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之旅

2015-01-06 03:30任希光
岁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昭寺青海湖青藏高原

任希光

神奇的呼唤

我向往青藏高原,那是少年的梦想。在小学课本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神奇的珠穆朗玛峰使我魂牵梦绕,我要去青藏高原!少年梦的种子,深深埋在心里……

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即将步入老年,我对青藏高原的认识和渴望也逐步加深:少年,看了电影《农奴》对西藏社会有了初步认识;农奴制社会是万恶的。那只是初浅认识,深层次的道理还不理解。青年,听《唱支山歌给党听》知道翻身农奴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恩之情。对百万西藏人民获得新生感到鼓舞,特别对才旦卓玛的演唱,更是崇拜、痴迷。中年,一首《青藏高原》唤醒了多年的梦想,我积极收集有关西藏历史、地理、人文、交通等资料为去青藏高原做准备。特别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到珠峰更增添了我去青藏高原的动力。我将上苍给我的时间做了合理安排,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后,我和大哥作伴,准备去青藏高原旅行。

高原火车的笛声

我和大哥一起看中国地图,大庆位于东北,青藏高原座于大西南,用什么交通方式去?我们两个是时间充足,兜里的钱不充足。再者,七月份,花草树木葱绿,青藏高原氧气相对充足些,坐火车先适应环境是最佳选择。

到火车站买车票才知道,去青藏得到北京转车,车票很不好买,应该事先在北京求人买票,然后从大庆出发。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在一个小雨纷飞的傍晚踏上了进藏的火车。

北京至拉萨的高原火车同普通列车有所不同,卧铺车厢多,客座车厢少。车厢崭新,全封闭,每个车窗旁安有吸氧孔,高原空气稀薄,进高原的人们在列车上就可以吸氧,解决缺氧问题。

列车一直向西行驶,到西安已是晨曦初露了,古城墙上一抹彩虹格外耀眼。看到彩虹,联想到唐朝的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及唐、蕃专使、随从众人启程,经青海日月山抵吐谷浑,住河源,准备去拉萨同松赞干布结婚,走了一个多月,看出当时去青藏是多么艰难。一首《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的伟大,也唱出了铁路畅通后藏族人民的喜悦。

经过一夜一天的旅行,火车行进到唐古拉山口,海拔已达6205米,在火车上已感到缺氧,呼吸紧张。但是,车窗外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我们。

在这辽阔的高原上,雪峰连亘,山峦起伏,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

这是同车藏族大学生松巴如数家珍般讲解的大山的名字。

一条河流出现在眼前,松巴又给我们讲河流,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印度河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细流蜿蜒,众水汇合,浩浩荡荡,奔泻千里。

说完了江河,我们的视线又转向了车窗外,雪山脚下,辽阔的绿色草原展现在我们面前,成群奔驰的野驴、藏羚羊,安详自在的牦牛、白羊点缀在这幅宏大的油画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列车经过两夜一天多的奔跑,终于拉响了进入拉萨车站的汽笛:

“呜呜……”

神奇恬静的拉萨

我们同松巴一起坐大巴车进入拉萨街里,一座座现代化楼房与古老的寺院遥相呼应,构成了拉萨城市的特点。车子转了几条街道后,来到了林廓北路麟源宾馆,我们就下榻在这里。

住进宾馆后,我们在楼上俯瞰拉萨全景,真是美不胜收。通过拉萨导游图我们知道:1200年前《噶琼寺碑》记载;“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有上千年了。

按照我们的旅行日程,到拉萨第二天去布达拉宫参观。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

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经典等文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们拾阶而上,在佛殿里,一幕情景感动了我:一位藏族母亲,领着三个孩子,衣装俭朴,女儿八九岁,两个弟弟五六岁的样子,母亲在前面不停地拜佛,又不停地分发钱给三个孩子,让他们把钱投入到功德钱箱里。因天气炎热,游客们手中都有饮料或水,孩子手中没水,热得满头是汗,母亲疼爱地用粗糙的手为孩子们擦汗。她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千里迢迢来布达拉宫朝拜,这种精神,这种信仰是我们所困惑的。究竟我们的汉民族有没有信仰?信仰什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参观大昭寺安排在下午3点钟,因信教群众太多,避开参拜时间。我和大哥在八角街同其他旅游团的人员等待。烈日如火,人们纷纷找凉快的地方乘凉,我们也来到一个武警执勤点,一把大凉伞下乘凉。

忽然,从大昭寺西南的屋顶上传来了劳动歌声,歌声嘹亮,拍节整齐,人们的视线被吸引到屋顶上,只见身穿藏族服装的一群妇女手拿工具,列队整齐,在给屋顶夯土。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她们的劳动热情高涨,没有被热浪所击倒,反而,我们这些躲在凉伞下的游客显得那么渺小,这群藏族妇女的形象那么高大。

领队一声:“检票进大昭寺!”我们这些人才从乘凉地方检票进大昭寺。大昭寺,藏语全称“拉丹租拉康”,意为圣地的经堂、佛殿。又因寺内主殿佛堂内供奉的主尊佛像为稀世文物珍品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的殿堂。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后的主要建筑之一,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松赞干布建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佛教弘扬到吐蕃各地,吸收和引进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以促进吐蕃的发展,扩大吐蕃的影响,巩固其吐蕃王朝的政治地位。

大昭寺里,香火缭绕,热气扑面,虔诚的信徒们,顶礼膜拜,献香献钱。藏族人信教,人生观与汉人不同。他们认为,人活着就要吃苦,就要遭罪,为来世积累幸福。不同于我们追求现世的幸福。看完各种佛像之后,寺内许多文物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有从吐蕃王朝到噶丹颇章时期的许多稀世文物珍品。这些文物对研究宗教、文化、历史等具有很高价值。寺庙的建筑是藏、汉、尼泊尔等多种风格的集合体,所以它充分反映了吐蕃社会发展在历史长河中藏汉民族以及尼泊尔、印度国家和人民友好交流的深厚友谊。

从大昭寺参观出来,我们又来到“八廓街”。随着藏区经济的日益发展,昔日的转经道逐步发展为繁华的商业街。熙熙攘攘的街面上十分热闹,各种具有西部特色的小商品琳琅满目,让我们这些外来客驻足选购。在一个商铺前,我们挑选着绿松石项链、天珠项链、玛瑙项链,各种藏族工艺品。买到可心的工艺品后,我们沿着“八廓街”向广场走,此时,一轮红日正慢慢降落,它无限的金光普照在大昭寺四个大金顶上,给我们这些蓦然回首观看的人,以无限的遐想……

羊卓雍措的羞涩

沿着阿卓山路盘旋,车子像大山中的一叶小舟穿行着,海拔越来越高,车内人有些高原反应,但是,看到大山的巍峨,雪山的美丽,大家还是兴奋不已。一路攀高,终于来到5300米的羊卓雍措湖。它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堰塞湖,像一个藏族少女羞涩地迎接远方来客。

湖的彼岸是伟岸的高山,像一群藏族汉子守护着少女。湖水湛蓝,湖面平静,没有船楫竞帆,偶尔,一只苍鹰在湖面上划出影子,使湖水微蹙眉头,表现出羞涩的样子……

都说水清无鱼。羊卓雍措湖水清见底,却有鱼。这高原湖里的鱼体形小,最大三两多重,由于是冷水湖,鱼儿长得慢,这种白体里透着红的鱼没看到有人捕捞。当地藏族人生活习惯,不吃鱼,而且崇拜鱼。

正在我们远眺羊卓雍措湖全貌时,从远方来了两个藏族僧人,他们五体投地匍匍前行,来到湖边后,烧香拜湖,十分虔诚。仪式后,他们将洁白的哈达拱手献了给羊卓雍措湖。

此时,湖面吹来了阵阵轻风,湖水微澜,这位美丽的少女向人们祝福:扎西德勒。

日喀则的繁荣

从拉萨坐车向西,一路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路上车辆很多,路旁不远处,就是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日喀则在江的上游。改革开放以来,日喀则这座古老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西藏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距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日喀则,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城市四周有肥沃的农田,北面是广阔的牧场,历来是西藏农牧产品的集散地。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日喀则已变成崭新的城市,市区水泥马路四通八达,杨柳成行。市区面积比改革前增加了十倍,宽敞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这里有机关、企业、学校、商店、医院、银行、邮局、集贸市场。

日喀则最有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就是扎什伦布寺,这座公元1447年创建的寺院,是由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组建,是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寺内主体建筑有措钦大殿,五世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十世班禅金制灵塔祀殿,寺内供奉有世界最大的镀金强巴铜佛像等大量珍贵文物。寺院面积70万平方米,整座寺院金碧辉煌,给人一种盛世繁荣的感觉。

游客如织。我们在扎什伦布寺参观,处处看到旅游业带给日喀则的兴旺繁荣,商饮服务业遍地开花,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给当地带来可喜的经济效益,据《西藏日报》介绍,每年来西藏旅游的游客达700多万人次,日喀则占200多万人次。

一座崭新的古城正在西部崛起……

西藏的明珠——纳木错

远山雪峰连绵,与蓝天白云遥相呼应。车子行驶在藏北草原上,绿草如茵。阳光叩窗窥行色,醉倒车内游客心。

我不时地举起相机,对着藏北草原的美景拍照起来……

车子离纳木错越来越近了,浩瀚的湖面湛蓝,雪山作为湖的背景,使这幅大自然的油画美轮美奂,给人一种无穷的遐想。湖边,藏族儿女们载歌载舞,迎接远方的客人。热情的主人让我们骑马去湖边参观。我们骑上马,挺起胸,以湖为背景,相互拍了照片,而后,骑着马向湖边走去。到湖边后,将马交给主人,我们开始游湖活动。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广阔的湖滨,草原绕湖四周,水草丰美。湖水含盐量高,流域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野牛、山羊等。湖中有野禽,产细鳞鱼和无鳞鱼。

据当地人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如果此时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纳木错湖玛尼堆遍布,如有教徒经过这里,总会投下一颗石子。我们也学着信徒的样子,找来石子投到玛尼堆上,以表我们对圣湖的虔诚,寻求灵魂的超越。

站在纳木错湖边,面对蓝宝石般变化万千的湖水,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人生路上所遇到的烦恼荡涤无存,美好的人生之路从纳木错开始……

西宁印象

西藏旅行结束后,我和大哥对青藏高原的热情高涨,决定再去青海旅游。我们再次踏上返回的青藏高原火车,来到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角,海拔3000多米,城市部分傍山而建,大通河一条细流从城市而过,给城市带来了灵气。

城市街道显得古朴,具有穆斯林建筑风格。有一些新兴建筑鹤立鸡群,有带领城市建筑新潮流的趋势。

西宁,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鄯州置州。辖境相当今西宁市及大通、互助、湟中等县地。1136年后归属西夏。元仍为西宁州,明初改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府,并置西宁县为治所。道光以后辖境有门源、贵德、互助、乐都、民和等县地。1913年废。西宁,在青海省湟水谷地,兰青铁路、青藏铁路和公路都经过此地,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建有航天、冶金、机械、化学、建筑材料、毛纺、畜产加工等工业。有青海大学、民族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

在西宁印象最深的是藏回族杂居,宗教色彩浓烈,一个城市据说有几百座寺院、教堂。而寺院、教堂神秘的宗教气氛主要是靠建筑风格,加上绘画、雕塑烘托起来的。我们走进西宁穆斯林清真寺,举目一望,尽是大理石雕塑,高高尖顶建筑上一弯星月雕塑矗立,它傲视苍穹,给浮躁的世界,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以清高眺远地遐想……

在西宁几天的观光,我感觉城市民风朴实,各族人民和谐,信仰自由,经济虽然不发达,但是,她是青海人的精神家园。

青海湖的胸怀

去青藏高原,去青海省,主要还是去看青海湖。青海省就是因有青海湖而得名。在去西宁的青藏列车上,经吉尔孟站时,大家就发现了青海湖,啊!好大呀!虽然距离很远,但是,她的宽广、博大深深吸引了我们,恨不得立刻下车,奔向青海湖的怀抱……

在西宁短暂参观后,我们乘坐一辆金杯牌小客车,向青海湖进发。在车上,我查看了有关青海湖的资料。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在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系断层陷落所成。面积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5米,最深达32.8米。为我国最大咸水湖。布哈河自西北注入。盛产无鳞湟鱼。冬季结冰。湖中小岛以海心山为最著名。湖岸有广大的草原,是良好的牧场。

我们终于来到了青海湖身边,举目远望,是一片蔚蓝、宁静、无边的湖水。眼光所及,碧蓝的湖水与蓝天相连,水波映着七月太阳的光芒,现出无比灿烂的辉煌。人在湖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为了领略湖的风采,我们踏上一艘游艇,向大湖深处挺进……

我们站在甲板上,向着远方,心情激荡,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湖风习习,海鸟翱翔,游艇向海心山驶去。登上山顶,海拔已达3266米,再领略青海湖,依然是湖阔天空,碧波万顷,海心山只是青海湖的一个孩子。

青海湖以她博大的胸怀,充沛的精力,哺育沿湖的人民,她丰富的资源给青海经济腾飞增添了无穷动力。

猜你喜欢
大昭寺青海湖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化石见证青藏高原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