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2015-01-10 15:19明李耀平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共用民用军民

秦 明李耀平

军民融合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国防科技工业军事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军民融合,对共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是世界各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防实力提升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选择。当前,各军事大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方针、调整激励机制、搭建军民融合平台等不同措施,正在开展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探索和建立新的军民融合体制。研究和分析这些国家的相关做法,对于我国开展军民融合式共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强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秦 明李耀平

军民融合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国防科技工业军事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军民融合,对共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是世界各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防实力提升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选择。当前,各军事大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方针、调整激励机制、搭建军民融合平台等不同措施,正在开展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探索和建立新的军民融合体制。研究和分析这些国家的相关做法,对于我国开展军民融合式共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军民融合体制的建设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新的军民融合体制和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法律体系构建、协同机制建设等措施,建立了基于市场竞争、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并通过大项目带动、重点项目协同攻关等方式,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为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从政策体系、市场竞争、优先资助、调动企业积极性等4个方面介绍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在加强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做法。

一、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军民融合的体制和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宏观引导和法律体系的支撑作用,是世界各国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体制和机制的主要做法。例如,美国通过国会等政府部门颁布了《国防授权法》、《联邦采办改革法》等法律文件,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了军民融合的体制和机制;俄罗斯通过制定《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军转民”的原则和方向;英国国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国防科技和创新战略》,鼓励民用部门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和生产;日本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提出:“凝聚企业、研究单位、政府的力量,努力在安全领域有效利用”。政府的引导和法律的支撑,大大激发了军、民双方深度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出台基于市场竞争机制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

积极营造开放、透明的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各类高科技企业进入军品市场,是各军事强国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制定军民融合政策的重要做法之一。以美国为例,相关军事装备的需求和国防预研信息能够方便地通过政府和军方建设的商业机遇网、各军种采办网、国防部创新市场网和技术转移网等开放平台获取。日本则通过防卫省装备设施本部采办信息网等向民用领域企业公布装备研制和采办需求信息,为民用企业获取装备科研生产信息、进入军品市场提供信息、建立通道。此外,俄罗斯等国家还不断完善军事装备的采购流程,通过在采购活动中指定“竞争倡议人”、规定重大装备须有2个以上竞争对手等措施,强制要求军方实行最大化的公开竞争。这些制度的出台不仅畅通了军、民用技术转移应用的渠道,也提高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水平,降低了成本。

三、实行大项目优先投资的军民融合战略

大项目在军民融合中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对大项目进行优先投资,有助于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如美国国防部发起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2004财年的预算高达91亿美元,带动了军用和民用相关技术的发展;俄罗斯为解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缓慢、生产规模过于庞大、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通过对大项目的优先投资,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法国政府曾拨款12亿法郎,用于调动高科技企业参与军品开发的积极性,促进了电子设备、复合材料、机器人和控制设备等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英国也通过大力投资航空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计划、民用航空研究与技术验证计划,以及国防部与贸工部联合科研计划等大型科技发展计划,积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对于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军民融合发展。

四、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术推进军民融合

民用高科技企业资源配置灵活、研发人员创新意识强、市场推广能力强,是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力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或民用产品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方面经验丰富。如美军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建立了一条包括民用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军事能力的机制,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鹰”和“掠夺者”无人机等产品。此外,美国为充分利用民用技术为国防工业服务,还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支持和鼓励民用领域的小企业利用其创新思想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军民一体化发展。

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的成功案例分析

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一直在推动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主要对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技术研究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介绍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的典型成功案例。

案例一:美国GPS技术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GPS的前身为美国军方1964年投入使用的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20世纪70年代,美军在此基础上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新的系统从筹建到最终全部建成,经历了原理方案可行性验证、系统研制与实验、工程发展与完成等不同阶段,前后历时20余年,耗资逾300亿美元。

GPS早期主要用于军事用途,其接收设备庞大而昂贵,因此美军无法为所有的士兵都配备接收设备。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在保证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对GPS民用的部分限制,其系统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这一改善同时也推动了GPS技术的应用推广,有力地刺激了GPS民用市场的增长。民用领域对于GPS应用产品的开发热情高涨,推出了大量的芯片、接收设备等产品,不仅促进了GPS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军用领域提供了更加小型化、低成本的接收设备。如今,GPS技术已经成为多数电子导航设备的标准配置,使用成本大幅降低。由此可见,军民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也可降低军事应用成本。

案例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信息收发功能,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其入门门槛较高,这成为制约其快速应用的瓶颈。比如,企业要想开展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息消费相关的系统运营服务,必须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申请取得“北斗系统运营服务许可证”,而这一许可资质又要求企业满足服务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方面的条件,无形中形成了较高的行业壁垒,使得部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息消费企业难于进入北斗卫星导航服务市场。

目前,世界卫星导航产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且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前,全球空中可用卫星将达到100颗以上,信号资源将极大丰富,用户选择余地非常大,美国GPS、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等系统的竞争将非常激烈。为此,在满足用户便捷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费用最低者才可能胜出。要想降低使用成本,拥有大规模的用户群是基础之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亟待降低进入门槛,适当扩展民用领域,降低应用设备费用,以在国际卫星导航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案例三:我国航天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航天领域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集成了宇航、遥感、信息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而我国航天领域一直是通过军民融合开展共用技术研究的典范。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研发工作为我国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等行业提供了发展良机。20世纪7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为我国新型复合材料、特种合金材料、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动力。而20世纪8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又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相关统计表明,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项目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航天领域有近2000项科技成果已移植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涉及电子、新材料、自动控制的3000多家企业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生产,直接促进了这些企业的技术进步。航天领域通过军民融合共用技术研究实现了航天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促进,为我国国防强大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军民融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当前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军民融合现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其实施在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之上,必须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准确定位、把握其发展规律,绝不能照抄照搬。

首先,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通过重点行业发展带动全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通过军民融合开展共用技术研究,为企业营造有利于军民融合的良好发展环境,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在相关行业的开展。尤其是要注重通过对若干行业的重点支持,建立有利于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产权制度,给予研究院所更大的自主权,并广泛吸引民间科技力量参与其中,最终实现以行业发展带动全局发展。

其次,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推动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协同创新是解决复杂问题、破解系统性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军民融合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以及通过军民融合开展共用技术研究需要实现产、学、研、用等多方的协同创新,尤其是针对复杂问题,一定要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注重发挥协同创新效应。在制度层面上,可以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关键难题攻关,切实化解“一家投入资金不够、多家投入利益冲突”的现实矛盾。

第三,完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完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理顺军、民双方的职责、权限、利益分配方式和发展定位。在具体工作中,要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入手,在人力、资金和技术投入等方面赋予民用企业与军工企业相同的法律地位,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政府、军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共赢。

第四,加强市场制度建设,盘活高科技企业优质资源。要重视市场在军民融合共性技术研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引入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从制度层面打破军品科研生产企业一家独享“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尤其是要从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方式入手,调动高科技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盘活高科技企业的优质资源,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用民用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GSM-R网络新设共用设备入网实施方案研究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对民用节能建筑之采光设计研究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民用立体测绘相机成像精度再创新高
多种方法解“妇人洗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