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1-12 02:25周全魁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5年1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

周全魁

( 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武汉 430065 )

在我国临床上的抗生素应用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临床疗效好、毒性低等优点,使用率比较高[1]。但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引起较多不良反应,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并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现象,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发生[2-3]。本文具体调查了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归纳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希望为临床系统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300例,纳入标准:年龄6~70岁;患者或者家长知情同意。其中男155例,女145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34.23±2.2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23±4.12年。

1.2 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疾病类型、患者的家族疾病、既往疾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不良反应的结果,同时记录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通用名称与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过调查,300例患者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8例,发生率为6.0%,其中轻度12例,中度5例,重度1例,所有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

2.2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及器官

经过调查,18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皮肤系统损害10例,消化系统损害4例,神经系统损害3例,循环系统损害1例。具体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及器官(n=18)

2.3 药物与不良反应

经过调查,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为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钠,分别占8例、4例、3例与1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健康医学的需求,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抗生素的滥用与不合理使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4]。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胞壁黏肽合成酶,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从而使菌体膨胀裂解。但是对于无细胞壁的种属无影响,为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同时也可能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用,但杀菌作用差。本文经过调查,300例患者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8例,发生率为6.0%。其中儿童与老年患者的发病例数比较多,与其免疫应答能力强有关,比如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的种数多,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18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皮肤系统损害10例,消化系统损害4例,神经系统损害3例,循环系统损害1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为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钠,分别占8例、4例、3例与1例,比如皮肤系统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过敏性,导致过敏的药品主要是头孢曲松钠粉针剂,其干燥粉末在室温中保存数年仍有抗菌活性,但溶于水后极不稳定,在使用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5]。

在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中,主要在于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比如对发热原因不明或可疑细菌感染症状者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疗程过长,抗生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引发二重感染[6]。医生对细菌的耐药性变迁不熟悉,盲目采用这些固定治疗方案,导致不良反应。有些医生对抗生素药物的特性、抗菌谱不完全了解,盲目联合用药,有些联合使用抗生素不但没有达到抗菌效果,还增加了不良反应。为此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要有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应尽量给予广谱的抗生素,防止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规范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使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化、科学化[7]。

总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多为皮肤反应,要积极进行对症干预。

[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37(11): 1056-1057.

[2] 朱秀美, 卜艳丽.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文献概述[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4, 20(2): 112-113.[3] 张宛夏, 于战涛, 毕国宽.头孢曲松钠致多脏器器官功能损害1例[J]. 儿科药学杂志, 2011, 12(1): 60-61.

[4] 慕尚真. 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5):448-451.

[5] 曹文庄, 张晓丹. 从药品注册的实践谈合理使用抗菌药的重要意义[J]. 中国药学杂志, 2010, 39(11):801-803.

[6] 李娜, 刘宁. 我院8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 中国药业, 2014, 23(2):62-63.

[7] 冯丽萍, 党丽娟. 2006 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0, 23(5): 489-492.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盐酸氨溴索和头孢曲松联合治疗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幼年大鼠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与口服钙剂相互作用的研究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曲松钠治疗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