呼吸机,确保其常规湿化的情况下,电热恒温湿化器,将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设置湿化器的温度为39℃,确保其到达患者气道时的温度达到37℃,吸痰前给予浓度为100%的氧气,持续吸入两分钟左右.

1.3 疗效评定标准

(1)症状得到缓解:依据肺部啰音、痰液等情况,可将疗效划分为无效、有效两种:有效:患者的痰液极易吸出,并且痰液的数量逐渐变少,同时患者肺部啰音出现明显减少,甚至全部消失.无效:无法吸出患者的痰液,痰液的数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减少,甚至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肺部啰音增多,(2)检测患者的气道出现的分泌物:在24h、48h、72h这三个时间点取下患者分气道分泌物进行痰培养,观察微生物株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通过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采用P<0.05表示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各个时间点的微生物定植

参照组76例患者中,24h、48h、72h时该组中微生物定植的患者分别为13例、8例、8例;研究组80例患者中,24h、48h、72h时该组中微生物定植的患者分别为9例、5例、5例.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微生物培养阳性患者48例,定植率为30.77%(48/156),其中研究组19例,定植1种微生物3例,定植两种及其以上的16例;参照组29例,定植一种微生物的5例,定植两种及其以上的24例.本次研究中检出微生物总共87株,具体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

表1 微生物构成

研究组患者中,48例为显效,23例有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3.42%,参照组80例患者中,29例显效,2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62.5%,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3.1 机械通气适应证、禁忌证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循环系统疾病;胸部外伤,特别是应用在连枷胸的方面可取得显著的效果;胸部、肺部疾病;中毒、心肺脑复苏.应用指证:慢性II型呼吸衰竭患者;患者的呼吸减弱,甚至停止,R小于每分10次;呼吸窘迫,存在重度呼吸困难的患者,R超过每分30次,叹息、张口、抬肩;大汗淋漓等.禁忌症:尚未经过引流的气胸;严重的肺部大疱;心肌梗死;肺部组织无应有的功能;低血容量性休克.机械通气过程应当重视气道护理,在进行机械通气的起初阶段,参数设置应当符合高呼吸频率、低潮气量等原则,接着结合监测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吸入氧气的浓度应当最大限度保持低于60%,避免起氧中毒的现象.

3.2 机械通气护理

(1)气道湿化:确保患者的气道保持畅通,避免分泌物引起咽喉阻塞,是MV通气的有效手段.临床通常采用蒸馏水、NC溶液,给予患者吸痰的过程中,在气管中滴入0.5-2mL的生理盐水,特别是昏迷患者以及患儿,然而湿化过度可造成痰液被稀释,致使痰液量明显增多,阻塞气道,不利于患者通气.(2)在吸痰之前,必须先吸收高浓度的氧气,目的在于提高血氧承受缺氧的能力.(3)掌握为患者吸痰的正确时机:通气过程中,要想进行吸痰,应当将气管导管、机器管道分离,倘若分离过于频繁,则极易使得患者的急性左心衰竭、低氧血症等病情.一旦不及时进行吸痰,则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窒息、呼吸道不畅等现象,可见及时吸痰显得尤为重要.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确保仪器湿化的条件下,检查患者肺部呼吸是否粗糙.倘若患者出现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咳嗽、SPO2异常躁动等情况,则应当给予患者吸氧.(4)注意掌控吸痰的时间:倘若患者吸痰的时间太长,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窒息时间.反之,则尚未完全将痰液全部吸收,必要要进行多次吸痰,导致多次插管儿损伤粘膜.据报道,吸痰的时间应当小于15秒,并且应当减少患儿吸痰的时间,控制在10秒中,在吸痰的间隔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给予高流量的氧气供患者吸入,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情况.倘若患者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则护理人员应当延长两次吸痰时间的间隔,直至患者的症状明显消退,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再进行吸痰工作.(5)在撤离机器前的护理:在撤离呼吸机前,护理人员应当管理好液体,并且确保液体保持负平衡状态,约为500毫升,同时持续1-2天,但是必须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而且必须符合有关组织规定的撤离条件.在符合撤离呼吸机的标准情况下,护理人员才应当逐步将呼吸机撤离,并且及时拔管.

3.3 机械通气

通过建立人工气道,削弱人体内部的上呼吸道过滤吸入气体的力度,降低防御力,并且机械通气、气道开放,使得人体呼吸道蒸发量增加,导致粘膜逐渐干燥、气道脱水,痰液过于粘稠而难以吸出,甚至产生痰痂、痰栓而将气道完全堵住,最后形成损伤粘膜,引起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次研究采用多种护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研究组患者中,48例为显效,23例有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3.42%,参照组80例患者中,29例显效,2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62.5%,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采用综合化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可减少微生物种类,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闫广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多重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15-117.

〔2〕Riera M,Ibá?ez J,Herrero J,et al.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impact on hospi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JCardiovasc Surg,2010,51(6):907-914.

猜你喜欢
呼吸机气道肺部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