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引导创造高效课堂

2015-01-09 17:23宋昌杰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问题

宋昌杰

摘 要:课堂中学生有无限的激情,不过隐藏在内心深处而已。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激情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问题;伏安法测电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71-4

如果学生能够较好的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并且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学生角度来讲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主动实现构建,从而在课堂中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充分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其实,课堂中学生有无限的激情,不过隐藏在内心深处而已。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在课堂中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激情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下面以《伏安法测电阻》为例谈谈高效课堂中问题的引导作用。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恒定电流》中所学部分《电路》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综合运用,既有理论分析,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现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很好教材。

2)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实验虽然不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但分组实验中《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两个实验则是直接利用该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两个学生实验在最近十年的高考中则是变来变去地连续考查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知道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对电表读数,理解所使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并不是理想的电表,具备学习这节知识的知识储备。

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能够独立的思考,对于物理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到达成熟阶段,需要老师的引导。

1.3 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在多媒体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通过实验学会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并能恰当选择合适的测量电路。

2)学会综合使用电学器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参与探究未知电阻活动,拟定实验计划和方案,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程序和方法。

2)通过实验过程,整理实验设计和思路及改善措施,学会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选用仪器、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爱物理的情趣。

2)结合观察和动手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情感教育,培养仔细、认真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并恰当选择合适的测量电路。

2)教学难点:最佳电路的选择以及误差分析。

4 教学策略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式法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将采用“提出问题→ 交流讨论→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5 教学器材

分组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开关、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未知阻值的电阻2个以上、已知阻值的电阻2个以上、欧姆表、电阻箱等相关器材)、课件、电脑及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6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某同学爷爷的半导体收音机坏了,经检查是其中一个电阻烧毁了,你帮忙修一修,让他能够正常使用。

学生活动:动脑设计思路解决问题。通过思考可以知道给收音机换上等值的电阻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学生动力,引入新课。

6.2 初探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设计:[探究实验1] 给你一个未知电阻你如何得到它的阻值?(提供两个无法从外观直接看清阻值的电阻)测量阻值,并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分析问题,设计测量的思路,并实验。

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可能设计出两种测量方法:

1)电流表外接法如图1(初中主要用这种方法,选择这个的较多)。

图1 电流表外接法

2)电流表内接法如图2。

图2 电流表内接法

教师设计:总结学生测量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列表如表1:

表1 电阻测量汇总表

[探究问题1]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测量的接法不同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实验结论;在组内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设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境界,从而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6.3 深入探索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2]不同方法两次测量同一个电阻哪个结果更接近准确值?

[探究实验2] 分别用两种接法测量标有准确值的电阻,比较哪种方法更接近真实值。

学生活动:共同研究,从误差的原因下手,提出猜想,找到更好的测量方式,并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科学的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实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3]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测量?

引导学生分析出主要误差来源:

1)电流表外接法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U测=UR=UA,

I测=IR+IV,

∴R测= = ,

R真= = ,

∴R测=R真。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电压表在电路中分流引起的,因此要求:RV>>RX。

2)电流表内接法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U测=UR+UA,

I测=IR=IV,

∴R测= = =RA+RX,

R真= =RX,

R测量值>R真实值。

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是电流表在电路中分压引起的,因此,选择电流表内接法要求RX>>RA。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找到误差的值,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教师设计:出示有针对性的习题。

整个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导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老师对学生的分析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价。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4 拓展、深化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4]能不能排除上面学到的主要误差来源得到更准确的电阻值?

根据学生讨论、分析情况,汇总、指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并解决实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找到排除误差的方法:

1)电流表外接法

R真= = = 。

条件:已知电压表内阻,则可求出R的真实值。

2)电流表内接法

R真= = = 。

条件:已知电流表内阻,则可求出R的真实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5 课外延伸

教师设计:布置课后完成作业。

①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训练习题。

②搜集其他测电阻方法的材料。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并通过合作、搜集其他测电阻方法的材料。

【设计意图】:课后独立完成,培养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

7 教学评价设计(表2,3,4)

表2 学生自评评价表

表3 同伴互评价表

表4 教师评价表

8 教学效果及思考

本节课,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情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教的是思维,收获是智慧。“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培养了真正的“学生”而不是“考生”。

从课堂上来看:

1)学生喜欢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2)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3)学生动手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同学操作实验用时比较多,难于完成学习任务。思考是否可以用仿真模拟实验代替部分动手操作,节约一些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维善.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敏,李海明.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56.

(栏目编辑 邓 磊)

学生活动:共同研究,从误差的原因下手,提出猜想,找到更好的测量方式,并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科学的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实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3]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测量?

引导学生分析出主要误差来源:

1)电流表外接法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U测=UR=UA,

I测=IR+IV,

∴R测= = ,

R真= = ,

∴R测=R真。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电压表在电路中分流引起的,因此要求:RV>>RX。

2)电流表内接法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U测=UR+UA,

I测=IR=IV,

∴R测= = =RA+RX,

R真= =RX,

R测量值>R真实值。

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是电流表在电路中分压引起的,因此,选择电流表内接法要求RX>>RA。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找到误差的值,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教师设计:出示有针对性的习题。

整个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导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老师对学生的分析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价。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4 拓展、深化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4]能不能排除上面学到的主要误差来源得到更准确的电阻值?

根据学生讨论、分析情况,汇总、指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并解决实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找到排除误差的方法:

1)电流表外接法

R真= = = 。

条件:已知电压表内阻,则可求出R的真实值。

2)电流表内接法

R真= = = 。

条件:已知电流表内阻,则可求出R的真实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5 课外延伸

教师设计:布置课后完成作业。

①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训练习题。

②搜集其他测电阻方法的材料。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并通过合作、搜集其他测电阻方法的材料。

【设计意图】:课后独立完成,培养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

7 教学评价设计(表2,3,4)

表2 学生自评评价表

表3 同伴互评价表

表4 教师评价表

8 教学效果及思考

本节课,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情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教的是思维,收获是智慧。“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培养了真正的“学生”而不是“考生”。

从课堂上来看:

1)学生喜欢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2)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3)学生动手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同学操作实验用时比较多,难于完成学习任务。思考是否可以用仿真模拟实验代替部分动手操作,节约一些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维善.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敏,李海明.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56.

(栏目编辑 邓 磊)

学生活动:共同研究,从误差的原因下手,提出猜想,找到更好的测量方式,并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科学的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实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3]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测量?

引导学生分析出主要误差来源:

1)电流表外接法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U测=UR=UA,

I测=IR+IV,

∴R测= = ,

R真= = ,

∴R测=R真。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电压表在电路中分流引起的,因此要求:RV>>RX。

2)电流表内接法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U测=UR+UA,

I测=IR=IV,

∴R测= = =RA+RX,

R真= =RX,

R测量值>R真实值。

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是电流表在电路中分压引起的,因此,选择电流表内接法要求RX>>RA。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找到误差的值,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教师设计:出示有针对性的习题。

整个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导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老师对学生的分析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价。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4 拓展、深化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4]能不能排除上面学到的主要误差来源得到更准确的电阻值?

根据学生讨论、分析情况,汇总、指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并解决实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找到排除误差的方法:

1)电流表外接法

R真= = = 。

条件:已知电压表内阻,则可求出R的真实值。

2)电流表内接法

R真= = = 。

条件:已知电流表内阻,则可求出R的真实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5 课外延伸

教师设计:布置课后完成作业。

①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训练习题。

②搜集其他测电阻方法的材料。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并通过合作、搜集其他测电阻方法的材料。

【设计意图】:课后独立完成,培养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

7 教学评价设计(表2,3,4)

表2 学生自评评价表

表3 同伴互评价表

表4 教师评价表

8 教学效果及思考

本节课,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情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教的是思维,收获是智慧。“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培养了真正的“学生”而不是“考生”。

从课堂上来看:

1)学生喜欢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2)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3)学生动手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同学操作实验用时比较多,难于完成学习任务。思考是否可以用仿真模拟实验代替部分动手操作,节约一些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维善.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敏,李海明.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56.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问题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