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教学反思与课堂实录

2015-01-09 17:25韩龙江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2期
关键词:速度运动

韩龙江

摘 要:通过《速度》一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并反思该教学过程,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速度;快慢;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74-3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听了许多老师上过《速度》一课,由于课标对本节要求较低,学习内容又较少,所以他们的课容易演变成有关速度计算的训练课,学生学得既枯燥又烦恼:怎么又学速度了,小学不是学过了吗?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昏昏沉沉。造成这种困窘的原因,笔者想多半是教者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不能准确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心中无学生等等。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小学数学中我们已经学过了速度,因此,本节课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到初中物理中再次引入速度的目的是通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纸锥下落快慢、测量纸锥速度等学生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经历观赏精彩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所有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是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有收获的。基于这样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理念,笔者设计并实践了以下教学程序,以飨读者。

师:同学们,本节课物理学习之旅从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刘翔开始(手势指向大屏幕画面,学生自然会脱口而出:刘翔),刘翔是110米栏世界冠军,他凭借着惊人的速度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尊严(图1),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下刘翔在打破世界纪录时的激动人心的一刻。

生:想!!

师:播放比赛视频,毫无悬念,刘翔在这场比赛中,跑得最?

生:快!

师: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板书)。

师: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视频(慢镜头回放比赛视频,未到终点前定格视频),提问谁跑得最快?你是怎么比的?

生:刘翔最快。相同时间内,刘翔跑的路程最长,所以最快。

师:我们把这种比快慢的方法叫做相同时间比路程。

(板书)(并在黑板上标上箭头:路程↑越快↑)

师:让比赛继续进行,所有运动员过了终点后,是谁宣布刘翔获得第一并打破世界纪录的?他(她)又用了什么方法?

生: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路程内,刘翔跑的时间最少,所以最快。

师生形成共识:(板书)相同路程比时间(并在黑板上标上箭头:路程↓越快↑)。

师:你会比了吗?好,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比较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做一做,比一比,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比的?有几种方法?(老师边叙述边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看谁运动得快?)(老师的演示非常重要,学生有了模仿,活动才有了方向性和目的性,否则无从下手)

生:(从位置上站起来)进行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生:(到讲台前)演示活动过程、描述现象、总结方法。

生A:我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发现得锥角小的纸锥先落地,所以锥角小的下落快。我采用的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生B:我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在它们都没到达地面前,发现锥角小的纸锥在下方(离地面较近),锥角大的纸锥在上方(离地面较远),所以说锥角小的下落得快。我采用的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师:播放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的视频,在纸锥接触地面前,定格视频,让学生感悟学生B所描述的方法(图2)。(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注意到此方法)

〓图2 视频

师:进一步,边演示边提问:若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不同时释放,又如何比它们下落的快慢呢?

表1 纸锥下落数据

生:测出大小纸锥下落的高度和时间,然后比较它们下落的高度与时间的比值,比值大的下落的快。

师:此方法相当好,跟老师不谋而合。课前,老师在办公室就用此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测得了如下数据(表1),请同学们分析比较一下,哪个纸锥下落得快?

生:锥角小的纸锥比值大,所以说锥角小的纸锥下落快(表2)。

师追问:为什么比值大的纸锥运动快?你是怎么想的?

师:(学生回答同时)板书。

表2 纸锥下落快慢

师生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特殊)

2)相同路程比时间。(特殊)

3)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般)

师:这里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速度,板书课题《速度》,结合板书,说明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慢,所以,物理学中引入速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生总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师:谁能给速度一个定义呢?

生: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师:速度的这种定义方式: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法。

生:阅读课本,完成练习:

①速度公式: ;

用字母表示: 。

②速度单位: ;

用字母表示: 。

③ m/s和km/h有什么关系?谁大,你是怎么比的?(单位换算是难点,老师要注意板演换算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巧用方法比较m/s和km/h,如:1 m/s相当于几个km/h?)

④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⑤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m/s。

师:请一位同学走走看,感受一下有多快?

生:走到讲台前,再走回座位。

师:(学生走回位置的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从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

师:播放高铁视频,中国高铁的最快速度达416.6 km/h,意味着,我们乘坐高铁从水乡兴化出发到400 km外的上海世博会最快不到1个小时,什么概念啊!如此快的速度是如何测出来的呢?

师:下面我们学习速度的基本测量方法。

学生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测?需测哪些物理量?用什么测?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速度公式v= 知道,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S和时间t,实验器材用的是刻度尺和秒表。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①为方便测量时间,选择锥角大的纸锥进行实验,且下落的高度尽可能高些;②加强小组合作,合理分工。

学生活动:一人释放纸锥同时喊开始,一人用秒表测时间,一人记录时间,算出速度。

生:交流汇报。

师: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表。

师:师生共同分析各小组实验记录,看有没有单位和计算方面的问题,并要求同学们留意观察各小组测出的速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各小组测出的纸锥下落速度不同等等。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鼓励学生课外进行探究)(课堂的有效延伸)

师:大家在测纸锥下落速度过程中,学会了速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而且初步学会了速度的计算,但初中物理中要求我们要对速度的计算做到规范解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解速度计算题要注意哪些?有哪几个步骤?

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用笔标注出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师生讨论、交流、总结,形成共识:认真审题,写出解答过程,最后还要写出反思:包括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与思路的过程,以及今后遇到同类题目需提醒自己注意的地方(如:统一单位等)。

生:计算刘翔破记录时的速度。(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收获了什么?

生:小结回答。

师生共赏:(视频)《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集锦》(图3)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之旅。(首尾呼应)

图3 视频集锦

参考文献:

[1]马宁.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37.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栏目编辑 邓 磊)

生:走到讲台前,再走回座位。

师:(学生走回位置的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从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

师:播放高铁视频,中国高铁的最快速度达416.6 km/h,意味着,我们乘坐高铁从水乡兴化出发到400 km外的上海世博会最快不到1个小时,什么概念啊!如此快的速度是如何测出来的呢?

师:下面我们学习速度的基本测量方法。

学生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测?需测哪些物理量?用什么测?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速度公式v= 知道,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S和时间t,实验器材用的是刻度尺和秒表。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①为方便测量时间,选择锥角大的纸锥进行实验,且下落的高度尽可能高些;②加强小组合作,合理分工。

学生活动:一人释放纸锥同时喊开始,一人用秒表测时间,一人记录时间,算出速度。

生:交流汇报。

师: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表。

师:师生共同分析各小组实验记录,看有没有单位和计算方面的问题,并要求同学们留意观察各小组测出的速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各小组测出的纸锥下落速度不同等等。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鼓励学生课外进行探究)(课堂的有效延伸)

师:大家在测纸锥下落速度过程中,学会了速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而且初步学会了速度的计算,但初中物理中要求我们要对速度的计算做到规范解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解速度计算题要注意哪些?有哪几个步骤?

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用笔标注出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师生讨论、交流、总结,形成共识:认真审题,写出解答过程,最后还要写出反思:包括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与思路的过程,以及今后遇到同类题目需提醒自己注意的地方(如:统一单位等)。

生:计算刘翔破记录时的速度。(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收获了什么?

生:小结回答。

师生共赏:(视频)《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集锦》(图3)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之旅。(首尾呼应)

图3 视频集锦

参考文献:

[1]马宁.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37.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栏目编辑 邓 磊)

生:走到讲台前,再走回座位。

师:(学生走回位置的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从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

师:播放高铁视频,中国高铁的最快速度达416.6 km/h,意味着,我们乘坐高铁从水乡兴化出发到400 km外的上海世博会最快不到1个小时,什么概念啊!如此快的速度是如何测出来的呢?

师:下面我们学习速度的基本测量方法。

学生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测?需测哪些物理量?用什么测?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速度公式v= 知道,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S和时间t,实验器材用的是刻度尺和秒表。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①为方便测量时间,选择锥角大的纸锥进行实验,且下落的高度尽可能高些;②加强小组合作,合理分工。

学生活动:一人释放纸锥同时喊开始,一人用秒表测时间,一人记录时间,算出速度。

生:交流汇报。

师: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表。

师:师生共同分析各小组实验记录,看有没有单位和计算方面的问题,并要求同学们留意观察各小组测出的速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各小组测出的纸锥下落速度不同等等。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鼓励学生课外进行探究)(课堂的有效延伸)

师:大家在测纸锥下落速度过程中,学会了速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而且初步学会了速度的计算,但初中物理中要求我们要对速度的计算做到规范解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解速度计算题要注意哪些?有哪几个步骤?

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用笔标注出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师生讨论、交流、总结,形成共识:认真审题,写出解答过程,最后还要写出反思:包括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与思路的过程,以及今后遇到同类题目需提醒自己注意的地方(如:统一单位等)。

生:计算刘翔破记录时的速度。(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收获了什么?

生:小结回答。

师生共赏:(视频)《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集锦》(图3)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之旅。(首尾呼应)

图3 视频集锦

参考文献:

[1]马宁.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37.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速度运动
速度
不正经运动范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数字串
速度的较量
疯狂的运动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