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一份经典的战略净评估范例

2015-01-10 11:08易本胜
国防 2015年9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战略评估

易本胜

2015年,美军净评估因其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94岁高龄的安德鲁·马歇尔主任离职,而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净评估重实务而轻理论,使得外界对于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了解甚少,而常有“什么都是”或“什么都不是”的困惑。其实,按照美、台学者关于“净评估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的说法,我军官兵耳熟能详的《论持久战》,就是一份经典的战略净评估范例。这部著作全面剖析了抗日战争中的敌我矛盾,深刻揭示了规律,科学预见了进程,及时提出了战略和政策,为中国人民赢得战争指明了方向,也再一次见证了唯物辩证法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巨大威力。正像毛泽东在评论游击战时指出的“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那样,若有选择地借鉴美军净评估相关做法并从其视角反觇以求,发掘和掌握这部著作中蕴涵的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对于建构我军战略评估理论、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应对各战略方向和战略领域持久战问题的战略和政策、支持相应的规划和计划工作,意义将是巨大的。

一、基本特性相近

净评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评估,具有诊断性、前瞻性、全局性、对抗性、批判性、差异性等重要特性。同样,《论持久战》作为战略净评估的经典,也具有这些特性。

(一)诊断性。也称判断性。学术界常以人们例行查体、看病、做诊断、开处方和健康规划,来比方净评估及其相关活动。如净评估的基本原则强调:“应该将目标定位于对问题与机遇的诊断上,而不是推荐行动方案。”净评估确实以诊断为目标,但它并未止步于诊断,而是在许多情况下开了“处方”。同样,《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当时状况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诊断,恰当回答了众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怎样做”和“不怎样做”。

(二)前瞻性。净评估主要目的是支持战略和政策制定与规划计划,前瞻未来是必然要求。虽然有时也要“往后看”,但其目的还是服务“向前看”。《论持久战》对建党17年的经验教训和抗战10个月的形势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回顾,而把重心置于当时形势分析和未来发展展望,目的在于把握现实、引领未来。如在讲到预测未来的重要性时毛泽东强调:“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

(三)全面性。也称全局性。美军净评估主要应用于国家层次,在各领域、各系统之上全面研究问题是其必然做法。《论持久战》站在民族抗日全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上思考和分析问题,也居于这一层次,同样强调全面地研究战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从相关词语出现次数看,“全面”7次、“全部”16次、“一切”达到79次,足见其之周全。

(四)对抗性。也称竞争性。净评估重在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间的竞争/对抗关系,而非合作关系。《论持久战》分析的是中日之间的竞争/对抗,它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对抗,其竞争性/对抗性显而易见。如:“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再如:“中国不抵抗,日本就不费一弹安然占领中国,东四省的丧失,就是前例。中国若抵抗,日本就向着这种抵抗力压迫,直至它的压力无法超过中国的抵抗力才停止。”文中仅“抵抗”一词就出现了13次。

(五)批判性。也称反思性。净评估旨在“向执掌权力者说明真相”,因而扮演了反思性、甚至是批判性的角色,经常发出一针见血的批评。《论持久战》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战争进程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做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结论,彻底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及其认识论根源。

(六)差异性。也叫不对称性。它源于“平衡”分析后出现的差异。平衡则对称,不平衡则不对称。分析不对称的意涵进而更好地利用它,是净评估的重要价值所在。《论持久战》阐释了众多不平衡/不对称状态及其根源,以及不对称因素的利用。全文13处提到“平衡”或“不平衡”,如“中国将逐渐上升,日本则逐渐下降。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

二、逻辑框架相仿

美国学者菲利普·卡尔博尔在查阅各种净评估备忘录和著作时发现,孙子的“五个战略艺术”实际上可以作为马歇尔多层次分析框架的索引1。如若借鉴其做法,把“度、量、数、称、胜”变作评估语言,并套用在《论持久战》上,也一点不差。

度——以可以比较的方式,收集经验数据2。作为党、政、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在撰写《论持久战》之前收集掌握了各方面数据。正如他所言:“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引用了中外20多个历史事件和战例。

量——发现、描述和区分那些无法度量、但很重要的因素,不要过于依赖不完整的量化分析。毛泽东非常重视量化分析,在《论持久战》中有多处涉及,他也没有局限于不完整的量化分析。如他讲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数——评价竞争中的力量、弱点、脆弱性和机会,以及这些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论持久战》重点分析评价了中日双方力量、弱点、脆弱性和机会等因素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情况是继续变化的。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

称——预测在势均力敌的对抗态势下,随着时间的发展,将力量运用于弱点的机会。《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发展作了“三个阶段”的预测,不仅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这是一般的方针,还就怎样进行持久战问题,具体地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毛泽东讲到:“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胜——发现未来将有利的平衡或不平衡转变为政治成果的机会并为之投入力量。《论持久战》注重平衡分析,以发现和利用不平衡的状态及因素。如:“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三、核心法则相通

马歇尔在启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净评估活动的备忘录中,就净评估方法提出七条基本原则3,虽然从未作为正式的法则明确,但一直为净评估者所遵循。若以这些法则为线索,逐条与《论持久战》比较,则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第一,比较多个学科4。即:进行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比较……涉及的是与最广义上的国家安全相关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问题以及纯粹的军事问题。就《论持久战》而言,比较分析无疑是其重要特色。如:“‘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再如:“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

第二,关注交互作用。即:关注相互间“行动—反应”的态势和趋势……更多地关注近期发生的事情,而不仅局限于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形成描述和理解发展趋势的基础。毛泽东亦关注这种态势和趋势。他讲到:“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

第三,结合场景条件。即:应将并列比较置于作战环境、冲突区域或紧急事件的想定中进行。事实上,毛泽东早就这么讲了,如:“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则兵力不足,但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在此种情形下,无疑地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辅助之,组成整个的运动战。”再如:“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战斗指挥如此,战役和战略指挥也是如此。”

第四,校正作战效能。即:关于作战效能的结论必须根据生产和支援(保障)效率做出调整,而生产和支援效率是保持长期优势的关键。毛泽东反复强调后方生产和支援问题。如:“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再如:“利用国家的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之最后限界的,是主力军。脱离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后的,是游击队。但在每一游击区中,仍自有其小规模的后方,并依以建立非固定的作战线。”

第五,解构竞争效率。即:对宣称的竞争效率进行解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借鉴以及设定目标。《论持久战》对日方竞争效率问题进行了解构分析。如:“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再如:“及至不行,就逐渐增兵,由十几个师团一次又一次地增至三十个。再要前进,非再增不可。但由于同苏联对立,又由于人财先天不足,所以日本的最大的出兵数和最后的进攻点都不得不受一定的限制。”

第六,考察系列对象。即:考察对象不只是美国—苏联关系,还应包括一系列潜在竞争对手、盟友以及美国敌人的敌人。《论持久战》考察了多个对手和多组平衡。如:“……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再如:“我们说,日本的出兵数和进攻点有一定的限制,是说:在日本一方面,在其力量基础上,为了还要举行别方面的进攻并防御另一方面的敌人,只能拿出一定程度的力量打中国打到它力所能及的限度为止。”

第七,着重诊断问题。即:为了给安全政策和国防计划带来最大好处,净评估应该是诊断性的,而不是指示的。净评估的确是诊断性的,但它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开了处方。《论持久战》也是这样,在广泛深入地分析之后,作出了确切判断,并明确提出了战略和作战指导。正如书中所言:“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

四、主要手段相似

一般认为,美军净评估主要运用的手段有场景分析、对抗研究、模型模拟、“日后”程序、SWOT模式等。反复研习《论持久战》不难发现,上述这些手段在其中都有具体完美的体现。

(一)场景分析。也称情景规划,与想定研究类似。它根据已知的基本力量及其结构、带来变化的关键因素和重大的不确定因素,设想未来局势的可能前景5。即:如果……会怎么样。从《论持久战》一文看,仅“如果”一词就出现了31次。如:“这种拼命主义如果成为一般的风气,其结果就有使抗战不能继续,最后引向亡国的危险。”再如:“日本打了中国之后,如果中国的抗战还没有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

(二)对抗推演。亦称“假想敌机制”运用。指在战略评估中系统引入敌对因素,敌我双方基于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原则而进行博弈,以寻求应对思路、措施的活动。这个创意源自《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毛泽东也非常看重这句话,他强调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与净评估做法不同的是,《论持久战》是基于实战写就的,其对抗情形是由真实对手在真实战场进行的,毛泽东是拿战争双方的特点来进行“对抗推演”的。

(三)模型模拟。也称模拟仿真或兵棋推演。它是把难以直观感受的事物用仿真模型进行动态描述,以对复杂军事问题进行“预实践”。20世纪30年代没有计算机,更没有计算机模型模拟,我军连手工兵棋也没有。但是反映在《论持久战》中的“兵棋推演”思想是明确的。毛泽东在讲到包围与反包围时就讲到:“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

(四)“日后”程序。即“在……后之日”演习程序。它是围绕一个假设的“未来事件”,进行三个步骤的演习活动,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的程序。30年代显然没有“日后”演习程序与理论,但是那种由未来到现在逆向论证、由现在到未来正向规划的做法,在《论持久战》中却有完美的体现。如毛泽东明确指出:“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接着讲到:“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尔后他就各个阶段可能情况逐一作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战略和作战指导。

(五)SWOT模式。完整的表达应为SWOT-CLPV矩阵分析模式6。这是企业策略规划中常用的竞争优势分析技术,也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模式。《论持久战》非常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如关于SWOT部分,文中讲到:“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关于CLPV部分,文中讲到:“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五、评估流程相像

台湾学者潘东豫博士认为,企业策略规划的逻辑模式可作为净评估作业流程指导的基础,由此推导出战略净评估通常的“七个步骤”7。若依此反觇《论持久战》,则不难发现均可找到相应步骤及内容。

(一)安全目标确立。确立国家安全目标是净评估重要的引擎和航标,否则净评估作业就会失去方向,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就无从谈起,安全资源的投向和投量就会因缺乏指导而无的放矢,综合国力就不能得到整体的高效的运用,也就难以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毛泽东在讲演一开始就提出了国家安全目标问题:“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换句话说,这个目标就是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接着引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与净评估“面向问题”的通常做法完全一致。

(二)国家背景描述。即以国家目标为牵引,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心理等领域,对国家运营状态进行检讨,发现存在问题和缺陷,找到努力的方向并为战略指导提供依据,绘制走向未来的蓝图。通常要分析国际环境、国际地位、运营现状和未来发展之路等情况。统计发现,在《论持久战》中“国际”一词出现52次之多,分别讲到国际形势、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国际力量、国际援助等。如:“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再如:“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

(三)环境评估分析。即对内部优势与劣势和外部机遇与威胁的分析。目的在于谋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改造环境,提高运营绩效。如《论持久战》讲到:“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再如:“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

(四)竞争对手分析。即站在对手立场上,以其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进行的行为能力分析,属于所谓“反净评估”。其目的是了解对手现状与未来状态。竞争对手分析在《论持久战》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如:“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和日本的民族习惯造成的。”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加上了敌人的敌人——苏联这个角度。他说“由于同苏联对立,又由于人财先天不足,所以日本的最大的出兵数和最后的进攻点都不得不受一定的限制。”

(五)潜在对手分析。即对第三者介入(加入或干预)情况的分析。一般要设置多方博弈场景,于静态比较的同时考察动态交互过程及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对此,毛泽东讲到:“敌人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方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孤立。许多表示助我的国家的军火资本家和战争原料资本家,尚在唯利是图地供给日本以大量的战争物资8,他们的政府亦尚不愿和苏联一道用实际方法制裁日本9。”

(六)找准战略定位。即依据目前状态、对手及潜在对手状态,通过上述SWOT-CLPV矩阵分析,确定战略类型及相应选项,实质是战略或策略优化问题。虽然20世纪30年代并无成熟的竞争优势分析理论,但是毛泽东还是扎实进行了类似“SWOT-CLPV”的矩阵分析(此前已讨论)。不仅如此,在分析之后,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和策略。

(七)得出最终结论。依据净评估的特性,其分析结论至少包括平衡、不对称、战争情景、作战概念、时间等五项内容。此外,还应包括对手战略态势、我之战略态势和未来规划缺口(努力方向)等。《论持久战》的结论部分显然涵盖了上述各个要素。如对时间因素的论述:“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再如,对未来规划缺口的论述:“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六、评估内容相同

台湾学者潘东豫根据文献中关于净评估的论述,将净评估报告内容结构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0。在《论持久战》中,这些方面均有体现。

(一)平衡评估。净评估是对国家与其竞争对手之间的军事、技术、政治、经济及其他与军事能力相关的领域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之后产生了差异,就称之为不平衡或不对称,而没有差异就谓之平衡或对称。《论持久战》一文中关于“平衡”和“不平衡”词汇出现了13次之多。如:“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再如:“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

(二)差异分析。即国家间的差异研究与不对称分析。不对称源于对敌我双方“平衡”的比较分析,“平衡”即对称,“不平衡”就意味着“不对称”。《论持久战》正是通过这种“平衡”分析,发现不平衡/不对称的状况。如:“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三)战争情景。即对战争形态、规模、范围、时间(阶段)、结局,以及相关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勾画。正规的战争情景是确定作战构想、研拟军事战略的重要抓手,并为建军备战提供依据与指导。毛泽东非常重视对战争情景的描绘,他讲到:“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四)作战构想。即依据国家安全目标与利益追求与敌方情况等设想的相对标准的未来作战框架,包括兵力、武器装备、战场设施和作战形式、行动设计,以及作战观念与军队内部关系等。毛泽东对中日双方的民族特性、目的企图、兵力状况、武器装备、战场设施、内部关系、作战观念和用兵特点等,都作了详尽分析和阐释。关于未来作战构想他讲到:执行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正面战场主要是运动战,在敌后战场主要是游击战,提倡在一切有利场合尽可能地实行歼灭战,等等。

(五)时间因素。美军战略净评估主要通过对长期趋势的研判,来预测未来发展特别是敌方可能采取的行为模式。一般要从现状出发追溯过去10~20年和展望未来10~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1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总结了抗战以来10个月、建党以来17年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作了“三个阶段”的预测。他讲到:“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8年的抗战实践证明其非常准确。就其中的时间因素而言,与净评估通常回顾过去10~20年、前瞻未来10年的做法相当吻合。

引文/注释:

1.[美]菲利普·卡尔博尔《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和战略发展:初期的形成对未来的启示》,乔治敦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会,2008-8-15。

2.同前注。度、量、数、称、胜释义在这里均被改作评估语言,不同于现行的孙子兵法学会权威注释。

3.[美]菲利普·卡尔博尔《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和战略发展:初期的形成对未来的启示》,乔治敦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会,2008-8-15。

4.为叙述方便,本文作者为其各条原则概括了简短的名称,以下同。

5.吕德宏:《从思想到行动——解读美军战略规划》,71页,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

6.SWOT-CLPV矩阵分析模式: SWOT-CLPV矩阵分析作为一种多层次分析框架,也是规范化、结构化、定量化的模型,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进行群体作业、多方博弈和综合集成研究的有效模式。

SWOT分析。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它主要分析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类似于分析我情、敌情和战场情况,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战略研究永恒的主题。一般工作中的SWOT分析,往往流于简单的情况罗列,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在净评估活动中,通常将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和概括,提取和确认SWOT因素,进而分析态势、进行判断、做出策略选择。

CLPV分析。是在SWOT因素辨识基础上,由四个系列的因素交叉组合形成的效应矩阵分析。运用它可以从中找出对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己不利的、需要避开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共有“杠杆性”“抑制性”“脆弱性”“问题性”四类效应矩阵,需要针对每类矩阵分别列出若干具体对应项。尔后,根据上述分析讨论列出的众多战略(策略)选项,研讨并赋值,再借助类似雷达图等战略向量模型,研究战略取向(类型)并赋予相应内涵和具体举措。最后,借助类似影响图、对策树等模型工具,进行排序和选择优化。

7. [台]潘东豫:《净评估:全面掌握国家企业优势》,64-76页,经典传讯股份有限公司,2003。

8.这里主要是指美国。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每年输入日本的物资占日本全部进口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战争物资占一半以上。

9.这里指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

10.[台]潘东豫:《净评估:全面掌握国家与企业优势》,34-46页,经典传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

11.如,2013年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30年中国军事与美日同盟战略净评估报告》,展望未来近20年;2015年,该会《2050年亚太冲突与合作战略净评估报告》展望未来长达35年之远。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战略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