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分层走班制中分层教学设计

2015-01-09 16:49骆文洲方维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骆文洲++方维华

摘 要:分层走班制改变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走班选课程、选教师,势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基础之上进行分层设计并实施的。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09-3

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稳步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建立在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今年,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又确定16所普通高中作为实施必修课走班教学试点学校。根据要求,试点学校要围绕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在学科分层、学生选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走班教学的方式和规律,为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的必修课走班教学积累经验与提供范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和满足学生需求,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的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它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分层设计与实施。

美国著名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哪里”,即教学的评价与监控。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依据马杰的观点,结合必修走班制的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层次性、针对性和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搞清楚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笔者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1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度”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知识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度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2 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时,也就是教学实施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的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时,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景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适切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3 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上,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觉、自我竞争,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地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大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 “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4 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118.

(栏目编辑 赵保钢)

摘 要:分层走班制改变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走班选课程、选教师,势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基础之上进行分层设计并实施的。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09-3

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稳步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建立在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今年,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又确定16所普通高中作为实施必修课走班教学试点学校。根据要求,试点学校要围绕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在学科分层、学生选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走班教学的方式和规律,为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的必修课走班教学积累经验与提供范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和满足学生需求,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的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它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分层设计与实施。

美国著名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哪里”,即教学的评价与监控。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依据马杰的观点,结合必修走班制的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层次性、针对性和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搞清楚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笔者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1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度”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知识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度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2 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时,也就是教学实施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的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时,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景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适切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3 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上,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觉、自我竞争,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地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大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 “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4 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118.

(栏目编辑 赵保钢)

摘 要:分层走班制改变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走班选课程、选教师,势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基础之上进行分层设计并实施的。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09-3

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稳步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建立在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今年,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又确定16所普通高中作为实施必修课走班教学试点学校。根据要求,试点学校要围绕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在学科分层、学生选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走班教学的方式和规律,为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的必修课走班教学积累经验与提供范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和满足学生需求,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的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它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分层设计与实施。

美国著名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哪里”,即教学的评价与监控。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依据马杰的观点,结合必修走班制的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层次性、针对性和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搞清楚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笔者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1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度”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知识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度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2 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时,也就是教学实施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的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时,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景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适切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3 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上,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觉、自我竞争,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地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大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 “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4 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118.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张店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分层教学法的开展现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