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林业局十文字林场森林资源结构动态分析

2015-01-13 10:10李国春赵佳
防护林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熟林有林地幼龄林

李国春,赵佳

(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1 研究区域概况

绥阳林业局地处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东与东宁县、绥芬河市、俄罗斯相望;南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珲春市毗邻;西与穆棱林业局接壤;北接八面通林业局、俄罗斯。其中十文字林场面积19 965hm2。地处长白山支脉的老爷岭,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呈马蹄形。境内的土壤理化性能较好,肥沃程度较高。绥阳林区地处中纬度温带,属温带大陆季风候[1]。

2 研究方法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建立该地区1972年和2013年两期的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对41年间森林资源的消长、空间分布、转移等变化进行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包括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分析、各类林分面积、蓄积变化分析及林分年龄结构变化分析。根据变化结果对过去森林经营进行简要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建议,对森林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类变化

1972—2013年41a间研究区域的有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由69.34%,增至93.9%,增加了30.54个百分点。疏林地、无林地面积减少,增加了新造未郁闭人工林。通过造林促进天然更新或林冠下造林,形成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是森林覆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林业用地由1972年的15 029hm2增加到2013年的19 008hm2,总共增加了3 979 hm2,增加了26.48%。有林地面积由13 844hm2增加到18 590hm2,总共增加了4 746hm2,增加了34.27%。有林地增加主要来自于对原有疏林地、荒山荒地的改造。从地类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972年的疏林地,荒山荒地在2013年的地类中已不存在,大部分改造成了有林地,使有林地从原来的34%增加为90.3%。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等到2013年几乎全部被改造成有林地。经过41 a,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为:林业、农业、牧业、多种经营、建筑用地、暂不利用地(水湿地等)之比为96.01%∶0.06%∶0∶0∶0.02%∶3.91%。较比1972年合理。

3.2 各类优势林分面积蓄积变化动态分析

3.2.1 总体林分面积、蓄积变化 该区1972年的林分面积为14 705hm2,2013年为19 005hm2,41a间增加了4 300.01(+29.24%)hm2,但林分蓄积却从1 605 327m3,降至1 541 088m3,减少了64 239 m3,净减4.00%。按保守的算法,该区1972年的净生长率为1.57%,用复利求算法,41年森林总生长量为1 435 187m3。如果不采伐,到2013年,该区的林分总量为3 040 514m3。这表明该区41a蓄积实际消耗量达1 499 436m3,不仅将1 435 187m3生长量耗尽,还将蓄积(老本)64 239m3消耗掉,过量消耗4.28%,长消比为1∶1.04,生长1m3蓄积,实际消耗1.04m3蓄积,非正常消耗情况是比较严重。该区1972年的林分平均蓄积量是119.18m3·hm-2,2013年仅为72.08m3·hm-2,下降了47.1 m3·hm-2(-39.52%)。

3.2.2 林分龄组结构变化 1972年和2013年林分各龄组面积变化见表1。中龄林面积有很大增长,幼龄林的面积有少量的增加,变化不是很大。而近熟林,特别是成过熟林面积严重减小。1972年以幼、中龄林、近熟林占很大比例,而且三者的比例大致相当;成、过熟林只占了少量的比例。从2013年的龄组结构中可以看出以中龄林为主,中龄林占了相当大比例,其次是幼龄林相比1972年变化不大,近熟林和成熟林占的比例微乎其微。(2013没有过熟林)。

表1 1972年和2013年龄组面积对比

各龄组面积变化从分布上看也很明显(见图1,图2)。幼龄林2013年较1972年的分布比较集中,各个分散区域有连成片的趋势。中龄林在原有的基础上变成几乎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域。近熟林由原来的广泛分布减少为几个点的少量分布。成过熟林也由原来的广泛分布减少为极少数的点几乎消失殆尽。

1972年和2013年林分各龄组蓄积变化见表2。从龄组转移的情况来看,原有各龄组林分大多转为幼龄林和中龄林。现有各林分主要是有原有成过熟林砍伐后的林地和其他非有林地造林而来。从蓄积总值和组成比例的变化来看(表2):幼龄林和中龄林蓄积有很大增长,近熟林和成过熟林蓄积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龄组的林分面积减少所致。由1972年幼、中、近占多数变为幼、中龄占大多数,以幼龄林为主的比例关系。

表2 1972年和2013年龄组蓄积对比

该区1972年的龄组结构,面积比=3.3∶2.3∶2.3∶1.3∶0.8,蓄积比=0.8∶2.6∶3.7∶1.7∶1.2。由于集中过量采伐。到2013年,面积比=3.0∶6.6∶0.40∶0.0∶0.0,蓄积比=1.2∶7.7∶1.0∶0.1∶0.0,幼、中龄林占绝对优势,近熟林即将耗尽,过熟林已不存在。理想的森林资源龄组结构,以面积而言,应为幼∶中∶近∶成过各1/4,蓄积结构幼∶中∶近∶成过=0.5∶1.5∶3∶5。由以上变化可看研究区域目前龄组结构失调。

4 结论

通过统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十文字林场1972—2013年41年间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尤其是空间结构的变化。在这41年期间,研究区域的有林地面积有所增加,由13 844hm2增加为18 590hm2(+4 745.79hm2,34.27%);非林地由230hm2增加为789hm2(+559hm2,243.04%)。龄组结构由1972年幼、中、近占多数变为幼、中龄林占多数、以幼龄林为主的比例关系。该林场目前林分结构严重失调[3]。

[1]利海云.森林资源学[M].1版.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2]范文义.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3]王维芳,郎奎建.方山林场森林资源结构动态分析与经营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3):4-7

猜你喜欢
熟林有林地幼龄林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有林地资源分析
宁安市国有林场有林地林分因子调查分析
新林林业局不同郁闭度下用材林资源分析
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微生物群落特征*
汤原县林业局用材林面积特点的思考
粤北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下土壤层及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研究
林业发展中的幼龄抚育对策探讨
林业幼龄林抚育现状与管理措施
北安市缸窑林场资源现状
中幼龄林抚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