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考实验谈高中实验教学

2015-01-09 17:16朱健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三考查问卷

朱健

摘 要:2014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增加了实验考核的分值,选择题考查了一道关于平抛运动的实验选择题(第6题),第10题实验题是源于课本中的测导体的电阻率,第11题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选修3-4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双缝干涉实验应用,选修3-4选择题第2题考查了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今年高考实验注重了对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既考查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弹簧秤的使用,又对螺旋测微器的操作部件进行考查,能较好的区分出做与不做实验的差别。实验中还增设了让学生提出改进实验意见的开放性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优化和反思的能力。

关键词: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实验;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57-3

2 探寻规律,引领教学

通过对近三年的江苏高考实验题的分析,发现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被细化为七个方面,分别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而在所考查的实验题中,设计性的实验又是难点,是学生得分的弱点。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其求解思路一般可按如下顺序进行:①明确设计实验的目的,把握住设计实验的方向,广泛联系,初步设计并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②选择方案。按照简便性、可行性、准确性的原则综合考虑,从中选择最佳方案。③根据方案恰当选择器材,并拟定合理的实验步骤。④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在具体进行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如下三点:

2.1 重视实验数据的处理

根据公式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解决问题在2012、2013两年都考查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坐标轴标度选择要合理,图线充满整个坐标纸,图线的延长线要能交到坐标轴上有刻度区域,坐标轴要标单位。

②连点成图时,如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画直线,明显出现弯曲趋势用平滑曲线连线。

③直线要尽可能通过所有点,确实不能通过的点,要让这些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个别偏差太大的点要舍掉,一批点开始出现偏离,而且有弯曲趋势时注意可能要画曲线了。

④图线是直线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求解,即曲线时关注弯曲变化趋势,关注切线、割线斜率的物理意义,从相关点找出对应的物理量,不过有时也会通过线与线交点求解。

2.2 重视实验习惯、实验素养

实验习惯、实验素养只能通过做实验才能培养并形成,而近三年江苏高考一直在考。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从实验安全性角度进行教学,在实验开始要注意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实验结束要注意什么(风险较大的)?如果是试探性实验则只能短时接触等。

②从实验习惯进行教学,如,不能用手拿砝码、手接触光学面、手握金属杆等。

③从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角度进行教学,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弹簧秤等。

2.3 重视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一直是江苏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几年反复考查,笔者认为在复习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加以理解:

①从根本上认识到所有实验的测量结果需要减少相对误差,提高实验精度,因此,所有的选择以此为准。

②找出误差源,分析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原理、仪器引起的误差则是系统误差,可以从事先研究系统误差的性质和大小,以修正量的方式,从测量结果中予以修正;也可以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在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而不带入测量结果;如果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则是偶然误差,减少偶然误差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图像法、平抛实验落地点采用取圆找圆心确定法等。

③分析实验是如何获取测量值的。

④从理论分析实验真实值。

⑤绝对误差是既指明误差的大小,又指明其正负方向,以同一单位量纲反映测量结果偏离真值大小的值,它确切地表示了偏离真值的实际大小;相对误差指的是测量所造成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如果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叫误差偏大;反之如果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叫误差偏小。江苏高考近几年只考绝对误差分析,而未考相对误差。

3 转变理念,改进方法

3.1 反思实验教学理念,变“动口”为“动手”

下图1是对我校高一到高三物理教师进行“讲”实验与“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成绩有无差别的调查情况,其中高一有效问卷10份,高二有效问卷11份,高三有效问卷13份。

从上图1中可以看到,我校高三教师比高二教师重视做实验,高二教师比高一教师重视做实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高一、高二平时考查的实验题质量不高,教师通过简单的讲实验就可以考得很好,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又比较短视(仅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造成的。然而从近三年高考实验中,已经让我们的高三教师感受到物理实验改革的方向,它已经真正将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区分开来,让“黑板上种田”“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失去优势,尝到教训。

3.2 反思实验教学方法,变“演示”为“探究”

对我校高一到高三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讲”实验与“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成绩有无差别的调查情况如下图2,其中高一(2)有效问卷54份,高一(12)有效问卷52份,高二(20)有效问卷56份,高二(16)有效问卷58份,高三(6)有效问卷57份,高三(7)有效问卷55份。

从上图2中发现,高一学生比高二学生更喜欢做实验,高二学生比高三学生更喜欢做实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高一学生对做实验热情最高,也是实验教学效果最好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高一、高二的教师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做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只是课上听实验,也不是只站在旁边看实验。教师也需要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改进或创新实验,并对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真正弄清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误差控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及实验能力的应用范围。学生的实验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②通过探究获得对一些问题的理解;③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与精神,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④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并按照物理探究实验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问题表征,问题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检验、反思与改进),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3 反思实验教学问题,变“封闭”为“开放”

在高考实验题型倡导开放性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将平时的封闭题转变为开放题,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所谓开放性试题,是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的一类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统一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从实验室借出简单仪器(严格履行管理手续)进行独立实验探究,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学生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独立思考,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并与平时自己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合并,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验经验的开放性试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开放性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华骝.实验在高考物理复习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1):59.

(栏目编辑 王柏庐)

摘 要:2014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增加了实验考核的分值,选择题考查了一道关于平抛运动的实验选择题(第6题),第10题实验题是源于课本中的测导体的电阻率,第11题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选修3-4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双缝干涉实验应用,选修3-4选择题第2题考查了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今年高考实验注重了对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既考查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弹簧秤的使用,又对螺旋测微器的操作部件进行考查,能较好的区分出做与不做实验的差别。实验中还增设了让学生提出改进实验意见的开放性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优化和反思的能力。

关键词: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实验;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57-3

2 探寻规律,引领教学

通过对近三年的江苏高考实验题的分析,发现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被细化为七个方面,分别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而在所考查的实验题中,设计性的实验又是难点,是学生得分的弱点。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其求解思路一般可按如下顺序进行:①明确设计实验的目的,把握住设计实验的方向,广泛联系,初步设计并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②选择方案。按照简便性、可行性、准确性的原则综合考虑,从中选择最佳方案。③根据方案恰当选择器材,并拟定合理的实验步骤。④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在具体进行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如下三点:

2.1 重视实验数据的处理

根据公式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解决问题在2012、2013两年都考查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坐标轴标度选择要合理,图线充满整个坐标纸,图线的延长线要能交到坐标轴上有刻度区域,坐标轴要标单位。

②连点成图时,如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画直线,明显出现弯曲趋势用平滑曲线连线。

③直线要尽可能通过所有点,确实不能通过的点,要让这些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个别偏差太大的点要舍掉,一批点开始出现偏离,而且有弯曲趋势时注意可能要画曲线了。

④图线是直线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求解,即曲线时关注弯曲变化趋势,关注切线、割线斜率的物理意义,从相关点找出对应的物理量,不过有时也会通过线与线交点求解。

2.2 重视实验习惯、实验素养

实验习惯、实验素养只能通过做实验才能培养并形成,而近三年江苏高考一直在考。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从实验安全性角度进行教学,在实验开始要注意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实验结束要注意什么(风险较大的)?如果是试探性实验则只能短时接触等。

②从实验习惯进行教学,如,不能用手拿砝码、手接触光学面、手握金属杆等。

③从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角度进行教学,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弹簧秤等。

2.3 重视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一直是江苏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几年反复考查,笔者认为在复习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加以理解:

①从根本上认识到所有实验的测量结果需要减少相对误差,提高实验精度,因此,所有的选择以此为准。

②找出误差源,分析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原理、仪器引起的误差则是系统误差,可以从事先研究系统误差的性质和大小,以修正量的方式,从测量结果中予以修正;也可以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在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而不带入测量结果;如果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则是偶然误差,减少偶然误差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图像法、平抛实验落地点采用取圆找圆心确定法等。

③分析实验是如何获取测量值的。

④从理论分析实验真实值。

⑤绝对误差是既指明误差的大小,又指明其正负方向,以同一单位量纲反映测量结果偏离真值大小的值,它确切地表示了偏离真值的实际大小;相对误差指的是测量所造成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如果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叫误差偏大;反之如果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叫误差偏小。江苏高考近几年只考绝对误差分析,而未考相对误差。

3 转变理念,改进方法

3.1 反思实验教学理念,变“动口”为“动手”

下图1是对我校高一到高三物理教师进行“讲”实验与“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成绩有无差别的调查情况,其中高一有效问卷10份,高二有效问卷11份,高三有效问卷13份。

从上图1中可以看到,我校高三教师比高二教师重视做实验,高二教师比高一教师重视做实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高一、高二平时考查的实验题质量不高,教师通过简单的讲实验就可以考得很好,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又比较短视(仅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造成的。然而从近三年高考实验中,已经让我们的高三教师感受到物理实验改革的方向,它已经真正将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区分开来,让“黑板上种田”“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失去优势,尝到教训。

3.2 反思实验教学方法,变“演示”为“探究”

对我校高一到高三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讲”实验与“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成绩有无差别的调查情况如下图2,其中高一(2)有效问卷54份,高一(12)有效问卷52份,高二(20)有效问卷56份,高二(16)有效问卷58份,高三(6)有效问卷57份,高三(7)有效问卷55份。

从上图2中发现,高一学生比高二学生更喜欢做实验,高二学生比高三学生更喜欢做实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高一学生对做实验热情最高,也是实验教学效果最好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高一、高二的教师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做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只是课上听实验,也不是只站在旁边看实验。教师也需要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改进或创新实验,并对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真正弄清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误差控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及实验能力的应用范围。学生的实验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②通过探究获得对一些问题的理解;③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与精神,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④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并按照物理探究实验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问题表征,问题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检验、反思与改进),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3 反思实验教学问题,变“封闭”为“开放”

在高考实验题型倡导开放性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将平时的封闭题转变为开放题,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所谓开放性试题,是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的一类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统一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从实验室借出简单仪器(严格履行管理手续)进行独立实验探究,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学生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独立思考,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并与平时自己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合并,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验经验的开放性试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开放性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华骝.实验在高考物理复习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1):59.

(栏目编辑 王柏庐)

摘 要:2014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增加了实验考核的分值,选择题考查了一道关于平抛运动的实验选择题(第6题),第10题实验题是源于课本中的测导体的电阻率,第11题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选修3-4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双缝干涉实验应用,选修3-4选择题第2题考查了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今年高考实验注重了对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既考查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弹簧秤的使用,又对螺旋测微器的操作部件进行考查,能较好的区分出做与不做实验的差别。实验中还增设了让学生提出改进实验意见的开放性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优化和反思的能力。

关键词: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实验;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57-3

2 探寻规律,引领教学

通过对近三年的江苏高考实验题的分析,发现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被细化为七个方面,分别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而在所考查的实验题中,设计性的实验又是难点,是学生得分的弱点。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其求解思路一般可按如下顺序进行:①明确设计实验的目的,把握住设计实验的方向,广泛联系,初步设计并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②选择方案。按照简便性、可行性、准确性的原则综合考虑,从中选择最佳方案。③根据方案恰当选择器材,并拟定合理的实验步骤。④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在具体进行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如下三点:

2.1 重视实验数据的处理

根据公式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解决问题在2012、2013两年都考查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坐标轴标度选择要合理,图线充满整个坐标纸,图线的延长线要能交到坐标轴上有刻度区域,坐标轴要标单位。

②连点成图时,如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画直线,明显出现弯曲趋势用平滑曲线连线。

③直线要尽可能通过所有点,确实不能通过的点,要让这些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个别偏差太大的点要舍掉,一批点开始出现偏离,而且有弯曲趋势时注意可能要画曲线了。

④图线是直线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求解,即曲线时关注弯曲变化趋势,关注切线、割线斜率的物理意义,从相关点找出对应的物理量,不过有时也会通过线与线交点求解。

2.2 重视实验习惯、实验素养

实验习惯、实验素养只能通过做实验才能培养并形成,而近三年江苏高考一直在考。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从实验安全性角度进行教学,在实验开始要注意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实验结束要注意什么(风险较大的)?如果是试探性实验则只能短时接触等。

②从实验习惯进行教学,如,不能用手拿砝码、手接触光学面、手握金属杆等。

③从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角度进行教学,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弹簧秤等。

2.3 重视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一直是江苏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几年反复考查,笔者认为在复习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加以理解:

①从根本上认识到所有实验的测量结果需要减少相对误差,提高实验精度,因此,所有的选择以此为准。

②找出误差源,分析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原理、仪器引起的误差则是系统误差,可以从事先研究系统误差的性质和大小,以修正量的方式,从测量结果中予以修正;也可以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在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而不带入测量结果;如果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则是偶然误差,减少偶然误差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图像法、平抛实验落地点采用取圆找圆心确定法等。

③分析实验是如何获取测量值的。

④从理论分析实验真实值。

⑤绝对误差是既指明误差的大小,又指明其正负方向,以同一单位量纲反映测量结果偏离真值大小的值,它确切地表示了偏离真值的实际大小;相对误差指的是测量所造成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如果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叫误差偏大;反之如果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叫误差偏小。江苏高考近几年只考绝对误差分析,而未考相对误差。

3 转变理念,改进方法

3.1 反思实验教学理念,变“动口”为“动手”

下图1是对我校高一到高三物理教师进行“讲”实验与“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成绩有无差别的调查情况,其中高一有效问卷10份,高二有效问卷11份,高三有效问卷13份。

从上图1中可以看到,我校高三教师比高二教师重视做实验,高二教师比高一教师重视做实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高一、高二平时考查的实验题质量不高,教师通过简单的讲实验就可以考得很好,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又比较短视(仅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造成的。然而从近三年高考实验中,已经让我们的高三教师感受到物理实验改革的方向,它已经真正将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区分开来,让“黑板上种田”“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失去优势,尝到教训。

3.2 反思实验教学方法,变“演示”为“探究”

对我校高一到高三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讲”实验与“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成绩有无差别的调查情况如下图2,其中高一(2)有效问卷54份,高一(12)有效问卷52份,高二(20)有效问卷56份,高二(16)有效问卷58份,高三(6)有效问卷57份,高三(7)有效问卷55份。

从上图2中发现,高一学生比高二学生更喜欢做实验,高二学生比高三学生更喜欢做实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高一学生对做实验热情最高,也是实验教学效果最好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高一、高二的教师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做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只是课上听实验,也不是只站在旁边看实验。教师也需要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改进或创新实验,并对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真正弄清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误差控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及实验能力的应用范围。学生的实验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②通过探究获得对一些问题的理解;③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与精神,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④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并按照物理探究实验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问题表征,问题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检验、反思与改进),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3 反思实验教学问题,变“封闭”为“开放”

在高考实验题型倡导开放性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将平时的封闭题转变为开放题,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所谓开放性试题,是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的一类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统一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从实验室借出简单仪器(严格履行管理手续)进行独立实验探究,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学生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独立思考,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并与平时自己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合并,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验经验的开放性试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开放性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华骝.实验在高考物理复习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1):59.

(栏目编辑 王柏庐)

猜你喜欢
高三考查问卷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高三·共鸣篇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问卷网
我把高三写成诗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