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设备iPad的高中物理教学

2015-01-09 17:17徐慧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移动终端高中物理

摘 要:本文利用移动终端iPad进行物理教学实践,以《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简要地说明了利用iPad进行物理教学的利弊。

关键词:移动终端;iPad;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60-6

移动终端,也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等。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它们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查资料、拍照、播放视频(音频)等等。由于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处理功能,我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以iPad为例),实现高效的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以《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基于移动终端的高中物理教学。

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好几种形式的能量了,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等,那么,到底如何定义能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很难给出具体的定义。

师:能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费曼在定义能量的时候,与房间里面的28个积木进行类比,这些积木可以在房间的任意位置,但总数是一定的。这些积木相当于能量的总数。后人在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认为一个物体可以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师: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能对应机械运动,内能对应大量微观粒子的热运动,……

我们知道能量的形式有: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太阳能、化学能、原子能等。这些能量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

1.能量的转化

师:如图1、图2,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电站有一个高塔,塔顶上装有锅炉,塔的周围装有平面反射镜,它把阳光反射后集中在锅炉上,把锅炉内的工作物质水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高温、高压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汽轮发电机。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呢?

图1 塔式太阳能热电站

图2 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细节

学生活动:太阳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师:如图3,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树,生物中学过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在光合作用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呢?

图3 树

学生活动:光能→化学能。

师:如图4,化学中的小制作——水果电池,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图4 水果电池

学生活动:化学能→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多学科的例子,使学生感受能量之间的转化。

思考:通过上面的3个例子,这些能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活动: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永动机

师:能量之间有上述的联系,有人想,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机器,它不消耗任何燃料或动力,却可以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的对外做功呢?

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我们把不需要任何能量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称为第一类永动机。

查阅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永动机思想的起源?

②你知道哪些永动机?并作简单介绍。

③永动机可以制成吗?如果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在查阅资料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种永动机。如图5,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球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大,有使装置绕轴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左边球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小,有使装置绕轴逆时针旋转的趋势。右边球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顺时针转动下去。如在右侧连有机器,将一直带动机器,对外做功。

图5 永动机

分析: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下来。因此,这个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学生通过iPad进行查阅资料。教师通过教学软件提问,分享学生查阅的资料(学生的资料以截屏成图片的形式投影)。

生1:

永动机思想的起源: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个被地主压迫的可怜人,他每天被迫干好多活。终于有一天,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厌倦了这种生活,他就想,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代替我干活呢? 它只干活不休息,也不需要什么能量,要是有的话就太好了。据说这个就是最早关于永动机的想法。这个思想的火花在1200年前从印度出发,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传到了西方。

生2:

磁力永动机:大约在1570年,意大利有一位教授叫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他的设计如图6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G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

图6 磁力永动机

分析:我觉得不行,如果磁铁的磁力可以把铁球吸上去,铁球就不会掉下来。如果铁球可以掉下来,那么磁铁的磁力就不能强到把它吸上去。

生3:如图7,设计者认为依靠磁铁对铁的吸引,可以使车不断向前前进。

图7 不断前进的车

分析:我认为不可以,以汽车和磁铁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磁铁与铁之间的力是内力,不予考虑,合外力为0,无法前进。因此,这不是一个永动机。

师:如果单独以车和磁铁为研究对象呢?车真的没有动吗?

生3:单独以车或磁铁为研究对象,它们的合外力都不为0,相向运动,他们最终吸在一起不动。

生4:如图8所示的饮水鸟,原理如图。

图8 饮水鸟

分析:我觉得不可行,经过长时间的饮水后,头部和尾部的温度差和气压差将消失,将没有办法一直饮水下去。

生5:我查到了软臂永动机(图9)和滚珠永动机(图10)。原理与前面您举的例子类似,一样是不能制成的。

图9 软臂永动机 图10 滚球永动机

学生还分享了斯特尔永动机(图11)、水塔永动机(图12)、毛细管永动机(图13)等。

图11 斯特尔永动机 图12 水塔永动机 图13 毛细管永动机

师: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一张明信片,拿爱因斯坦开玩笑(如图14),想想看这个永动机行不行?

图14 明信片

生:不行,与前面磁铁吸卡车的一样。

师:人们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流水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永动机梦想的失败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难道仅仅是失败的体验吗?

师生讨论: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不是说明自然界存在着一条法则,它使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获得能量?也就是说自然界各种能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

3.科学家们对能量之间联系的研究

思考与讨论:查阅资料,哪几位科学家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的贡献最大,他们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生6:迈尔(如图15),德国物理学家、医生。1840~1841年,迈尔在一艘海轮上当了几个月的随船医生。这段旅程成为了他在物理学上作出成就、从医学的途径得出能量守恒的结论的起点。1840年2月22日,迈尔跟着船队来到印度尼西亚,当时很多船员患了肺炎,在医治中迈尔发现他们的静脉血不像生活在温带国家中的人的静脉血那样颜色暗淡,而是像动脉血那样新鲜。这一现象引起了迈尔的深思。迈尔认为人的血液之所以是红的是因为里面含有氧,而食物中含有化学能,被氧化时像机械能一样可以转化为热,维持人的体温。在热带高温情况下,人要维持体温,机体只需要吸收较少的热量,所以机体中食物的燃烧过程减弱了,因此,静脉血中留下了较多的氧。迈尔认为, 热能、化学能、机械能都是等价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842年迈尔从“无不生有,有不变无”和“原因等于结果”的观念出发,表述了物理、化学过程中各种力(能)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迈尔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能量守恒定律的人。

生7:焦耳(如图16),英国物理学家。1840年,他发现将通电的金属丝放入水中,水会发热,通过精密的测试,焦耳发现了电热之间的关系——焦耳定律(如图17)。焦耳从1840~1878年近40年的时间里,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研究了空气压缩时温度的升高,以及化学、机械作用之间的联系,他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图16 焦耳 图17 焦耳实验

生8:亥姆霍兹(如图18),德国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847年他在新成立的德国物理学会发表了著名的“关于能量的守恒”的讲演,第一次用数学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能量守恒原理 。

师:永动机的不可能性和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导致能量守恒定律最终确立的重要事实。19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界形成了用联系的观点观察自然的氛围,把分立的环节连成一线的时刻已经到来,也就是到了建立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刻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以不同的形式各自独立的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4.能量守恒定律

①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②定律的表达式:E初=E终;△E增=△E减。

师:能量守恒定律有什么意义呢?

生:能量守恒定律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的三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生物进化论、细胞的发现)。

师:能量守恒定律是在无数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之一,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前面学习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特例。

师:有人曾经怀疑某种过程中“能量不守恒”,这种怀疑是否有价值?

师生活动:20世纪30年代,在某些原子核反应中能量似乎不守恒,有人提出能量守恒并不是普遍规律的观点。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00~1958)猜想、观察到能量“不守恒”,提出可能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小的未知粒子,它带走了一小部分能量。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1901~1954)把这种未知的粒子叫做中微子。1956年,人们才在实验室找到了中微子。因此,可以说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直接导致了中微子的发现(图19、20为泡利和费米照片)。

图19 泡利 图20 费米

思考:在夏季的时候,假如打开冰箱门来使房间温度降低,是否可行?为什么?

生9:不可行。冰箱工作时要消耗电能,而这些电能最终转化为房间的内能,所以,房间的温度不降反升。

5.能源与能量耗散

我们把凡是能够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统称为能源。能源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生:柴薪时期,出现年代:五六十万年前。火的使用是能源利用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如图21)。

图21 柴薪时期

煤炭时期,出现年代:2000年前。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成长(如图22)。

石油时期,出现年代:19世纪80年代。内燃机的发展推动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机械化和电气化进程(如图23)。

图22 煤炭时期 图23 石油时期

师:人们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甚至有一些是消极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温室效应、空气污染、雾霾、酸雨等(见图24—28)。

图24 温室效应 图25 酸雨 图26 北极照片

图27 汽车的尾气 图28 大气污染

师:人们在利用能量的时候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9所示,冰可以自发的从手吸收热量而融化。而手却不能自发的从冰吸收热量来取暖。如果我一定要实现这个过程,可以利用机器,例如,空调可以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但却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汽车刹车后,机械能可以100%转化为内能(如图30),但汽车可以把刚刚的内能全部收集起来,重新启动码?

图29 冰融化 图30 汽车刹车

师生讨论:不能。以上的例子说明,宏观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具有方向性。

我们把机械效率100%的机器,称为第二类永动机。由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因此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制成的。

师:平时用煤气加热食物的时候,化学能转化成食物的内能,而这些能量最终转化为周围空气的内能(如图31)。如图32是一座房屋的红外线照片。红外照片是不能分辨颜色的,右图中的颜色是为区分不同的温度而在照片处理时加上的。可以看出,由于取暖和使用电器,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热量散失到室外后,不能回收重新利用。我们无法把这些周围环境的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耗散。

图31 加热食物 图32 红外照片

师:能量危机与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生:不矛盾,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是,可利用的品质上却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为不便于利用了。为此,我们要节约能源。

师: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了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6.小练习

师:我们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用iPad的APP派发给每个学生练习(共2题)以例1为例。

例1 如图33,一质量均匀、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如图33所示。现在最低点C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最低点缓慢拉至D点。在此过程中,绳的重心位置( A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降低后升高 D. 始终不变

图33 例1图

提交后自动统计答题情况(如图34),可以看见哪名同学上交,哪名同学没有上交,且可立刻自动批改。通过教学软件的自动统计,可以看到:全班共40人,1人请假。如图35,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立刻看出学生的答题反馈情况:21人选择A、12人选择B、3人选择C、3人选择D、1人未答题。其中,绿色的为作出正确答案的人数(21人正确),同时标注的是正确的选项A。轻触绿色区域,可以看到详细的看到选择A选项的学生名单。红色的为错误选项,同时也可以详细的看到每位同学的答题选择(如图36,为选择B选项的学生名单)。数据分析非常迅速、到位。

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物理教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是它的特点,可以把教材、教学资源、辅导资料等大量的纸版书都集于一体,减少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APP派发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形式可以是单选、多选、填空、简答、计算等,学生在移动终端上直接作答。选择题自动批改、统计,非常方便。但计算、简答等需要教师手动批改。学生可以在做错的题目上直接记笔记、订正,并且可以收集到错题集,以备复习参考,iPad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等,移动终端虽然方便,但没有办法代替传统实验。所以,必须与传统实验相辅相成,不能用移动终端的视频播放代替传统实验。

综合分析移动终端学习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移动终端学习在物理学史教学、物理习题讲评和STS知识介绍这类课的教学中,效果会更好一些。其便于学生课内、课外查阅资料,可以将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师的讲授。另外,学生可以分享他们查阅的资料,加深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习题讲评课中,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精确到每一个同学。其还可以从高一跟进,一直使用到高三。这样学生复习时,只需复习自己的错题集即可,大大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慧,等.注重学生体验 促进教学生成——《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探究性教学案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2,(8):36.

[2]徐慧,等.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对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2):43.

(栏目编辑 邓 磊)

图22 煤炭时期 图23 石油时期

师:人们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甚至有一些是消极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温室效应、空气污染、雾霾、酸雨等(见图24—28)。

图24 温室效应 图25 酸雨 图26 北极照片

图27 汽车的尾气 图28 大气污染

师:人们在利用能量的时候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9所示,冰可以自发的从手吸收热量而融化。而手却不能自发的从冰吸收热量来取暖。如果我一定要实现这个过程,可以利用机器,例如,空调可以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但却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汽车刹车后,机械能可以100%转化为内能(如图30),但汽车可以把刚刚的内能全部收集起来,重新启动码?

图29 冰融化 图30 汽车刹车

师生讨论:不能。以上的例子说明,宏观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具有方向性。

我们把机械效率100%的机器,称为第二类永动机。由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因此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制成的。

师:平时用煤气加热食物的时候,化学能转化成食物的内能,而这些能量最终转化为周围空气的内能(如图31)。如图32是一座房屋的红外线照片。红外照片是不能分辨颜色的,右图中的颜色是为区分不同的温度而在照片处理时加上的。可以看出,由于取暖和使用电器,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热量散失到室外后,不能回收重新利用。我们无法把这些周围环境的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耗散。

图31 加热食物 图32 红外照片

师:能量危机与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生:不矛盾,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是,可利用的品质上却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为不便于利用了。为此,我们要节约能源。

师: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了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6.小练习

师:我们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用iPad的APP派发给每个学生练习(共2题)以例1为例。

例1 如图33,一质量均匀、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如图33所示。现在最低点C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最低点缓慢拉至D点。在此过程中,绳的重心位置( A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降低后升高 D. 始终不变

图33 例1图

提交后自动统计答题情况(如图34),可以看见哪名同学上交,哪名同学没有上交,且可立刻自动批改。通过教学软件的自动统计,可以看到:全班共40人,1人请假。如图35,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立刻看出学生的答题反馈情况:21人选择A、12人选择B、3人选择C、3人选择D、1人未答题。其中,绿色的为作出正确答案的人数(21人正确),同时标注的是正确的选项A。轻触绿色区域,可以看到详细的看到选择A选项的学生名单。红色的为错误选项,同时也可以详细的看到每位同学的答题选择(如图36,为选择B选项的学生名单)。数据分析非常迅速、到位。

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物理教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是它的特点,可以把教材、教学资源、辅导资料等大量的纸版书都集于一体,减少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APP派发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形式可以是单选、多选、填空、简答、计算等,学生在移动终端上直接作答。选择题自动批改、统计,非常方便。但计算、简答等需要教师手动批改。学生可以在做错的题目上直接记笔记、订正,并且可以收集到错题集,以备复习参考,iPad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等,移动终端虽然方便,但没有办法代替传统实验。所以,必须与传统实验相辅相成,不能用移动终端的视频播放代替传统实验。

综合分析移动终端学习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移动终端学习在物理学史教学、物理习题讲评和STS知识介绍这类课的教学中,效果会更好一些。其便于学生课内、课外查阅资料,可以将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师的讲授。另外,学生可以分享他们查阅的资料,加深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习题讲评课中,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精确到每一个同学。其还可以从高一跟进,一直使用到高三。这样学生复习时,只需复习自己的错题集即可,大大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慧,等.注重学生体验 促进教学生成——《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探究性教学案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2,(8):36.

[2]徐慧,等.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对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2):43.

(栏目编辑 邓 磊)

图22 煤炭时期 图23 石油时期

师:人们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甚至有一些是消极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温室效应、空气污染、雾霾、酸雨等(见图24—28)。

图24 温室效应 图25 酸雨 图26 北极照片

图27 汽车的尾气 图28 大气污染

师:人们在利用能量的时候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9所示,冰可以自发的从手吸收热量而融化。而手却不能自发的从冰吸收热量来取暖。如果我一定要实现这个过程,可以利用机器,例如,空调可以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但却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汽车刹车后,机械能可以100%转化为内能(如图30),但汽车可以把刚刚的内能全部收集起来,重新启动码?

图29 冰融化 图30 汽车刹车

师生讨论:不能。以上的例子说明,宏观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具有方向性。

我们把机械效率100%的机器,称为第二类永动机。由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因此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制成的。

师:平时用煤气加热食物的时候,化学能转化成食物的内能,而这些能量最终转化为周围空气的内能(如图31)。如图32是一座房屋的红外线照片。红外照片是不能分辨颜色的,右图中的颜色是为区分不同的温度而在照片处理时加上的。可以看出,由于取暖和使用电器,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热量散失到室外后,不能回收重新利用。我们无法把这些周围环境的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耗散。

图31 加热食物 图32 红外照片

师:能量危机与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生:不矛盾,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是,可利用的品质上却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为不便于利用了。为此,我们要节约能源。

师: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了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6.小练习

师:我们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用iPad的APP派发给每个学生练习(共2题)以例1为例。

例1 如图33,一质量均匀、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如图33所示。现在最低点C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最低点缓慢拉至D点。在此过程中,绳的重心位置( A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降低后升高 D. 始终不变

图33 例1图

提交后自动统计答题情况(如图34),可以看见哪名同学上交,哪名同学没有上交,且可立刻自动批改。通过教学软件的自动统计,可以看到:全班共40人,1人请假。如图35,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立刻看出学生的答题反馈情况:21人选择A、12人选择B、3人选择C、3人选择D、1人未答题。其中,绿色的为作出正确答案的人数(21人正确),同时标注的是正确的选项A。轻触绿色区域,可以看到详细的看到选择A选项的学生名单。红色的为错误选项,同时也可以详细的看到每位同学的答题选择(如图36,为选择B选项的学生名单)。数据分析非常迅速、到位。

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物理教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是它的特点,可以把教材、教学资源、辅导资料等大量的纸版书都集于一体,减少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APP派发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形式可以是单选、多选、填空、简答、计算等,学生在移动终端上直接作答。选择题自动批改、统计,非常方便。但计算、简答等需要教师手动批改。学生可以在做错的题目上直接记笔记、订正,并且可以收集到错题集,以备复习参考,iPad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等,移动终端虽然方便,但没有办法代替传统实验。所以,必须与传统实验相辅相成,不能用移动终端的视频播放代替传统实验。

综合分析移动终端学习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移动终端学习在物理学史教学、物理习题讲评和STS知识介绍这类课的教学中,效果会更好一些。其便于学生课内、课外查阅资料,可以将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师的讲授。另外,学生可以分享他们查阅的资料,加深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习题讲评课中,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精确到每一个同学。其还可以从高一跟进,一直使用到高三。这样学生复习时,只需复习自己的错题集即可,大大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慧,等.注重学生体验 促进教学生成——《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探究性教学案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2,(8):36.

[2]徐慧,等.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对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2):43.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移动终端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
国内移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分析
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